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孩子终身受益。因此,无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还是从孩子目前的学习现状来看,粗心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生粗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就学生自身而言,儿童的视觉识别和记忆能力不强,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看错或看对写错的现象;平时通常是由教师或父母帮助检查、改正错误,学生没有形成及时纠正错误的良好习惯;注意力不够集中,心不在焉;基础不够扎实。知识掌握不牢固,技巧不熟练。就外部因素而言,任务过多,学习环境不安静,外部的诱惑都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改掉粗心的坏习惯呢?
一、改变观念,以身示范
1 正确看待学生的粗心。其实。不只是学生,成年人时常也会粗心大意,只是被我们忽略了。学生的粗心之所以被如此看重,是因为父母和老师太关注学生的学业,而粗心又会在学生的学习和测试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老师往往把学生的粗心看作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既然成年人都会粗心。小学生的粗心难道就不可原谅吗?
2 不要急于求成。坏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因此,改掉它自然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断提醒他可以慢慢改掉”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这等于给了孩子一种依赖;在旁边教训。又是对他专心的一种干扰。总之,在操作中,不要过于着急,要做到循序渐进。
3 教师用自己的细心感染学生。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认真细致,做事情有始有终。如在给学生写评语时工笔正楷、不出现错字等;在上课时,思想集中、讲课条理清晰、板书工整、不出现错别字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教师的榜样力量,使学生自觉地逐渐改掉粗心的坏毛病。
二、关注心理。注重方式
1 把时间转换成题量。有些学生粗心是因为没把心思放在功课上。例如,老师要求做20分钟的练习,他们会不停地瞄时钟。如果课间的游戏尚未完成,那就会更加心不在焉。为此,可尝试着改变督促他们学习的条件:“完成这5个练习,你就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情。”结果五道题做得有质有量,且只用了15分钟。化时为量,即把“做20分钟”变为“做5道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从“必须忍耐20分钟”的消极状态变为“快把练习题做完”的积极状态。这种积极状态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改掉学习粗心的坏习惯。
2 巧用普雷马克原理。心理学“效果律”指的是,在人们努力工作的前面有一个快乐的回报。这一原理表明,在接近目标前的时刻学习,效率会显著上升。利用这一原理,老师可以把学生学习的时间,放在他喜欢的游戏或感兴趣的事情前面,效果会比平常好,即使作业比平时多,他们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反过来。如学生已经在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迫使他去学习,他肯定会心不在焉、错误百出,更容易养成粗心大意的习惯。与其这样,不如“先乐后苦”,先做完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再去学习,这样他的心定了,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此外。国外的“好好游戏,好好读书”的教育模式,让孩子独立地设计游戏与读书计划,其原理是相同的。据报道,孩子自己制定的方案,几乎所有的都是先玩再学习,粗心的现象大大改观。
3 防止“功课疲劳”。心理学认为,疲劳是由于长时间的持续活动,造成学习能力下降、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的心理状态。疲劳不能消除,粗心就难以避免。如果适当的休息,疲劳得到缓解,学习的“引擎”得以重新启动,由粗心而导致的错误就会大大减少。许多学生的作业前半部分有质有量,后半部分却字迹潦草,错误增加,学生自己认为是粗心,其实,更多则是疲劳所致。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下课后到操场自由活动,或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忘记功课,消除紧张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彻底放松,为下节课做好准备。这样,学生的粗心问题会逐渐好转。
与此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要适量。不要因为作业太多太难,学生难以完成,造成疲劳,导致粗心。
4 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教9币尽量不要当面批评、处罚学生,而应该采用积极的正强化。例如,学生粗心,很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导致考试过程中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不能粗心”或类似的心理暗示上,这将更容易分心。出现更多不必要的错误。当学生细心地完成一件事情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强化他的细心、认真。学生通过接受这种越来越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向着细心认真的方向发展。
三、教授方法,养成习惯
1 养成仔细检查作业的习惯。有些学生,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平时的作业中,只要完成就认为是大功告成了,检查是老师或家长的事情。这使得学生书写或做题,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总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为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做完或写完作业并不意味着已经完成,后面还应该仔细检查,逐渐形成一个认真细心的好习惯。好习惯形成了,粗心的坏毛病就会逐步消失。
2 适时的警告或惩罚自己。每当犯了粗心的毛病时。要给自己一个惩罚,或把毛病的根源记录下来,平时多看几遍,时常告诫自己:只有认真、细心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我必须改掉粗心的坏毛病,让学习、生活得更好;我会成功,粗心不是我的专利,它无法控制我,但我能战胜它。
3 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认真对待每件事情,坚持下去,以克服遇事急躁、慌张的毛病,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4 不能一心二用。课上走神,甚至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一边听歌一边写作、计算,这些都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专心致志是防止粗心的重要前提,所谓“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即一心不可二用!
