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对传统官僚制管理理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在公共管理理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官僚制的弊端不断显现,而新公共管理理论通过对其缺陷的克服而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新公共理论并不完美,尤其是由于其起源发端并应用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要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用,具体细节上还有诸多不适应之处。但尽管如此,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意旨对我国的改革进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行政体制改革 官僚制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简介
伴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浪潮,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登上了公共管理学界的舞台,新公共管理理论模式实质无非两点:对结果和实现结果的责任的重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原则有两个: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发展至今,新公共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其理论的统一范式,虽然各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表述各有差异,但在其中其实包含着某种一致性,波利特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公共管理模式是由几个普遍要素构成的:第一,管理体系和管理努力的焦点由投入和过程向产出和结果转换;第二,趋向于更多的绩效测量,并以一系列的绩效指标与标准呈现出来;第三,偏好专门化的、“精瘦的”、“扁平的”、自治的组织形式,而不是规模庞大的、多功能的等级官僚制组织;第四,用合同或类似合同的关系大规模取代等级制关系;第五,更广泛地应用市场或类似市场的机制来提供公共服务;第六,扩大并模糊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界限。这种观点印证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从本质上说,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围绕着结果和责任展开的,其余的观点多是从技术方法上对公共管理主义的扩充,而且它们也都是围绕着结果与责任两个焦点进行的。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要义分析
1.公共管理者的公共性。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传统官僚制模式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的解释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共管理者与私营部门的管理者一样,受个人私利的驱使,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学者通过对“公共管理者利益构成元素偏好选择间关系的经验性认识”,把公共管理者的利益构成模式划分为偏重物质利益需求的物质模式、偏重精神利益的精神模式、兼顾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互动模式三种。从这一划分中可以得知,公共管理者的个人利益需求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有其特殊性,三种模式中的第一种属于较初级的利益需求模式,第二种属于高级的利益需求模式,第三种处于中间状态。从现实来看,就如同现实中私营部门并不完全是为个人私利而工作一样,公共管理者的确会受到个人利益的影响,在其作出行为时,必然会考虑这一行为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只有当公共管理者的个人利益需求属于偏重精神利益,也即更倾向于实现个人价值等目标,他才会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努力。
2.政府的角色。从传统管理模式发展到新公共管理模式,有一个问题始终存在:政府的角色与规模。对公平与效率、管制与自由、政府与市场等问题的争论,从根本上来说是对政府的角色是什么的争论。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由公共部门承担的职能转嫁给了市场和第三部门,但现实中发生的无限制的转嫁再次使公共服务的提供陷入混乱。对于政府角色和规模的问题,要明确的是政府的存在是必要的,但其规模并不是无限制的。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理论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新古典主义,关于政府规模的讨论本质上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职能划分问题,都是希望能够对规模进行一个完美的划分,但实际上确定政府的规模的理想方法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关键在于这个政府应该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3.扭曲的官僚制。传统官僚制理论出现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但是私营部门却更早的做出了改变。在私营部门顺应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改变官僚制管理模式时,公共部门仍然坚持着传统模式。从表面看来,公共部门是官僚制的更为忠实的拥护者,但实际上这种墨守成规已经使官僚制的优势丧失殆尽,随着时代发展,公共部门所坚守的官僚制是一种扭曲了的官僚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公共管理模式被其追随者认为正在取代传统管理模式,而之后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治理理论等的追随者也都认为其模式正在取代新公共管理模式。但这些变革忽视了一个问题,在实现官僚制模式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只是将其理论上的缺陷暴露无疑,但官僚制模式的一些关于管理的箴言的优势并没有真正发挥。现实实践并不一定和理论发展的脚步相一致,如果一味追求变革,结果会欲速则不达,同时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否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并没有确定的结论。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1.提升我国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对于我国的公共行政而言,即便公职人员是否真的会被个人私利所左右这一点无法确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他们目前绝不是大公无私者。现实中的公共管理者既不是纯粹的大公无私者,也不仅仅关注于个人私利,公共管理者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更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公职人员更多的会受到个人利益的驱使,这一点对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或许这正是制约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关键因素。要提升我国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要“以人为本,促使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和完善公开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的利益博弈机制和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成为政府公共管理基本的政策共识。”
