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及对策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bao774313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半壁江山,是联系语文和其它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阅读教学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语文学科领域中,无论是编写教材,还是教师的教学或者学生的训练都是以阅读为中心的。即使是在阅读教学板块中师生们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没有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188-02
  
  综合多方观点,本人将阅读教学落后的具体表现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语文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激情和创造的灵感。(二)语文教师忽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用题海战术强化阅读能力训练。(三)“以授代学”的教学思想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多解性阅读。(四)课外阅读时间少,阅读目标盲目,内容杂乱,探究不够,缺少指导。本文立足于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从长远看,阅读教学探究仍是任重而道远,其中还有很多教学理论需要去完善和发掘,本文是在众多阅读教学理论中另辟蹊径,仍有很大深挖细凿的空间;从近期看,笔者着眼于一点,以论文的形式反映出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利弊并提出解决方案及对策,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无论是传统语文教学还是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都一直承载着母语文化传承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但令人担忧的是,传统语文教学因其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而几乎引起全社会的批评与指责,惹起了众怒,与此同时,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则因尚处于转型时期而未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尤其是理念先进、形式新颖、设计科学的阅读教学更未能找到卓有成效的教学路径。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旨在通过精心设计、深思熟虑的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但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但没有更加浓厚,阅读习惯未能充分养成,反而连最基本的“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都不能顺利解决,更遑谈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率的课外阅读的整体进行了。受高考指挥棒的决定性影响,语文课堂已经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多表现为对文章的肢解性分析,忽略文学艺术的熏陶,偏重题海训练而忽略情感的交流和领悟。长此以往,阅读教学缺失了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完全成为枯燥的、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有的语文教师虽然能够意识到阅读教学的科学性与否对于学生情感培养与熏陶的重要作用,但在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之长期保持,以及怎样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等问题上不甚了然。
  传统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以西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呈现的课堂行为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教师对文本进行条分缕析的分析很少顾及或无法顾及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感感悟,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填鸭式教学”。同时,标准化考试的引入使语文知识的答案趋向唯一性,语文阅读教学客观上呈现出一种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倾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很难凸现出来。种种弊端,引发了众所周知的20世纪末对语文教学的大批判、大讨论。不少人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閱读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依然存在,可以说阅读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讨论中的一些过激之词虽然有失客观,但阅读教学确实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改革当务之急。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帷幕。为消除传统“填鸭式教学”诸多弊端,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如个性化阅读、主观反应阅读、整体感知阅读、整体把握阅读、对话阅读等等,试图通过新理念的实施,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进行彻底革新。要准确地认识这些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必须对阅读的本质、阅读教学的目的等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思考。因此,我们在讨论新理念、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之前,先要对阅读教学的现状有一个简要的描述和概括,对阅读教学的本质,阅读教学的目的等问题进行一定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新理念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回顾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理论的探讨与摸索,还是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建构,亦或是与阅读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方法的变革,都在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延伸,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理论建设
  关于阅读教学,叶圣陶先生阐述了两点意见:一是“教”是为了用不着“教”二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凭这个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叶先生这两点意见对后来的阅读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此后二十多年阅读教学改革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众多相关理论的杂志刊物创刊为阅读教学的理论争鸣、实践探索与业内交流提供了重要阵地与专业平台。由此,阅读教学理论研究进入一个繁荣时期。
  阅读教学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经历了文白之争、文道之争,也遭遇了20世纪末的大批判、大讨论,发展历程中的质疑问难,此起彼伏,总无停息。但是,应该承认,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阅读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然,也不可否认,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值得我们做深入研究。
  二、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研究
  (一)廓清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概念