当然,学生的在校时间总是有限的,要使学生改掉粗心的坏习惯,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形成良好的协调、监督机制,定期交流、沟通、密切配合。首先,在学习上,家长应该“懒”一些。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作业,让其独立完成、自己检查,家长只起到监督、督促的作用,这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在生活上,家长要督促学生学会独立生活,为孩子创设一个有利于专心学习的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惠民县魏集镇中心小学
山东滨州251707)
责任编辑 郑海燕
学生粗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就学生自身而言,儿童的视觉识别和记忆能力不强,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看错或看对写错的现象;平时通常是由教师或父母帮助检查、改正错误,学生没有形成及时纠正错误的良好习惯;注意力不够集中,心不在焉;基础不够扎实。知识掌握不牢固,技巧不熟练。就外部因素而言,任务过多,学习环境不安静,外部的诱惑都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改掉粗心的坏习惯呢?
一、改变观念,以身示范
1 正确看待学生的粗心。其实。不只是学生,成年人时常也会粗心大意,只是被我们忽略了。学生的粗心之所以被如此看重,是因为父母和老师太关注学生的学业,而粗心又会在学生的学习和测试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老师往往把学生的粗心看作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既然成年人都会粗心。小学生的粗心难道就不可原谅吗?
2 不要急于求成。坏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因此,改掉它自然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断提醒他可以慢慢改掉”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这等于给了孩子一种依赖;在旁边教训。又是对他专心的一种干扰。总之,在操作中,不要过于着急,要做到循序渐进。
3 教师用自己的细心感染学生。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认真细致,做事情有始有终。如在给学生写评语时工笔正楷、不出现错字等;在上课时,思想集中、讲课条理清晰、板书工整、不出现错别字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教师的榜样力量,使学生自觉地逐渐改掉粗心的坏毛病。
二、关注心理。注重方式
1 把时间转换成题量。有些学生粗心是因为没把心思放在功课上。例如,老师要求做20分钟的练习,他们会不停地瞄时钟。如果课间的游戏尚未完成,那就会更加心不在焉。为此,可尝试着改变督促他们学习的条件:“完成这5个练习,你就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情。”结果五道题做得有质有量,且只用了15分钟。化时为量,即把“做20分钟”变为“做5道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从“必须忍耐20分钟”的消极状态变为“快把练习题做完”的积极状态。这种积极状态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改掉学习粗心的坏习惯。
2 巧用普雷马克原理。心理学“效果律”指的是,在人们努力工作的前面有一个快乐的回报。这一原理表明,在接近目标前的时刻学习,效率会显著上升。利用这一原理,老师可以把学生学习的时间,放在他喜欢的游戏或感兴趣的事情前面,效果会比平常好,即使作业比平时多,他们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反过来。如学生已经在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迫使他去学习,他肯定会心不在焉、错误百出,更容易养成粗心大意的习惯。与其这样,不如“先乐后苦”,先做完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再去学习,这样他的心定了,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此外。国外的“好好游戏,好好读书”的教育模式,让孩子独立地设计游戏与读书计划,其原理是相同的。据报道,孩子自己制定的方案,几乎所有的都是先玩再学习,粗心的现象大大改观。
3 防止“功课疲劳”。心理学认为,疲劳是由于长时间的持续活动,造成学习能力下降、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的心理状态。疲劳不能消除,粗心就难以避免。如果适当的休息,疲劳得到缓解,学习的“引擎”得以重新启动,由粗心而导致的错误就会大大减少。许多学生的作业前半部分有质有量,后半部分却字迹潦草,错误增加,学生自己认为是粗心,其实,更多则是疲劳所致。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下课后到操场自由活动,或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忘记功课,消除紧张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彻底放松,为下节课做好准备。这样,学生的粗心问题会逐渐好转。
与此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要适量。不要因为作业太多太难,学生难以完成,造成疲劳,导致粗心。
4 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教9币尽量不要当面批评、处罚学生,而应该采用积极的正强化。例如,学生粗心,很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导致考试过程中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不能粗心”或类似的心理暗示上,这将更容易分心。出现更多不必要的错误。当学生细心地完成一件事情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强化他的细心、认真。学生通过接受这种越来越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向着细心认真的方向发展。
三、教授方法,养成习惯
1 养成仔细检查作业的习惯。有些学生,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平时的作业中,只要完成就认为是大功告成了,检查是老师或家长的事情。这使得学生书写或做题,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总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为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做完或写完作业并不意味着已经完成,后面还应该仔细检查,逐渐形成一个认真细心的好习惯。好习惯形成了,粗心的坏毛病就会逐步消失。
2 适时的警告或惩罚自己。每当犯了粗心的毛病时。要给自己一个惩罚,或把毛病的根源记录下来,平时多看几遍,时常告诫自己:只有认真、细心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我必须改掉粗心的坏毛病,让学习、生活得更好;我会成功,粗心不是我的专利,它无法控制我,但我能战胜它。
3 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认真对待每件事情,坚持下去,以克服遇事急躁、慌张的毛病,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4 不能一心二用。课上走神,甚至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一边听歌一边写作、计算,这些都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专心致志是防止粗心的重要前提,所谓“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即一心不可二用!
当然,学生的在校时间总是有限的,要使学生改掉粗心的坏习惯,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形成良好的协调、监督机制,定期交流、沟通、密切配合。首先,在学习上,家长应该“懒”一些。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作业,让其独立完成、自己检查,家长只起到监督、督促的作用,这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在生活上,家长要督促学生学会独立生活,为孩子创设一个有利于专心学习的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惠民县魏集镇中心小学
山东滨州251707)
责任编辑 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