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幼儿室内运动越来越受重视。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因地制宜、拓展空间,灵活变动、全面兼顾能力发展,安全为先、“标本”兼治,还“权”予幼儿等室内运动空间的有效利用策略。
关键词:室内运动;空间利用;幼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这表明我们应保证幼儿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多年来幼儿园对户外运动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教师的引导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有效确保了幼儿户外运动的质量。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对幼儿园室内运动空间的有效利用展开研究。本文中的幼儿园室内运动是指在幼儿园活动室、门厅、阳台、走廊等区域开展的运动活动,是通过在室内创设一定的环境,选择合适的运动器械开展的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
一、幼儿园室内运动空间利用的现状
室内空间与户外空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室外空间开阔,场地宽敞,通常是大片的运动场地,为幼儿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运动空间。而室内空间与之相反,运动空间狭小,给教师设计室内运动内容带来许多不便。
1.游戏设计缺乏拓展空间
首先,几乎所有的运动空间都集中在教室、走廊、餐厅等大块面地方,而忽略了午睡室、楼梯等。其次,空间利用呈割裂状,没有连通互动的意识,所以导致小空间或比较狭长的地方未被充分利用。最后,幼儿的公共活动室、午睡室等一些离教室较近的运动区域也未得到利用,导致室内活动受到空间的限制。
2.空间功能固定,运动能力发展不平衡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幼儿动作发展部分相关的要求,幼儿运动能力分为跑跳、钻爬、平衡、投掷、攀登等,而在针对运动技能指向的调查中,大多数教师在设计内容时,关于钻爬、跑跳的比较多,而对投掷、平衡、攀登等能力培养的关注相对不足。
3.游戏设计缺乏安全意识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只考虑幼儿的能力发展,而忽视了活动中的安全性。比如人多拥挤、地板易滑、碰撞易发生等。
4.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缺失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活动应符合幼儿兴趣,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差异。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大多数游戏内容的设计基本以教师的预设为主,材料投放以园方提供为主。
二、因地制宜,拓展优化室内运动空间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立足于幼儿园现有的室内运动空间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兼顾安全性,大胆地尝试拓展室内运动空间。
1.因地制宜,拓展空间
(1)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已有结构布局。拓展现有室内运动空间,根据空间大小合理设置运动内容,虽然每个教室的结构面积都不尽相同,但是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空间特点设计不同的游戏是最根本的原则。例如大塊面的教室场地、狭长的走廊、有坡度的楼梯等,这些都是教师设计游戏时需要关注的,而且要考虑到游戏内容和空间的匹配性等。
(2)扬长避短,弥补空间缺陷。与户外相比,室内最大的缺陷是空间的狭小,但是多媒体、环境布置等优势是户外所不具备的,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空间缺陷,值得教师思考,比如可以在电脑旁边方寸之地设置“动感跳舞毯”。
(3)巧妙设计,实现空间之间的连通互动。在教室固定结构的基础上,巧妙设计,盘活已有空间。例如,餐厅、走廊、午睡室等,本来是一块块割裂开来的小块地方,通过灵活的设计可以实现利用率最大化。
2.灵活变动,全面兼顾能力发展
在“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游戏,具有一定适宜性,但往往也会因为思维定式缺少变动,这就导致幼儿运动能力发展不平衡。我们要尽可能地实现“异曲同工”与“一地多玩”并存。
3.安全为先,“标本”兼治
(1)合理布局空间。由于室内运动空间比较小,幼儿在活动时容易发生拥挤、碰撞等现象,所以需要教师根据空间特点,合理布局场地。
(2)安全的活动材料是保障顺利开展室内运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开展室内运动时,材料本身要具有安全性。
(3)利用好“无形的标志”,即安全语言的提示。箭头标志、活动中的路线、师幼共建的安全规则等,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和幼儿的安全意识,这是安全之本。
4.还“权”予幼,实现师生共建
室内运动空间的利用与调整为室内游戏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运动、锻炼的平台。而丰富多彩的室内运动内容,满足了幼儿身心的发展,提高了幼儿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王静.小空间,大乐趣——浅谈幼儿室内运动的开展策略[J].亚太教育,2016(14):158.
