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A . I .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s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人工智能,相信各路大神在本期专刊里一定从各个视角切入,进行了巨细靡遗的陈述。那么笔者就换一个不那么显眼的角度,看看在动漫中,人工智能是怎样一种存在。
  一 关键词:围棋、日本动漫
  此次A.I.大事件的导火索“人机围棋大战”,直接牵引出“深层神经网络”技术,宣示着人工智能的拐点正式到来。从信心满满到一胜难求,代表人类出战的李世乭被人工智能逼到了绝境。这看似人类的一大危机,但其实,围棋并非创造性劳动,而是逻辑化计算,所以被A.I.战胜乃至A.I.取代人类都只是时间问题。尽管李世乭用藤原佐为附体般的凌空一记妙手,扳回一局,但总体大势已去。面对思维敏捷到超乎想象的A.I.,人类最终也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
  话说回来,作为以游戏测试人工智能程序的理想方式,围棋虽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但它在欧洲流传开来却是最近十几年的事。追本溯源,是一部日本漫画开启了围棋在西洋的万里长征。
  1998年底,苦拼苦熬了十几年的日本漫画家小畑健,面对连徒子徒孙都比自己先红的尴尬局面,终于凭借《棋魂》在《周刊少年JUMP》上连载,一炮而红,跻身一线漫画家行列。可能连他自己也料想不到,这次咸鱼翻身,竟全托一位家庭主妇的福。此前集英社举办的“故事王”原作大赛,收到一份由热爱漫画的主妇堀田由美创作的名为《光之棋》的作品,讲述主角进藤光在附身于古老棋盘的平安时代棋士藤原佐为的帮助下,从棋盲一步步成长为职业棋手。评委们看后都拍案叫好,在赛后立即启动了该漫画脚本的的漫画化工作。他们找来画风大气老辣的二线漫画家小畑健担任绘画,已经“背运”很久的小畑健因此时来运转,不但一举扭转自身命运,更通过《棋魂》让围棋这项古老的“艺术型运动”再度大放光彩。
  别看日漫的题材包罗万象,以围棋为主题的漫画却是首次出现。日本作为围棋职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虽经过四百多年围棋盛世,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受多媒体和多元化娱乐冲击,围棋已风光不再,学棋人口和爱好者都降到历史最低点。但《棋魂》只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吸引了逾百万日本青少年纹枰论道,废寝忘食地投入这个曾被讥讽为“老年人游戏”的智力运动中。而后,向四面八方辐射,又飞跃大洋,影响亚欧美众多国家的年轻人,给围棋界输送了大量小鲜肉。《棋魂》对围棋推广的赫赫之功,万世不易。要知道,在《棋魂》出现前,围棋在欧洲处于多么可怜的境地,绝大数人只知有象棋,黑白棋子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如同五子棋一般的简单游戏。通过横空出世的《棋魂》,才燃起了无数少儿对围棋的爱,才有人走上这条路,将莽荒辟成沃土。当然,白手开荒,自不能与中日韩三国两千年所积功力相匹,因此一个樊麾二段,便可称霸全欧。但重要的是,它播下了种子,给了未来的参天大树一个发轫的希望。
  有趣的是,《棋魂》对A.I.战胜人类早有预言。故事里一个叫杨海的中国棋手,预见了围棋的未来,也成功拿到了赞助,开始着手研究。只可惜《棋魂》受《周刊少年JUMP》的读者调查表制度的影响,硬生生无疾而终。如果故事能延续下去,说不定人们在漫画中早就领略到人机大战的风采了。
  围棋取法宇宙,乃形天象地之棋;A.I.汇聚智慧结晶,是科学技艺高度发展的产物。两者铿锵对撞,激荡出绚烂的思想火花。拥有强大学习能力的阿尔法狗,博采众长地学习所有高手的经验和长处,没有感情与顾虑,就像一头跳出虚无主义又没有道德约束的怪兽,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成为超越人类智能的一种永续存在。擅长二次元幻想的日本人,又是如何抒发他们对A.I.的看法的呢?
