70年前的海防之战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e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0年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的炮舰轰碎了腐朽清政权的迷梦,从此古老中华的大门一次又一次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一步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光复大好河山,并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战胜国之一,到北印度支那受降和接收。但法国急于恢复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威胁要用武力将中国军队赶出北印度支那,于1946年3月6日,派遣舰队闯入越北的海防港。中国守军奋起还击,给予法军沉重打击,海防之战是粉碎老牌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挽红河水洗百年国耻的一战。
  中法军事冲突的原由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时,盟军统帅部规定北纬16度线以北的印度支那 (越南北方和老挝大部) 由中国受降和接收。这是自鸦片战争的百年耻辱后,中国军队首次作为胜利者,跨国接受战败国日本军队的无条件投降。举国上下极为振奋,视为洗雪国耻、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
  越南曾是中国的藩属国。1883—1885年清法战争,法国攫取了印度支那的宗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战败,日本乘机进军印度支那,表面上保留了法国的主权。盟军在欧洲获胜和法国复国后,日本南方军恐怕印度支那的法军有不利于己的举动,在1945年3月9日将约5万法军包围缴械,废除了法国的殖民统治。日本投降时,由越共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举行起义,成立了临时政府。
  承担入越受降和接收任务的,是以滇军为主的中国第一方面军。但蒋介石派滇军去越南暗藏阴谋——调虎离山以剪除龙云的云南地方势力,在滇军入越不久就发动了昆明事变 (1945.10.3),又意不在越南而在假道越南运兵东北打内战,昆明事变抄了滇军老巢后,就命令入越的滇军60军和93军去东北,而派原东北军的53军去接替越北防务。
  中国军队入越接收还面临不利的国际环境。法国急于重返印度支那恢复殖民统治;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扩张,背弃民族自决主张转而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主掌东南亚战区的英国更是和法国结伙复辟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大力帮助法国重返,并于1945年10月将北纬16度线以南的印度支那 (越南南方和柬埔寨) 移交法国;苏联通过雅尔塔密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国民政府顾忌托管越南会予其借口同样施于中国的东北、蒙古、新疆。最终国民政府放弃了“托管越南、扶助其从自治渐臻于独立”的长远大计,采取了将北印度支那交给法国的短视做法,以换取西方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
  1946年2月28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协定》:法国提前交还广州湾租借地,承担中国军队入越军费,对中国在越南的地位和华侨待遇给予保证,以及中国无偿收回滇越铁路云南段等;而中国将印支北部的军事行政权移交给法国。
  1946年3月4日上午9时,越北法军司令萨朗少将来到一方面军司令部,向参谋长马锳 (司令官卢汉在重庆) 递交公函称,中法协定和中法参谋会议决定:第一次法军于海防登陆日期为3月5日至6日。
  一方面军4日近午时才接到蒋介石的电报,主要内容是:“(1) 各地交防开始日期为3月1日至15日,至迟于3月31日交防完毕;(2) 已准许法方从海防港登陆,开始接防,次及河内,再及北圻各地,谨留鸿基一个港口,作为我方撤军使用”等,但没有规定法军在海防登陆的时间,于是答复法方说60军在海防、鸿基集结待船,移让不开,而且法越谈判尚未成功,不同意法方3月6日在海防登陆的请求;同时紧急斡旋法越 (越北的越盟政府) 谈判,达成协议并约定3月6日下午签字后,准许法军3月7日晨在海防登陆。
  法军却要提前登陆,一是要在3月9日前进军河内,洗雪去年3月9日被日军缴械的耻辱,二是要逼迫越方作城下之盟。法军自恃武力雄厚,公然宣称“中国军队没有坦克、大炮、飞机、军舰,装备很差,战斗力薄弱,决定集中远东所有海陆空力量,将中国军队赶出北越”。3月6日,法国远东舰队10多艘军舰强行进入海防港,中国守军予以还击,爆发了海防之战。
  由于种种原因,海防之战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因为当时状况极其复杂,各当事人的记述也有不少不相吻合甚至互相矛盾之处,使海防之战的种种——各方意图、肇因、冲突时间、战斗过程、战果、善后处理等,都笼罩着历史的迷雾。
  有待澄清的问题
  1、重庆中法谈判和中法参谋会议有否规定法军3月5日至6日在海防登陆?
