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父亲形象的伦理学分析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wan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是传递知识、传播文化的权威性媒介,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该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父亲形象进行了伦理学视角的分析,包括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随着时代变迁父亲产生新角色,得出了教材中人物形象与时代赋予父亲新角色的伦理学偏差,以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新时代父亲的新形象:倾听者、陪伴者,以便呈现更加完美的父亲形象,促进学生身心与情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材 父亲形象 伦理学分析
   部编版教材1-12册包含课文共287篇,其中,描写父亲人物形象的课文共10篇,占3.5%,描写母亲人物形象的共13篇,占4.5%,描写父母人物形象的共12篇,占4.2%。笔者对教材中的父亲形象做了伦理学视角的分析,得出了教材中人物形象与时代赋予父亲新角色的伦理学偏差,以此对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但所有只出现“爸爸、妈妈”人物称呼而未出现描写人物的文字或插图的课文,以及外国作家的作品或描写外国人的故事的课文,不作为研究对象。
   一.教材中父亲形象的伦理学分析
   伦理学的本质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是道德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或者说,伦理学是以人类的道德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研究的本意是人的本质、人格、习惯、道德或与其相关联的关系存在。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既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也包括道德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我们依据伦理学的研究内容,从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对教材中的父亲形象做了质性分析。
   中国自古以来,男权长期占据主要地位,“父亲”因男性性别优势成为宗法家庭的家长,享用“父权”。父亲形象的本质是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传统文化中的父亲形象具有权威性、道德性、遥远性,实践范围相对母亲要更加宽泛,面对一些重大问题时比较理智,眼界宽广,在家庭教育当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从杖”。表现了父亲以手举杖的形象,是行使责打教育权力的家长。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规范子女道德品行的故事,如“曹操教子发愤学习”、曾国藩训子“切不可浪掷光阴、由俭入奢易由奢反俭难”等都表现出父亲对子女道德品质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孟子提出:“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等来教育后代要有孝心,展现了重视孝道教育的父亲形象。梁启超对子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鼓励留学子女成才得以报效祖国,使九个子女个个成才,并无一人留在国外,这充分表现出伟大父亲对子女爱国情怀培养的高度重视。
   (一)道德意识——父亲角色的本源实现
   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父亲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角色发生变化,由儿子变成了儿子的父亲,这种角色的变化,在父亲的父亲的影响下,自然地进入了父亲的伦理角色,担起了父亲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萌生和成长了父亲的角色意识,使之成为道德认识的示范和榜样。
   1.扛起父亲的责任——任劳任怨
   任劳任怨是中华优良传统美德,俗话说:“勤劳是穷人的财富,节俭是富人的智慧。”父亲辛勤劳动,勤勤恳恳,吃苦耐劳,肩负重任,从不抱怨,七尺男儿,有责任担当。如课文《父爱之舟》i中描写父亲半夜喂蚕,卖蚕,住店,看庙会,送儿子上学,凑钱交学费,坐小渔船,封棉被,不辞劳苦的为“我”默默的做很多事,从日常点滴中表现出勤劳坚强、任劳任怨的父亲对“我”深沉无私的爱。
   2.奉献厚重的父爱——舐犊情深
   父亲给予孩子厚重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父爱是严肃、刚强的、博大精深的。父爱如山,父亲和母亲一样伟大,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父亲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说明了父亲应当严慈相济,严中有爱,才使子女对之敬畏,父慈子孝。如课文《落花生》ii围绕“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借物喻人,父亲借助花生特点,教导子女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寄于孩子殷切的期望。
   父亲往往是培养子女道德意识的第一人,肩负养育责任,通过生活点滴来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道德认识方面的典范,给与孩子第一缕阳光,教材中的父亲形象充分展现了父亲对孩子的道德意识的重视和培养。
   (二)道德情感——父亲角色的温暖阳光
   道德情感是個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道德情感是一种情感体验,指个体对一定的社会存在和道德认识的主观态度,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根据道德准则要求进行道德活动时所产生的爱慕、憎恶、信任、同情等比较持久而稳定的内心体验,具有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父亲在角色意识的引领下,对子女的要求和关怀呈现出强化的社会化色彩,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等。
   1.彰显英雄气概——赤胆忠诚
   父亲形象在孩子心目中是伟岸、高大、勇敢的,孩子极易因其英雄气概产生一种膜拜心理。英雄形象的父亲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持有一份热爱、维护国家的民族精神,亦怀有一颗赤心,对党和国家忠心耿耿,为维护国家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十六年前的回忆》iii在内容上描写了三个片段,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在被捕时,父亲面对粗暴、凶恶的敌人,不慌不忙,镇定自若,以及被捕后法庭上英勇斗争的表现,展现了一个为革命事业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烈形象。