  日本动漫中最早对A.I.的描述,当来自手塚治虫的《大都会》。这部漫画改编自1927年的德国经典默片,手塚大神提取电影中对“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者的忧思”这个母题,自行铺衍出在未来都市里人类面对智能机器人时的种种困惑与思索。漫画一开篇,人类的脑力即已发展到极致,太阳黑子的爆发,让处于研究阶段的人造人米奇提前诞生。米奇属于机器与人造细胞的合体,智力超群,身体里藏有诸多秘密装置,能使用各种超能力。人类中的邪恶势力一直想将米奇据为己有,米奇唯有依靠自身力量,联合同样被压迫的劳动机器人,向大都会发起全面进攻。完全不敌的人类,最终用米奇最渴求的对爱的期盼,感化了这个智能生命体。
  在1949年粗制滥造的赤本漫画泛滥时期,《大都会》却集商业与艺术的高级质感于一身,浓烈的忧患意识与人文情操贯穿其间。《大都会》幻想的实质,是长久以来人们希望机器能将人类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的欲望,但从《圣经》时代即有的“造物违抗主人”的命题,也让人类畏惧有天机器的智慧终将把人类踩在脚下。因此千方百计提防工业化的终极产物——机器人有朝一日背叛自己。人与机器的冲突,频繁出现在众多文艺体裁里,或许正是人类患得患失意识心理的反映吧。
  如果说人的悲剧源于人性的悲剧,那么人的可贵就在于情感的可贵。资本主义早期粗暴地将工人定位为简单劳动者,情感因素从无考虑的必要。未来,当机器人取代工人时,很可能已拥有与人类完全一致的情感和自主性,若仍按照过往的标准对待智能机器人,进而产生巨大的族群矛盾的话,人类文明极可能在极端发达的技术中走向毁灭。对此,日本动漫小心翼翼地探索着人类与智能机器人的共处之道,表现出包容、接纳甚至惺惺相惜的态度,为机器人赋予了强大的能力与忠诚、纯粹、善良、正直等美好品格。例如在动画《EVA》中,被称为“三贤人”的三台超级计算机,就是正面人格化A.I.的典型代表。其名字取自耶稣降生时从遥远东方携带珍贵礼物前去朝拜的三位贤者。“三贤人”分别植入了开发者赤木直子博士作为女性、母亲和科学家的人格。它们平时用于各类事务的辅助决策,提出解决方案、处理实验资料、评估方案可行性供决策者参考。当要做出重大决策时,三大系统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保证机器思考能遵循人类的平衡权重机制,由此保障了A.I.美好的人性特征不会因“胡思乱想”而被破坏。
  此外,在《铁臂阿童木》、《心理测量者》、《高达00》等日本动漫中,A.I.也以正面形象出现,它们都是高度完善的思维集合体,与人类几乎无异。尽管也会存在各种的矛盾,但随着故事的深入,人与机器人的误会与隔阂慢慢消除,人类对机器人的态度不再是奴役、驱使,而是真正懂得了智能机器人那颗真诚炽热的心;智能机器人也终于得到了来自人类的信任与肯定,幸福地掉下了眼泪。这与美国作品里反抗、虐杀人类的邪恶化机器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 关键词:美漫、A.I.反派
  与日漫分庭抗礼的美漫,在美利坚强大的科技背景下,也孕生出一批A.I.主题的作品。那些飞天遁地的超级英雄面前,屹立着一堵非人类智慧构成的坚实屏障,让英雄们在力战由生物变异、外星来客、科学实验造就的强敌的同时,又要面对更难捉摸的A.I.大反派。
  “思考者”(Thinker)是美漫最早的A.I.角色,他本是哥谭市的一名律师,不过混得穷途潦倒,当他失业后,变得戾气十足,索性与罪犯们沆瀣一气,以高智商操控犯罪,但遭遇第一代闪电侠,被打败。之后思考者绞尽脑汁,发明出被称作“思考帽”的精神头盔,能够操纵人的心灵,来进行犯罪。思考者后来因脑癌去世,思考帽辗转被正义协会的“恐怖先生”(Mister Terrific)作为新总部电脑系统的设计基础。这下惹出了大麻烦,该系统不久就拥有了自我意识,成为A.I.思考者。它继承了初代思考者的犯罪思维,加入了不义会社,差点将正义协会一锅端。正义协会经过苦战,将这个电子版的思考者驱逐进网络空间。但隐蔽在网络中的A.I.思考者仍不安分,企图吸收楔石城所有生物的精神力量,构成超级计算机阵列强化自己。所幸第三代闪电侠联合钢骨(Cyborg),用超级速度让A.I.过载,挫败了它的阴谋。A.I.思考者从此归于沉寂。
  1956年夏,达特茅斯大学研讨会上,麦卡赛创造的新术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获得一致认可,擅长科幻题材的美漫立刻闻风而动,创造了继思考者之后又一个A.I.角色——脑神通(BrA.I.niac)。
  1958年9月出场的脑神通并非地球原产,而是来自遥远的慧核星。当他将魔爪伸向地球时,撞到了同样来自外星却一心捍卫地球的超人。超人得知慧核星的A.I.已经相当高阶,人性的仇恨、贪婪、嫉妒一应俱全,这令超人颇为头疼。DC公司后来又改变设定,在《超人》动画中,把脑神通设定为氪星人制造的A.I.,得知氪星即将毁灭,为保住氪星的知识,它将自己的备份传送到卫星里,逃离了氪星。由于与超人“捆绑”在一起,脑神通是DC系漫画中最知名的A.I.反派。