  1946年3月4日,法方递交公函称:根据重庆 《中法协定》 和中法参谋会议的规定,第一次法军于海防登陆日期为3月5日至6日。
  查 《中法协定》 《关于中国驻越北军队由法国军队接防之换文》 及其附件,还有3月4日蒋介石给一方面军关于交防的三份电令、及3月8日军令部给驻越南特派员蔡仁清的电报,都没有规定法军3月5日至6日在海防登陆的内容。
  海防冲突后盟国(美英苏) 联合对事件进行调查。法方没有拿出中方许可法军3月6日在海防登陆的文件或证明。中国政府派军令部二处处长唐君铂、参谋李济欧和陈忠芳到河内,口头证明:中法重庆参谋会议不曾许可法军于3月6日在海防登陆;法方所谓“中法重庆参谋会议规定法军于海防登陆日期为3月5日至6日”,属于捏造。
  2、中国第一方面军有没有同意法军3月6日在海防登陆?
  60军暂编21师参谋主任杨肇骧讲,“蒋介石于2月28日与法国签定 《中法协定》 后,就根据协定原则电令驻河内的第一方面军司令部,让法军于3月6日在海防登陆。第一方面军接到蒋介石的电令之后,即转饬驻海防的军队遵办,我当时在海防曾接到此命令”。
  前面已核实蒋介石的电令内容为准许法军从海防港登陆,但没有规定3月6日登陆,杨肇骧应属误记。那么,一方面军司令部有没有下令允许法军在3月6日登陆?
  一方面军于3月4日11时收到蒋介石的交防电令后,参谋长马锳立即召集中国顾问团(由外交、军政、财政、经济、交通、粮食六部和中央党部七位特派员组成)、本部有关处长和53军副军长赵振藩 (军长周福成在重庆) 商议。   马锳回忆:大家虽对交防安排不满,还是决定遵令交防,只是对法方要求6日在海防登陆一节,认为应斟酌越北情况,慎重处理。
  查当时记录,会议决定如下:
  一、越南人民反法情绪激昂,连日来积极备战,如使法军突然登陆,势必引起秩序混乱,华侨之生命财产,殊堪忧虑。故对法方要求六日登陆事,应答复暂缓登陆。
  二、法越谈判尚未就绪,乘此亦可促进胡志明与法方谈判。若能协调,庶可实现委员长指示不流血之意旨,而对我方交防,亦可于秩序良好状态下实施。
  财政部特派员朱偰 《越南受降日记》所记会议决定,与一方面军司令部的记录一致。
  会议作出决定后,司令部一面通知法方暂缓登陆,一面给蒋介石暨外交部、军令部、陆军总部发了三份电报,提出“法军应暂缓在海防登陆”。
  3月4日晚8时,中法又举行军事代表联席会议,双方一共三十余人出席,由马锳主持。法方仍要求3月6日在海防登陆。马锳和陆总特派员陈修和都说,中方没有同意法军3月6日登陆,会上陈修和还警告说,“法越谈判没有成功以前,我们不能让你们单方面接防。如你们强行进军,法越发生冲突,中国的军官和士兵肯定将站在越南方面作战”。
  会议持续7个小时直到3月5日凌晨3时,没有结果而散。
  查一方面军司令部的记录,3月5日下午6时,萨朗又来见马锳和赵振藩,讲法军舰队已到海防外海,要求6日登陆,马锳仍予拒绝;5日晚11时法越达成协议后,才同意法军3月7日晨登陆。
  结论:中国第一方面军没有准许法军3月6日在海防登陆。
  3、中国第一方面军有没有向海防守军 (53军130师) 和其他部队下达有关命令?