关键词:室内运动;空间利用;幼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这表明我们应保证幼儿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多年来幼儿园对户外运动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教师的引导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有效确保了幼儿户外运动的质量。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对幼儿园室内运动空间的有效利用展开研究。本文中的幼儿园室内运动是指在幼儿园活动室、门厅、阳台、走廊等区域开展的运动活动,是通过在室内创设一定的环境,选择合适的运动器械开展的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
一、幼儿园室内运动空间利用的现状
室内空间与户外空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室外空间开阔,场地宽敞,通常是大片的运动场地,为幼儿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运动空间。而室内空间与之相反,运动空间狭小,给教师设计室内运动内容带来许多不便。
1.游戏设计缺乏拓展空间
首先,几乎所有的运动空间都集中在教室、走廊、餐厅等大块面地方,而忽略了午睡室、楼梯等。其次,空间利用呈割裂状,没有连通互动的意识,所以导致小空间或比较狭长的地方未被充分利用。最后,幼儿的公共活动室、午睡室等一些离教室较近的运动区域也未得到利用,导致室内活动受到空间的限制。
2.空间功能固定,运动能力发展不平衡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幼儿动作发展部分相关的要求,幼儿运动能力分为跑跳、钻爬、平衡、投掷、攀登等,而在针对运动技能指向的调查中,大多数教师在设计内容时,关于钻爬、跑跳的比较多,而对投掷、平衡、攀登等能力培养的关注相对不足。
3.游戏设计缺乏安全意识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只考虑幼儿的能力发展,而忽视了活动中的安全性。比如人多拥挤、地板易滑、碰撞易发生等。
4.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缺失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活动应符合幼儿兴趣,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差异。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大多数游戏内容的设计基本以教师的预设为主,材料投放以园方提供为主。
二、因地制宜,拓展优化室内运动空间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立足于幼儿园现有的室内运动空间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兼顾安全性,大胆地尝试拓展室内运动空间。
1.因地制宜,拓展空间
(1)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已有结构布局。拓展现有室内运动空间,根据空间大小合理设置运动内容,虽然每个教室的结构面积都不尽相同,但是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空间特点设计不同的游戏是最根本的原则。例如大塊面的教室场地、狭长的走廊、有坡度的楼梯等,这些都是教师设计游戏时需要关注的,而且要考虑到游戏内容和空间的匹配性等。
(2)扬长避短,弥补空间缺陷。与户外相比,室内最大的缺陷是空间的狭小,但是多媒体、环境布置等优势是户外所不具备的,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空间缺陷,值得教师思考,比如可以在电脑旁边方寸之地设置“动感跳舞毯”。
(3)巧妙设计,实现空间之间的连通互动。在教室固定结构的基础上,巧妙设计,盘活已有空间。例如,餐厅、走廊、午睡室等,本来是一块块割裂开来的小块地方,通过灵活的设计可以实现利用率最大化。
2.灵活变动,全面兼顾能力发展
在“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游戏,具有一定适宜性,但往往也会因为思维定式缺少变动,这就导致幼儿运动能力发展不平衡。我们要尽可能地实现“异曲同工”与“一地多玩”并存。
3.安全为先,“标本”兼治
(1)合理布局空间。由于室内运动空间比较小,幼儿在活动时容易发生拥挤、碰撞等现象,所以需要教师根据空间特点,合理布局场地。
(2)安全的活动材料是保障顺利开展室内运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开展室内运动时,材料本身要具有安全性。
(3)利用好“无形的标志”,即安全语言的提示。箭头标志、活动中的路线、师幼共建的安全规则等,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和幼儿的安全意识,这是安全之本。
4.还“权”予幼,实现师生共建
室内运动空间的利用与调整为室内游戏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运动、锻炼的平台。而丰富多彩的室内运动内容,满足了幼儿身心的发展,提高了幼儿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王静.小空间,大乐趣——浅谈幼儿室内运动的开展策略[J].亚太教育,2016(1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