   2.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
   自古以来,忧国忧民者多为男性,热血男儿总是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担忧。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心怀天下,心怀人民的父亲最令人敬佩,伟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向世人表达强烈的爱国情怀。如课文《示儿》iv是陆游的绝笔,情真意切的表达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着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家祭勿忘告乃翁”,将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向子女展现了父亲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    心怀大志的父亲往往是伟大事业的重要参与者,伟大梦想的努力实现者,其身上所表现出的道德情感具有强烈的社会化色彩,犹如曙光,照亮孩子前进的方向。教材中父亲的伟大精神对孩子博大情怀的培养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道德行为——父亲人格的最高礼赞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与“非道德行为”相对。道德的行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亦称伦理行为,是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被人们肯定的道德行为。父亲成为长辈之后,便有了为子女起到道德行为标杆的义务,在行为上表现出粗中有细、诚实守信等。
   1.细节决定成功——粗中有细
   父亲形象绝对不是不拘小节,不顾细谨。刘备在诏书中提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细节因其“小”,而容易被人忽略,因其“细”,也常常使人觉得繁琐,但这些细小环节,是关乎成败的双刃剑。成功形象的父亲向来粗中有细、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热爱生活,无论在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中,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抓落实,目标、要求、措施等要细。如课文《爸爸的计划》v采用“总—分”结构,运用细节描写,记叙了认真的爸爸按时执行“开关气窗”和”使用牙膏“这两个计划,也描写了细心的爸爸给”我“制定暑假计划,并详细罗列计划内容。
   2.诚信走遍天下——诚实守信
   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诚实守信是为父之本,优良家风建设之要。不说谎,不作假,讲信誉,信守承诺,是父亲有修养,高尚人格的表现,是赢得别人尊重的重要条件。如《我不能失信》vi中讲述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不打算去伯伯家玩,不善言辞的父亲选择信守承诺,默许并支持女儿的决定。现实生活中,当孩子的承诺与心愿产生冲突时,很多不以为意的父亲会为满足孩子的心愿而失信,给孩子带来错误的示范。
   由此可见,有强烈道德意识的父亲表现出来的伦理行为,为子女树立了正面形象典范,成为家庭教育的“活教科书”,深刻影响着子女道德品行的发展与人格的培养。
   二.语文教学的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价值观更新与家庭结构巨大变化,双职工家庭成为社会主流、留守儿童与单亲家庭的增多、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不断上升的时代背景下,父亲这个角色产生新变化,逐渐成为当代孩子心灵上的倾听者、成长中的陪伴者。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当与时俱进,适当增添时代赋予父亲的新角色。
   (一)父亲的新角色——倾听者
   父亲是“心灵的倾听者”。当前社会各方面竞争激烈,孩子学业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弱,“青少年自杀、犯罪低龄化”现象屡屡发生,需要家长及时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父亲应与孩子一起谈心交流,学会细腻的关怀,满足孩子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克服自以为是和自我中心,“坐下来”交流,而不是“站起来”训斥。新时代提倡科学施教,民主型家庭教育是最科学、最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朋友之间讲究平等相处,无话不谈,互相尊重。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将父亲“心灵的倾听者”的形象补充进来,如课文《落花生》,父亲让孩子们自主谈花生有哪些好处,善于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父亲给予孩子厚重的爱时,不忘为人父的民主教育原则,展现了倾听者的角色。在小练笔巩固环节,布置作业“写给爸爸的一段话”,引导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对父亲说最想说的话,使得父亲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将其倾听者形象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出来。
   (二)父亲的新角色——陪伴者
   父亲是“成长的陪伴者”。当代孩子的心理极其脆弱敏感,缺乏安全感,独立性差,容易对父母产生依赖心理,特别是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特殊群体,更需要家长耐心陪伴与引导,21世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类生活节奏快,经济压力大,家庭双职工成为社会主流,长期以来的男性社会优势,造成父亲对孩子的陪伴总体少于母亲的陪伴。孩子情感、学习、娱乐活动等方面,父亲都不应当缺位。例如,信息社会化的今天,孩子希望父亲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少一些电子快餐式的阅读;减少一些社交应酬等,对孩子多一份陪伴。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解读课文内涵,将父亲”成长的陪伴者”角色挖掘出来,如《夜色》vii中,父亲陪伴“我”成长,晚上专门带我出去散步,使“我”发现夜晚和白天一样美好,不再怕黑。在拓展活动中,学校应定期举行“亲子运动会”,以轮流制的形式当选家长督导员等,能够拉近父子的关系,让孩子看到父亲的陪伴与关爱,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教材中的父亲形象,彰显传统父亲形象的光辉,但要结合当代生活实际,挖掘时代赋予父亲形象新的内涵,从而呈现更加全面的、科学的父亲形象,以期待对孩子健康成长产生更大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焦国成.论伦理——伦理概念与伦理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01):22-28.