  杨肇骧讲,他接到司令部允许法军登陆的命令后,“3月5日下午,第一方面军司令部忽派副参谋长尹继勋到海防把命令收了回去。既不说明收回成命的原因,又不对是否准许法军登陆作出指示”。
  53军130师师长王理寰讲,他没有接到任何交防命令,而是3月4日在法国报纸上看到关于《中法协定》 以及要向法军交防的消息。他向军部询问,军部也没有接到交防命令;5日一早他又和赵振藩通电话,赵振藩说,“昨晚开了一夜会,群龙无首,毫无结果而散,现在只有听之而已”。
  朱偰讲,3月5日晨,顾问团在军政部特派员邵百昌处集会,尹继勋和赵振藩、陈修和前来报告,说已准许法军于6日在海防登陆。顾问团坚决反对,于是赵振藩急忙电令飞机场,阻止中法联络官去海防传达准许法军在海防登陆的命令,距飞机起飞仅差了一分钟。
  陈修和则否认“司令部已同意交防和命令60军守中立”。
  杨肇骧对此解释说:一方面军实际是利用东北军的130师来打法军,但不下正式命令,同时暗地指示滇军60军支援130师作战。这样与法军冲突的责任就归130师去负,而滇军坐收渔人之利。另外滇军将领们怕卢汉像龙云一样被蒋介石软禁,发生军事冲突可以要求把卢汉放回来。
  身为参与海防之战指挥的滇军将领,杨肇骧的话有一定可信度。陈修和、朱偰、赵振藩、王理寰等不是滇系中人,不了解滇军内幕,而尹继勋3月5日下午的确缺席了河内的有关活动。因此一方面军司令部让53军暨130师相机处理的同时,可能对60军另有指令,并由尹继勋在3月5日下午赶到海防将命令收回。
  4、法军是否预谋强行登陆?
  法方称法军舰队是3月1日从西贡出发,但根据中方情报和盟国调查,实际是2月26出发,还在重庆 《中法协定》 签字之前两天,而且悬挂的是美国旗,以隐匿其行动,进抵海防外海才改挂法国旗并通知中方;王理寰一再要法军联络官阿夫申通知法舰队停止前进,法军越北司令萨朗也与中方约定法军3月7日登陆,法国舰队仍于6日晨闯进海防港,企图强行登陆,是抱持帝国主义炮舰政策,预谋用武力震慑中国军队和越南人民。
  5、法军舰队进入海防港和发生冲突的时间?
  王理寰撰文(政协辽宁省文史资料委员会供稿) 讲,守卫部队发现法国舰队的时间为3月6日凌晨2时许,发射阻止信号无效,他下令执行作战计划。法国舰队驶入海防港时间为3时左右,并先行开炮,双方激战到8时许,中国军队停止射击。
  马锳、陈修和、朱偰都记法舰进入海防港和开炮时间为早8时顷。在现场的杨肇骧则说法国舰队驶入海防港时间为上午将近9时。
  查第一方面军司令部的记录:王理寰当时报告的和他随后到司令部报告的发生冲突时间,都是早8时;赵振藩接到王理寰报告又向司令部报告的冲突时间也是早8时左右。
  进一步核查,海防388团团长佟道向王理寰电话报告发现法军舰队的时间是早晨7时50分;8时许,守卫海关码头的388团2连报告:法舰十余艘,驶过南朝门,迫近港口;王理寰遂下令按作战命令执行。
  因此法军舰队进入海防港的时间是早8时许,随即发生冲突,激战到10时30分,中国军队停止射击。
  6、海防之战中、法双方的参战兵力?
  海防中国守军是53军130师的师直属部队(山炮营尚留在云南开远) 和388团的第一营。当时60军集结海防附近待运,所属184师和暂编21师的两个山炮营参加了战斗。
  法军联络官讲法军两万多人,19艘军舰。实际军舰12艘,载运一个重装步兵师约2万人。
  7、中方有没有让投降的日军部队参战?