  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通过对话的方式呈现出理想的教学形态。因此,要想弄清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内涵,首先就要明白“对话”的含义。那么,什么是对话呢?相关的研究中多把“对话”作为一种方式直接运用,较少对其进行科学描述。目前,较为明确的界定有:(1)相互作用说。“……正如巴赫金所说的那样,只要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之间具有‘同情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之中,也应当看成是对话。”;(2)精神沟通说。“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精神对话与沟通。”
  总的来说,对话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它更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指导思想、精神和境界。笔者认为,界定“对话”、“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明确对话在阅读教学中作用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首先廓清“对话”概念的内涵。
  (二)分清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类型
  关于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研究,虽然在表述上各有不同,如“自主学习——与心灵的对话;合作学习——与他人的对话;探究学习——与社会、自然、历史、未来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民主的智慧;学生与学生对话——灵活的智慧;学生与文本对话——平等的智慧;学生自我对话——自由的智慧。”“语文教学的‘对话’既包括学生与文本的作者的对话,也包括学生与教材编者的对话,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同时必然也包括学生与教师、教师与编者、作者的对话,这是由对话的教育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复合命题,阅读对话教学中,要以阅读对话为前提,教学对话为扩展。
  (三)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表现
  关于下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研究者主要是通过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对比来思考,但做出系统归纳的不多,只有《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郑国民、黄显涵语文教学通讯,2003(15)、《阅读对话教学的特征及策略》(胡国军,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8))几篇,其它零星散见于文章各处。王尚文教授认为,“对话型教学观念之新,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相对于传统观念重学生的接受,对话型关注学生的感悟。其次,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型教学重的是实践。第三,相对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巧,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第四,相对于传统观念重结果轻过程,对话型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郑国民、黄显涵认为,“对话理论使语文教育凸显以下特点:首先,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基于真诚和爱的合作过程;其次,语文教学应该充满信任与希望;再次,语文教学应充满创新与追求;最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具有批判性意识。”“如果说,过去的训练型语文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单的具有浓厚工具理性色彩的‘人—人模式’,那么,对话型语文教学模式则走向一种较为复杂、更具人性意味的‘人—境’模式。”“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课本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课本、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总体来看,关于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研究者达成了这样两方面的共识:一是教学主体交互性;二是意义的动态生成性。也可以说,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追求教学的创造性和师生关系的人性化。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各层次的研究者,特别是一线的教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较多的精力,但这一研究还处于探究阶段,较系统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探索还不多见。尤其是新课标中提出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需要从理论高度进一步澄清,因为它混合了“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个命题,而这,正是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基础。
  关于阅读教學的其他方面及其他立意的研究不可胜数,本文在此不多赘言。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蒋成禹.阅读入门[M].杭州:浙江文史出版社.1983.
  [3]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4]顾晓鸣.阅读的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
  [5]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0.
  [6]于漪.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J].语文学习.1987,10.
  [7]项贤明.泛教育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4.
  [8]张广岩,郭术敏.中学语文教育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9]张钦.针对阅读活动的元认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4.
  [10]翁光明.阅读期待:阅读教学的“助推器”[J].语文教学通讯.2007,5.
  [11]倪文锦.语文考试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7,02.
  [12]莫雷.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3]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6]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17]卿家康.阅读与阅读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8]曾祥芹.新课标的阅读学阐释[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19]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
  [20]周小山.中国当代写作和阅读测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1]岳友熙.追寻诗意的栖居:现代性与审美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以次磷酸钠为磷元素来源,研究了磷对锌-镍合金的电化学过程、成分、表面形貌和耐蚀性的影响。实验发现:磷需要在镍表面的催化作用下才能析出,镍和磷的沉积过程属于协同效应。磷
研究了硫酸镍、次磷酸钠、乳酸和稳定剂等对钢轶表面镀层沉积速率的影响,并对镀层的结合强度以及耐蚀性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确定了合适的工艺条件。根据该工艺制备的Ni-P镀层具有
Dapper(Dpr)是近期发现的信号调控分子。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爪蟾和斑马鱼等低等动物的Dpr在早期胚胎发育的多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通过对Wnt和Nodal/TGF-β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