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方長白山祭祀若干問題補正--以滿漢文檔案爲中心

来源 :中华文史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zi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長白山爲清代滿洲人祖宗發祥之地,自康熙時起建立了高規格的官方祭祀制度。先行研究主要利用會典、實録等傳統史料,對清代官方長白山祭祀的制度規定層面進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依據中國第一歷史擋案館藏滿漢文擋案,探討了長白山望祭殿修繕、長白山祭文撰擬、長白山祭祀所用若干物品等問題,研究了官方長白山祭祀的實際運行層面。
其他文献
在今天,“絲綢之路”成爲了一個國際學界的熱點話題。在這個熱潮中,“絲綢之路”概念被泛化,引起了對“絲綢之路”的諸多誤解。作爲一項學術研究,“絲綢之路”研究必須置於史學逷界之内。而在史學邊界之内,有李希霍芬的“絲綢之路”和赫定的“絲綢之路”兩種概念。這兩種不同的概念,源自“全球史”和“區域史”兩種不同的研究取向。這兩種取向各有其優點和不足,只有二者相互結合,取長補短,纔能得出一個合理的“絲綢之路”的概念。
先秦時期的齊國文化具有明顯的“神守”特徵。這一特徵體現爲在作戰中重視巫術的作用、遵循“從天而治”的治國理念、擁有品類繁雜的祭祀物品、青銅冶煉技術發達等。建立姜齊的姜姓族來自漢江流域,建立田齊的嫣姓族來自淮河流域,因此,齊文化中的“神守”特徵當導源於江淮地區在青銅冶煉中逐渐發展起来的“祭爐”、“淫祀”等社會風習。齊文化中的“神守”特徵在漢代文化發展歷程中產生了重要影響,突出表現在《齊詩》對“四始”、“五際”等經學概念的解釋和方仙道的興起上。
《閑居賦》是西晉著名文士潘岳的賦作名篇。作者在該賦小序自敍入仕以來官歷,云:“僕少竊鄉曲之譽,忝司空太尉之命,所奉之主,即太宰魯武公其人也,舉秀才爲郎。逮事世祖武皇帝,爲河陽、懷令,尚書郎,廷尉平。今天子諒闇之際,領太傅主簿,府主誅,除名爲民。俄而復官,除長安令,遷博士未召拜,親疾輒去官,免。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進階,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職,遷者三而已矣。”
細究文意,潘岳概述進階、免、除名、不拜職、遷五種情形,是爲回顧“八徙官”歷任結局,當中并未涉及官任緣始。如《晉書·潘岳傳》載“調補尚書度支郎,遷廷尉評,以公事免”,尚書郎之任結局是遷廷尉評(平),因此對應“遷”;廷尉評任上以公事免,此結局對應“免”。
本文從傳統目録學出發,認爲陰陽書最初包括早期諸子中的陰陽家書和技術類的占卜書,但隋代陰陽家書已經全部散逸,陰陽書就專指占卜的技術書。官方介入陰陽書的編纂開始於隋,目前所知的官方編纂的陰陽書有唐代吕才的《陰陽書》、宋代的《乾坤寶典》及清代的《星曆考原》及《協紀辨方書》。官修陰陽書的特點在於包含占卜種類多元。但宋代以來篇幅宏大的官修陰陽書錯謬叢生,官方也開始編集更切合實用的占書,官修陰陽書的卷數渐趨滅少。這些官修陰陽書確立了官方在占卜知識領域的權威,也爲官方占卜人員選擇重要日期和墓葬方位等提供依據。
日本古寫經《高僧傳》舆傳統刻本大藏經所收的《高僧傳》内容出入較大,兩者差異程度已形成不同系統的文本。針對兩系統文本的前後關係及其在古代的流傳情況,有學者提出寫本系統是在宋初經後人改訂而成的,這一觀點與我此前主張寫本系統是慧皎修訂的再稿本看法不同。本文通過義楚、可洪、慧琳、智昇、道世、道宣以及費長房等人著作所引《高僧傳》文字,探討了兩系統文本《高僧傳》在隋唐五代的流傳情況,結論指出:隋代費長房參考的,唐代道宣、道世所見的《高僧傳》是接近於後世刻本系統的文本,智昇、慧琳所見的是寫本系統,表明兩系統文本在唐代均
金末名將武仙,其行迹幾乎與金蒙戰爭相始終,並參與了金亡之前十年華北多數重要戰事,可以視之爲當時金軍的核心人物之一,與戰爭之成敗及形勢之走向有直接關係。本文擬以武仙爲切入點,藉以審視金亡前十年(1224-1234)金蒙宋諸方的戰略實施、軍事形勢。期間,各政權在華北的發展前景,曾出現難以預測的波動,這更是本文欲揭示的重點内容。
公使庫“正賜錢不多”,在北宋中後期已出現了嚴重的缺口,即收支不抵的情況;但此時尚還不敢多挪用其他經費填補。南宋高宗、孝宗時期,在“著令許收遺利”的驅動下,公使庫通過賣酒、糟等獲得了巨額收入,甚至一度竟能高達“歲用率十數萬”貫。其間的奥妙與方法,台州知州唐仲友是一個典型。按南宋初期刻一字約4.23文足估算,鏤板一書對一州的公使庫來説,如能善於節省、籌集,甚至挪用一些其他經費,還是能做得到。而刻書的利潤至少應維持在40%以上的高位。因參與人數多、經費相對寬裕、核校認真等,公使庫刻書的品質較高。孝宗中後期,因加
至此,“八徙官”所涉“一進階,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職,遷者三”均已辨明,可歸納如下:(一徙)自郎中爲河陽令,“一遷”;(二徙)河陽令轉懷令,“再遷”;(三徙)懷令調補尚書郎,“一進階”;(四徙)尚書郎遷廷尉平,“三遷”;(五徙)廷尉平以公事免,“一免”;(六徙)領太傅主簿,府主誅除名,“一除名”;(七徙)長安令以去官免,“再免”;(八徙)博士未召拜,“一不拜職”。
三皇廟是元代醫學研究的重點,學者研究集中三皇廟建置及其目的,以及在元代醫學上的作用。然而,三皇廟是元代地方祭祀的一種,與地方社會有密切關係。本文從元代地方社會角度切入,根據各地三皇廟記,探討三皇廟在地方興修時問題。地方持份者包括地方官員、醫官、醫者、醫户在興修三皇廟時擔當不同角色,他們願意資助興修,並協助統籌工程。在地方上興修三皇廟,地方持份者有各自利益關注,使得他們都支持這項工程。所以,元廷三皇廟的政策在地方上落實,必須從元代地方、醫學、財政制度等角度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