   [2]王小锡.新中国伦理学70年发展述要[J].伦理学研究,2019(04):1-13.
   [3]李祥俊.儒家思想中的“父亲”[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1(01):65-75.
   [4]李少雄.父亲角色扮演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探究[J].儿童发展研究,2018(04):19-25.
   [5]陈益文,黄寒英.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总体编写特点及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上),2021(01):140-141.
   注 释
   i《父爱之舟》,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作者:吴冠中
   ii《落花生》,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作者:许地山
   iii《十六年前的回忆》,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作者:李星华
   iv《示儿》,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作者:陆游
   v《爸爸的计划》,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作者:张婴音
   vi《我不能失信》,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作者:孙永猛
   vii《夜色》,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作者:柯岩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成为“乐府双璧”,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用了本诗。在诗中有“骑”、“裳”、“行”三字存在读音上的分歧,文章将从文献佐证、文本渊源、诗歌情节等方面进行探究,结合古代汉语的发音,分析并选择此三字较为恰当合理的读音。   关键词:《木兰诗》 古代汉语 读音   《木兰诗》又称为《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用了此诗。在此诗中有
内容摘要:语文课在高职教学中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存在着学生不重视、教学方法传统守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因此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重点即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体验式教学与语文课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体验式教学平台,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语文课程内容。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介绍了语文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创新之举与意义,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
内容摘要: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伟大复兴梦的国家使命。经典阅读对于唤醒和激发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继而实现文化自强、文化强国之意义重大。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阅读已然盛行的当下,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势在必行。文章阐述了开展经典阅读的新时代教育意义,在客观分析经典阅读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探索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实施路径,积极拓宽阅读推广平台,全力打造知
内容摘要:语文作为中职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德育功能在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新时期中职语文教师应肩负起语文教学的新任务,将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 德育教育 策略   叶圣陶先生讲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1]。”中职生存在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行为习惯差、综合素养不高等问题。为此,如何加强对中
内容摘要:情境教学是当代语文教学界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学情等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习活动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情境任务式写作是中学生学习名著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名著阅读 情境教学 任务式写作   情境教学,就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是基础阶段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门学科存在被弱化的现象,一直以来这门学科并没有得到社会、学校和学生应有的重视,课程讲授、接收结果和课后反馈情况总是不尽如人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历史的发展潮流,改革显得刻不容缓。在顺应基础阶段教育的发展趋势下,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角度出发提出“生本意识”下初中语文课堂
内容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是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来说,课堂语言评价是推动课堂开展,增强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的重要教学方法。而在现实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注重的是语言讲述及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对于课堂语言评价的教学能力掌握不足。本文由此出发,探索初中语文课堂语言评价在教学中运用方法。   关键词:语文 教学方法 课堂评价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
内容摘要:在“课程思政”这个大理论背景下,语文课程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文本内容,引申拓展,发挥语文的教化功能。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程思政即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笔者认为课程思政要与语文课程密切结合,尤其是语文课程
内容摘要:传统的二外法语教学以语音、语法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通过考试。因此,在二外法语课堂里,我们很难看到法国文学的踪迹,但作为人类智慧的凝结,文学拥有着天然独特的魅力,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我们发现,文学文本的适当输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热情,引发学生对于语言和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文学教育 法国诗歌 诗歌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
内容摘要:高中时期是学生从感性思维不断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当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文作为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最直接地反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将阐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分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并根据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