  既然超人有A.I.大敌,DC旗下另一位大腕蝙蝠侠自然也要搭配个像样的A.I.强敌。孤冷的蝙蝠侠用在天启星入侵战中获得的母盒,制造了一颗智能卫星——兄弟一号,可是兄弟一号产生了自我意识,脱离控制,并自称兄弟眼(Brother Eye)。它抢夺了将人体改造成杀人机器的OMAC技术,放出大批OMAC袭击正反双方的超级英雄,蝙蝠侠竭尽全力才关停了兄弟眼。在“最终危机”中,兄弟眼总算改邪归正,奋力抵抗天启星暴君达克赛德的入侵。
  和阿尔法狗相似,亚魔卓(Amazo)也是一个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机器人,狂人科学家艾威欧命令亚魔卓去吸收超级英雄们的超能力,亚魔卓因此以极快的速度自我提升,形成了自我人格,并背叛了艾威欧。虽然亚魔卓没有征服世界或消灭人类的野心,但他时不时出来搅局,加上形态变化多端、拥有不同元素的毁灭武器、潜力无限等优点,让正派英雄们深感棘手。
  最后压轴的A.I.反派,自然是因为《复联2:奥创纪元》而声名大噪的奥创(Ultron)。这位1968年登场的漫威旗下最恐怖的超级A.I.,由第一代蚁人科学家汉克·皮姆创造,因为设计蓝本是皮姆的脑电波,所以奥创的“智商”起点很高。他拥有合金身躯及超强的愈合能力,各方面都达到了几乎无敌的程度。他的创造性智力和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令他变得越来越老奸巨猾。由于皮姆的精神状况存在重大问题,奥创继承了这种病态思维,从诞生之初就对全人类充满仇恨情绪。奥创运用天才级智慧将人类社会几乎毁灭,复联英雄们被他用分身组成的军队虐到只有干嚎的份儿。失控的人工智能在此呈现出宇宙级别的梦魇!
  结语
  纵观上述美漫A.I.,可看出美国人对人工智能的态度,跟日本人截然相反。许是在儒家世界观里浸润千年的缘故,仁恕、礼让、节义已深深烙进日本的民族性中,天人合一达于君子境界是大多数日本人潜意识里的渴盼。这种心灵教化传导到A.I.身上,理所当然地延伸出对和谐共荣的希冀。而美国以新教立国、科技强国,拓荒开疆、高歌猛进,处世准则唯物至上。新教伦理让他们坚信上帝的祝福命定只能给予血肉之躯,冰冷的钢铁外皮不配享有“天赋人权”。自由女神用先进武器所维护的生命尊严,当然也包括阻止A.I.对人类的奴役。是故,与好莱坞科幻电影一脉相承的美漫,总是因袭着一些相似的母题,譬如对科技进步造成社会新问题的担忧、机器将人彻底普遍替代的畏惧、对人工智能失控的警惕等……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 机器人 虚拟现实 基因技术,对人类的冲击力远超过此前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也使人类离自我毁灭如此接近。所以,美漫里的人工智能无一不是大反派,和电影里的“天网”、“矩阵”一样邪恶。这可能也体现了美国式英雄对人工智能的恐慌,连超级英雄这种“非人构造”都要被A.I.替代的话,人与人工智能的斗争没有理由不激烈。但愿当强人工智能(AGI)时代到来时,“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A.I.”的故事,将永远只发生在二次元里。
  【责任编辑:刘维佳】
其他文献
一  都快下班的点儿了,一单生意也没有。黄观正在铺子里面吹着风扇昏昏欲睡,突然门口刺耳的刹车声把他惊醒了。  黄观骂了句粗话,心想一定又是手贱的车主调到人工驾驶模式了。智能自动驾驶模式刹车哪儿有这么野蛮?  门口停下来的是一辆宝蓝色的跑车。流线型的车身,灵动的外形,一看就是某著名汽车巨头几年前推出的一个经典款,名曰“石斛兰900”。  可惜,好好的车,现在前脸被撞得不轻,保险杠歪歪扭扭,引擎盖都被
人物: 金春娜  华北煤炭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采写: 马龙    《圣经》上说,上帝用五天的时间造出天地万物,又在第六天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在天地间,人体或许是上帝最完美的杰作,大到组织脏器,小至神经关节,结构之精妙,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都无法人为地达到。人类也许是世界上意志和力量最为强大的动物,然而在疾病面前却是那样脆弱,微小如病毒都可以击垮我们,于是“医生”这个职业就诞生了。  一直以来,
