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基于对彭水县3个村的调研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zh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对当地农业生产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微观层面上,根据调研数据对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劳动力外出带来的收入效应对劳动力本身具有替代效应,使得勞动力外出务工给农业产出带来了积极影响;在中观层面上,采用1996~2012年彭水县农业从业率与农业产值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农业从业率的降低,农业产值反而增加。对此,提出了促进和完善土地制度改革、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制度等增加农业产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出;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6-09129-03
  Study on Impacts of Rural Labor Migration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Pengshui County
  LIU Jian-jun (Qianjiang District Bureau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in Chongqing, Chongqing 409000)
  Abstract Mass of rural labor force moved to cities, which causes some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n the micro level, we used the survey data from the 300 households in 2013 to do logical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due to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of income brought by labor transfer had on labor force, the transfer of labor force has positiv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t the middle level, the agricultural input and output data of Pengshui County from 1996 to 2012 is used to do the empirical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decrease of agricultural practitioners, the output of agriculture increase.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agriculture production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promoting and perfecting land system reform, accelerating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erfec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ice system.
  Key words Rural labor force migr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ositive impact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该理论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两个部门:一是在农村存在着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部门;二是在城市存在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工业部门。前者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本但极其缺乏经济资本,使得其劳动生产率低下,后者由于存在于城市,所以其资本雄厚,劳动生产率较高。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农业部门中出现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地被吸收到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以创造更多的财富[1]。随着外流农村劳动力个人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技能的获取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使其能够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更丰厚的职业报酬,外流农村劳动力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转移。笔者基于对重庆市彭水县回龙村、柏香村和小里村3个村的调研,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并提出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对策建议。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影响的调查分析
  众多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了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笔者在重庆市彭水县选取了回龙村、柏香村、小里村3个村进行实地调研。
  1.1 调查区域外流农村劳动基本特征
  1.1.1 受教育程度状况。从抽样调查情况来看,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属于中等,并且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外出务工的405人中,45%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中专毕业的占15%,初中文化水平的占2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小学未毕业及未上过学的占1%。另外,60%农村剩余劳动力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或特长。
  1.1.2 年龄分布状况。根据抽样调查分析,调查区域外流劳动力中16~35岁的人占65%,35~60岁的占30%,60岁以上的占5%。由此看来,外流劳动力的越来越偏向年轻化。
  1.1.3 职业分布状况。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彭水县外出务工农民从事技能劳动的占40%,从事脑力劳动的占34%,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口仅占26%。且从事技能劳动的人中65%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这说明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   以上结果说明,不管是生物型农业生产技术还是机械型农业生产技术都在彭水县得到了很好地推广和运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投入产出系数最大,但是由于土地资源是稀有资源,所以无法一直通过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来提高农业产出。但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質量,进行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生产提高农业产出。各变量的弹性之和δ+ε+α+β+γ=1,说明估计的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
  2.2 彭水县农村劳动力流出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分析 为了剔除人口自然增长率、死亡率以及价格因素带来的影响,该研究主要采用农业从业率和农业产值指数对彭水县农村劳动力流出对农业产出的影响进行分析。根据统计数据,1996~2012年彭水县生产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随着农业劳动力从业率的不断降低,农业产值指数反而不断增加。这说明彭水县农村劳动力外流并没有对农业产出造成不良影响,反而促进了农业产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逐步转移是必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彭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当地农业产出。在转移过程中,由于劳动力自身存在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掌握技能的程度等个体差别,使得其在就业方向的选择、区域、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农村劳动力外出带来的资金效应高于劳动力农业产出效应,从而使得农业产出增加。
  3.2 政策建议