  海防华侨服务团副团长何光华讲,海防之战调用了部分日俘炮兵。
  王理寰3月5日下午的确曾到海防附近的日军集中营 (海防及涂山日军集中营人数分别为579人和1023人,均已解除武装),和日军善后联络部长、原印支驻屯军司令土桥勇逸 (王文误作土桥众雄) 讲法军要强行登陆的事,要日军必要时换穿军服参加中国军队一起作战。土桥勇逸表示将服从中方命令参战。但并未付诸实施,战斗就已结束。
  因此实际没有让日军部队参战,不过60军184师和暂编21师的山炮营主要装备日本94式山炮,炮手有不少是日军俘虏。
其他文献
摘 要:幼儿园音乐活动是幼儿自主表现、自主创新的方式和途径。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想象是游戏的前提,我们应该营造氛围,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展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并让他们分享彼此在想象中得到的快乐。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教师将“教”与“玩”看成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大胆放手让幼儿“玩”,既会提高教师 “教”的有效性,又会让幼儿在教师的“教”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  关键词:幼儿音乐;游戏
深感清诗记我狂,梦回犹自对苍茫;  书生谋国直堪笑,总为初心误鲁阳。  这是张东荪先生晚年写下的诗句。鲁阳是传说中的人物,据《淮南子·览冥训》 记,武王伐纣时,战斗激烈,见天色将晚,部将鲁阳公挥戈向日怒吼,“日为之反三舍”,成语“挥戈退日”即从此来。此诗似在自嘲,实有自辩之意。  张东荪是著名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和报人,在“科玄论战”(1923年)和“唯物辩证法论战”(1931年)中担任主力,被公认
摘 要:“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自2012年提出以来,教育部积极响应号召,要求各省、市大力推进本区域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工作。福州市马尾区在此契机下于2018年开展了区域“智慧教育”平台(人人通)建设与应用的推动工作。在区域“智慧教育”平台(人人通)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文章作者作为一名参与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近距离观察区域“人人通”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初中作文的首要要求是“真表达”——“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在实践中,师生更愿意围绕考场作文评分标准,苦心琢磨怎么选取、改造、雕琢写作素材,编造出“似真”作文。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重压下,教师可挖掘课堂外围的写作活动——日常随笔习作,以弥补正统作文“写实写真”精神的遗失,在理论上重视随笔习作的“写真”价值,在实践上依靠随笔习作积累真素材、
禁毁书籍与奴化教育始终并行,最终使得清朝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对传统风骨和人性摧残最烈的一个朝代。  雍正六年 (1728年),护军参领郎坤向皇上递了一份奏折,结果倒了大霉,遭遇“革职,枷号三个月,鞭一百发落”的严厉处置。他犯了什么大错?奏折中有句话“明如诸葛亮,尚误用马谡”,坏就坏在这:“援引小说陈奏”。  在奏折里为什么不能提小说?因为小说是当时的重点打击对象,皇上带头不喜欢,郎坤不触霉头才怪。  
排队  我们在生活中都熟悉了排队:先到者排在前面,自己不插队,也不夹带人。没有这一要求,也就没有了排队。但能不能提出比这更高的要求呢?比方说,要求每个排队者都先人后己,礼让别人。这样,每个排队者就都既要主动让比自己后到的人,也要反过来让比自己先到的人,排队者很快就要乱成一团。情景就像一部古代小说所写的那样,许多客人进屋来,互相拱手作揖,许久却谁都不能落座,这样无形中也就取消了排队。排队是一种秩序
如何保密,也是古代快递业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预防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代采取了不少特殊的手段。  以秦代为例,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行书律》中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同时对投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  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所以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秦邦宪等中国共产党代表,在参加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后,与叶挺、邓发等一起乘坐美式运输飞机返回延安。因气候恶劣,飞机迷失方向,于下午2时左右在晋西北兴县东南80里的黑茶山遇雾撞山,机上17人全部遇难。本文披露这起空难鲜为人知的几则内幕。  运灵过程中沿途干部群众纷纷祭奠并争相抬运烈士灵柩  空难发生后,中央决定将烈士遗体从黑茶山运往岚县机场,再转运延安。  遵照中央这一
我喜欢收藏签名本。书房内外我的五只书柜所陈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签名本,这些均是文坛前贤师友赠物,我珍为拱璧。由于我的工作性质关系,近水楼台,得之较易。其最大的特色是每本藏书都有温度,有态度,有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到出版社当编辑,那时只知道忙工作,没有集藏签名本意识,坐失不少良机。直至90年代初我主持“双叶丛书”编辑出版工作时,始有所悟。记得第一本 《旅人的绿洲》(1995年,江苏文艺出版社)
古代的车主要分人力车和畜力车两大类,其中畜力车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南唐后主李煜在《望江南·多少恨》 词中曾描述过当年江南金陵城内人们乘车骑马的盛况:“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乘车出行先秦时已很普遍,楚国诗人屈原 《离骚》中就有“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的诗句。但最早的车多是官用,即所谓“公车”或“官车”。到戰国时,民间用车才多了起来,如南方的楚国、北方的齐国,官民用车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