2.对政府角色进行合理定位。我国历次行政体制改革对政府的角色定位也做出过调整,但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以及经济结构使得我国还不适合将政府的职能过多地转交给市场或社会,而且即便要将政府的一部分职能交给市场或社会,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在政府角色定位和职能转变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政府的管理对象中,有许多政府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本该由政府管理的职责却做得不够好。对我国政府进行合理角色定位时应注意两点:首先要增强政府服务中的顾客意识,为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打好思想观念上的基础;其次,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在于“还权于企业、社会和公民,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不以公共权力主体的身份介入私人关系领域”。
3.重新审视改革的基础。要取得更好的改革效果,应该重新审视改革的基础。这一点对于我国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的角色和地位相比发达国家更为重要和特殊,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和第三部门并不能够有效独立地履行公共部门转嫁给它们的职能和任务。因此官僚制模式似乎比新公共管理模式能更好的适应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中国家有理由也有必要继续保持传统官僚制模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很好的运行着官僚制管理模式。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运行的官僚制模式是一种扭曲的官僚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重要和急迫的并不是向新公共管理模式式过度和转变,其当务之急是将官僚制理论中的经典箴言得到真正地践行。对我国而言,目前“所面临的也不是打破、抛弃官僚体制的问题,而是如何完善甚至建立官僚体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3-64.
[2]王庆锋.公共管理者自身利益构成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5:112-116.
[3]付翠莲,公共管理中公共性的缺失与回归[J].经济与管理,2009,6(23):21-24.
[4]任伯琪,胡承波.论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0,13:92-93.
[5]余世喜,欧志雄.“新公共管理”对我国政府改革借鉴作用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4(24):32-36.
作者简介:吴文征,男,河北邯郸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改革方向。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行政体制改革 官僚制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简介
伴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浪潮,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登上了公共管理学界的舞台,新公共管理理论模式实质无非两点:对结果和实现结果的责任的重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原则有两个: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发展至今,新公共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其理论的统一范式,虽然各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表述各有差异,但在其中其实包含着某种一致性,波利特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公共管理模式是由几个普遍要素构成的:第一,管理体系和管理努力的焦点由投入和过程向产出和结果转换;第二,趋向于更多的绩效测量,并以一系列的绩效指标与标准呈现出来;第三,偏好专门化的、“精瘦的”、“扁平的”、自治的组织形式,而不是规模庞大的、多功能的等级官僚制组织;第四,用合同或类似合同的关系大规模取代等级制关系;第五,更广泛地应用市场或类似市场的机制来提供公共服务;第六,扩大并模糊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界限。这种观点印证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从本质上说,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围绕着结果和责任展开的,其余的观点多是从技术方法上对公共管理主义的扩充,而且它们也都是围绕着结果与责任两个焦点进行的。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要义分析
1.公共管理者的公共性。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传统官僚制模式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的解释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共管理者与私营部门的管理者一样,受个人私利的驱使,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学者通过对“公共管理者利益构成元素偏好选择间关系的经验性认识”,把公共管理者的利益构成模式划分为偏重物质利益需求的物质模式、偏重精神利益的精神模式、兼顾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互动模式三种。从这一划分中可以得知,公共管理者的个人利益需求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有其特殊性,三种模式中的第一种属于较初级的利益需求模式,第二种属于高级的利益需求模式,第三种处于中间状态。从现实来看,就如同现实中私营部门并不完全是为个人私利而工作一样,公共管理者的确会受到个人利益的影响,在其作出行为时,必然会考虑这一行为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只有当公共管理者的个人利益需求属于偏重精神利益,也即更倾向于实现个人价值等目标,他才会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努力。