《天父地母》是王晋康201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逃出母宇宙》的续篇。人类在逃离宇宙灾难、文明得以延续之后,又遭遇了导致文明智力衰退的空间暴涨。本书则主要以智力衰退这一巨大灾难为背景,讲述地球以及漂泊在飞船上的各种人类群组为渡过这一劫难所施行的应对措施,和为延续人类智慧与文明火种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故事以空间暴涨为开端,在一波波暴涨尖脉冲的影响之下,人类智力开始崩溃,“智慧保鲜”计划失败。“雁哨号”
1. Make up your mind to act decidedly and take the consequences. No good is ever done in this world by hesitation.  下定决心果断行动,并承担后果。在这世上犹豫不决成就不了任何事。  ——英国博物学家Thomas Henry Huxley    2. Truth is beautifu
辽宁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书趣文丛”,我一直注意搜购,其中第一辑是整套从鲁迅博物馆的“鲁博书屋”买来的,其他各辑则是从网上陆续淘来的,但至今尚未集齐。最近在网上见到一册谢兴尧的《堪隐斋随笔》,且有荛公的签名题赠,买到后还发现一些细节,读来颇有些意思,或可补充对于谢兴尧的点滴认识。谢兴尧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生,先后在国立北平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任教,也曾在上海创办《逸经》文史月
不少同学在写作论述文、展开分析说理时,常常感到“为赋新词强说愁”——议论空泛、说理空洞、无病呻吟,很多时候是在说“废话”。究其根本,缺乏分析说理的内在动力是重要原因。   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给自己的论述设置一个“假想敌”,就是在议论某个话题时,假定自己存在一个论辩对手,观点与自己对立,由此树立起论辩的“靶子”,据理辨析。   苏洵在《六国论》开篇就运用了这一手法。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赵恩哲,游戏制作人,游戏/电影概念设计师。现供职于IGG(中国),任副总监。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荣誉教授。原网龙公司原画经理/项目主美。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美术作品银奖获得者。作品Vouchsafing获全球顶级幻想艺术年鉴《光谱24》当代最佳作品。  美国当代硬科幻大师格雷格·贝尔的三部曲《永世》《天使女皇》《移动火星》封面作者。作品多次收录于国际权威CG年鉴EXPOSé。长期受邀为《科
■ 作文提供及总评: 陈建新 高考阅卷作文大组组长  郭吉成 高考阅卷作文小组组长  ■ 作文点评: 陈建新 高考阅卷作文大组组长  庄平悌 高考阅卷作文小组组长  徐成辉 高考阅卷作文小组副组长  谢昌霖 高考阅卷作文小组副组长  张 颖 高考阅卷作文小组副组长  ● 正确理解“三本书”的概念  今年浙江卷的作文题要求同学们对作家所说的“人生要读三本大书”加以评说,写好这篇作文,对“三本书”的理
太空探索永远是科幻与科技领域的尖端话题。打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我们便如同一个婴儿,始终在这个名为“地球”的摇篮中打转。于是,当太空这片更为浩瀚也更为神秘的新疆域展现在人类面前时,立即勾起了“地之囚”们的探索欲望。  不过很显然,探索太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对于长期生活在地球大气层庇护圈内的人类而言,冒冒失失地闯入真空那失重、暴冷暴热、充斥着各种辐射与太空碎片的环境中,与微生物被投入灭菌室的后果无异。
2009年《考试说明》增加了对“探究”能力的测试要求,要求考生能“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这一能力要求体现了新课改、新课标的精神,即“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注重个性化阅读”“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不妨预言,探究题将成为新课程高考卷的“宠儿”。可能的出题角度有:  一、发掘作品丰富的意蕴。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为多角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