  3.2.1 促进和完善土地制度改革。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主要是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等。就彭水县来看,土地流转制度不管是在法律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不够成熟,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土地是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根本生产要素,我国土地所有权归属国家,农民仅有使用权。从根本上来看,农村居民所有的资产不管是土地还是住宅都由于受到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限制无法使其实现资产的转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而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则能够保证规模经营的顺利实施。政府应该加快建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创造条件建立土地产权交易中心,实现土地流转或交易的规范化运作。重庆市从2010年开始试点实行农村宅基地登记和房产证发放,但由于农村自有住宅变现能力较差,银行和担保公司都不愿意接受农村宅基地住宅抵押贷款,这样不利于农民利用其现有资源发展经济,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逐步引导和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给农民提供土地、住宅抵押贷款。
  3.2.2 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由于农业机械的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高,政府部门应着重加强对农民机械型农业技术应用的培训,从财政支出中划拨相应的款项,鼓励和支持农民去学习农业机械的操作。近年来随着基因、细胞工程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生物技术的运用具有高效性、易控性等特征,但其运用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前期投入,这些都是单个农民无法承担的。因此,政府应该投入一定资金用于研发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新品种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从而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能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加整体农业产出,从而增加家庭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3.2.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政府有责任去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带来农业生产上的便捷和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彭水县属于丘陵山区,重点应该进行山坪塘的清淤改造以及渠系工程建设,以确保排灌方便,旱能浇,涝能排。
  (2)机耕作业道建设。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应该重点解决农机下田问题,完善机耕道建设。
  (3)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加强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生产力发展。应加强农村电网改建,重点解决种养殖大户用电难问题;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着重解决养殖大户牲畜用水问题;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客货运,为村民和企业提供便利的交通环境;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加快液化气、沼气、天然气在农村的普及力度。
  (4)耕地保护及土壤改造。耕地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根本,近年来由于地方政府对于农村居民住宅修建的规划缺失以及放任其滥占耕地,使得大量良田被占用,耕地面积大大减少。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切实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严格制止农民变耕地为宅基地的行为,并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规范耕地使用和宅基地使用;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致力于改善中低产田的土壤质量以确保土地产出率[3]
  3.2.4 完善农产品价格制度。农业生产收入作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农产品价格对农民收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张红宇等根据1979~2010年全国统计数据利用双对数模型分析了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农业收入产生的影响,指出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与农民农业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4~2010年农产品价格与农民农业收入名义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77[4]。近年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低于国内市场价格,政府应努力推进农产品价格机制的形成,使农产品价格与政府补贴脱钩,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2(5):139-191.
  [2] 林毅夫.以信息化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R].高峰论坛,2005.
  [3]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产业政策与农业宏观调控[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 张红宇,张海阳,李娜,等.农产品价格与农民收入关系问题研究[M]//农村政策法规调查与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57-169.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研究农田栽参和伐林栽参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差异。[方法]通过分析2种生产模式下的土壤N、P、K、有机质、pH及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等指标。[结果]2种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存在差异,伐林栽参土壤中养分和酶活性高于农田栽参土壤,尤其是全氮含量伐林栽参比农田栽参高1.2 g/kg,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伐林栽参比农田栽参高4倍多。[结论]该研究为农田栽参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了解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残留消解规律。[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30%乙酰甲胺磷乳油在辣椒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中的
近年来,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西方学者对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极少。文章首先对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概
摘要 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农业类高职院校环境文化建设问题,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存在问题以及建设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农业;高职院校;环境文化;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 S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1-10950-01  农业类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源泉。因此,加强“重农、学
截至2011年,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已达41个(中国世界遗产网,www.whcn.org),我国政府对中国世界遗产的认识定位是很高的,认定它们是"全球文化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
目的:探讨外阴尖锐湿疣(CA)患者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美国Digene公司杂交捕获仪(HC2)检测406例外阴CA患者的13种高危型HPV病毒的感染情况,与同期416例无外
观察不同剂量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效果,确定合适诱癌剂量。方法:将96只100~150gWistar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DEN自由饮水40ppm(A组)、64ppm(B组)、80ppm(C组)及自来水自由饮用
随着口腔修复技术发展与完善,以往采用的以卡环为固位体的活动义齿,由于咀嚼效率低,固位及稳定性能差,加上有些患者口腔卫生差,引起基牙龋坏。选用圆锥型套筒冠能够很好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