2.政府的角色。从传统管理模式发展到新公共管理模式,有一个问题始终存在:政府的角色与规模。对公平与效率、管制与自由、政府与市场等问题的争论,从根本上来说是对政府的角色是什么的争论。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由公共部门承担的职能转嫁给了市场和第三部门,但现实中发生的无限制的转嫁再次使公共服务的提供陷入混乱。对于政府角色和规模的问题,要明确的是政府的存在是必要的,但其规模并不是无限制的。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理论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新古典主义,关于政府规模的讨论本质上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职能划分问题,都是希望能够对规模进行一个完美的划分,但实际上确定政府的规模的理想方法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关键在于这个政府应该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3.扭曲的官僚制。传统官僚制理论出现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但是私营部门却更早的做出了改变。在私营部门顺应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改变官僚制管理模式时,公共部门仍然坚持着传统模式。从表面看来,公共部门是官僚制的更为忠实的拥护者,但实际上这种墨守成规已经使官僚制的优势丧失殆尽,随着时代发展,公共部门所坚守的官僚制是一种扭曲了的官僚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公共管理模式被其追随者认为正在取代传统管理模式,而之后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治理理论等的追随者也都认为其模式正在取代新公共管理模式。但这些变革忽视了一个问题,在实现官僚制模式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只是将其理论上的缺陷暴露无疑,但官僚制模式的一些关于管理的箴言的优势并没有真正发挥。现实实践并不一定和理论发展的脚步相一致,如果一味追求变革,结果会欲速则不达,同时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否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并没有确定的结论。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1.提升我国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对于我国的公共行政而言,即便公职人员是否真的会被个人私利所左右这一点无法确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他们目前绝不是大公无私者。现实中的公共管理者既不是纯粹的大公无私者,也不仅仅关注于个人私利,公共管理者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更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公职人员更多的会受到个人利益的驱使,这一点对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或许这正是制约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关键因素。要提升我国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要“以人为本,促使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和完善公开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的利益博弈机制和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成为政府公共管理基本的政策共识。”
2.对政府角色进行合理定位。我国历次行政体制改革对政府的角色定位也做出过调整,但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以及经济结构使得我国还不适合将政府的职能过多地转交给市场或社会,而且即便要将政府的一部分职能交给市场或社会,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在政府角色定位和职能转变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政府的管理对象中,有许多政府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本该由政府管理的职责却做得不够好。对我国政府进行合理角色定位时应注意两点:首先要增强政府服务中的顾客意识,为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打好思想观念上的基础;其次,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在于“还权于企业、社会和公民,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不以公共权力主体的身份介入私人关系领域”。
3.重新审视改革的基础。要取得更好的改革效果,应该重新审视改革的基础。这一点对于我国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的角色和地位相比发达国家更为重要和特殊,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和第三部门并不能够有效独立地履行公共部门转嫁给它们的职能和任务。因此官僚制模式似乎比新公共管理模式能更好的适应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中国家有理由也有必要继续保持传统官僚制模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很好的运行着官僚制管理模式。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运行的官僚制模式是一种扭曲的官僚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重要和急迫的并不是向新公共管理模式式过度和转变,其当务之急是将官僚制理论中的经典箴言得到真正地践行。对我国而言,目前“所面临的也不是打破、抛弃官僚体制的问题,而是如何完善甚至建立官僚体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3-64.
[2]王庆锋.公共管理者自身利益构成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5:112-116.
[3]付翠莲,公共管理中公共性的缺失与回归[J].经济与管理,2009,6(23):21-24.
[4]任伯琪,胡承波.论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0,13:92-93.
[5]余世喜,欧志雄.“新公共管理”对我国政府改革借鉴作用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4(24):32-36.
作者简介:吴文征,男,河北邯郸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