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会跟爱一起走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p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困惑,解惑,人生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59-03
  
  2008年北京中学历史教学年会教学片段比赛,第6号选手、一位小巧的女教师走到前台。她是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的历史教师,叫彭博;讲课内容是选修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圣雄甘地”一课。她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初识甘地和走进甘地”两个子目,简单介绍了教学流程。按照常规这节课就该完成了,但是,彭老师话锋一转:课已经讲完,但是我从大家的眼神中却看到了很多的迷茫和不解。接着她用幻灯片中列出了学生提出的问题。
  一颗爱心真的可以包打天下?
  您觉得所做的一切值得吗?
  您一生禁欲苦修,累吗?
  您怎么看别人的上帝或安拉?
  您如何做到让民众如此团结?
  面对杀人狂,您会……
  我们为什么要爱自己的敌人?
  看到那么多印度人被打却不还手,您难道不心痛吗?
  ……
  这些鲜活的问题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启动,反映出学生对历史人物深层次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思考。这些反映是正常而有活力的。实际上面对甘地,即使是我们这些做历史教师的。也未必都能理解他那颗伟大的心,更何况是一群成长中的孩子。
  学生对甘地所作所为并不理解。接下来,彭老师公布了一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调查时间:2008年12月25日,调查人数:30人
  
  一、对甘地的态度
  二、对甘地的理解率
  三、对甘地的情感
  如果我们把《圣雄甘地》这节课上完了,得到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是不是有效?也许正是寻求这些问题的解答,才有了这个可圈可点的教学片段——对话甘地。
  课从结束时开始,从学生的不解与迷惑开始,精彩!
  彭老师就学生所提的五个问题与圣雄甘地进行了对话,学生的六个问题如下:
  问题1:您是否太天真,太富于幻想了?“非暴力不合作”真的有用吗?关注指数:★★★★★
  问题2:我觉得拿起武器和敌人火拼才是真正的男人,您不觉得不抵抗太懦弱了吗?关注指数:★★
  问题3:是什么让您用了整整一生来坚持自己的信念?难道没有迷惘和绝望的时候吗?关注指数:★★★
  问题4:您那么善良,可结果呢?您听说过农夫和蛇的故事吗?这个世界需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关注指数:★★★★
  问题5:面对希特勒,您也会“非暴力”吗?就像《大话西游》里唐僧的“以德服妖”吗?关注指数:★★★★
  问题6:圣雄您好,我是北京朝阳区的一名中学生,我们这里没有教派仇杀,您的非暴力思想对我们平常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关注指数:★★
  学生所提的六个问题,既关乎历史也关系现实,就是与功利性的考试无关。虽然与考试无关,但是比考试却重要多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他们不是关心哪些内容可以应付考试,而是主动去理解历史、理解人生,并试图从中汲取智慧。学生的问题是教学的原动力,且看彭老师怎么解决呢?
  彭老师运用了“对话”——用圣雄的言行来解答学生心中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也是甘地多少次问过自己的问题。如问题1,彭老师用甘地的话回答,“我不是一个幻想主义者,我是一个实干家”,然后介绍甘地一生的实践,证实甘地怎样在南非和印度为理想而不懈的奋斗。她还引用了1931年甘地与英国殖民者谈判时说的话:“九千英国官员不可能统治两亿五千万的不合作的印度人”,“即使最不义的统治,也必须依赖被统治者的合作而继续”“起初他们忽视你,然后他们嘲笑你,镇压你,但最终你赢得了胜利。”这些足以解释学生心中的疑惑。
  再如,学生认为勇敢是拿起武器斗争,不抵抗是怯懦,彭老师引用甘地的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躲在大炮后面把别人炸得粉粹,还是能够面带微笑走向大炮甘愿粉身碎骨?”“非暴力是勇者的品质,怯懦与非暴力如水火不能相容。力量不是来自外界的武器,而是来自一种不屈的意志。”(《甘地自传》第249页)“紧握盐的手可以被砍断,但绝不交出食盐。”这实际上是甘地对勇敢的解释,其他如对人生信念的坚持,如何制止罪恶,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和历史上的暴力冲突,彭老师都用甘地的言行给予了解答。所引资料十分精彩,展现了甘地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如什么是坚持,“当我绝望的时候,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有许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之内或许所向无敌,但最终总会走向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如善与恶,“非暴力战士从不会失去耐心。善,会以蜗牛的速度行动。”“非暴力是成长缓慢的植物。”“报复的本质只是增加了邪恶。因剑得到的亦将因剑失去。”(《青年印度》1925年2月26日,第73页)“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加盲目。”(《圣雄甘地选集》第五卷,第49页)“真理既坚如磐石,又柔美如花。”(《甘地自传》第139页)
  当学生理解了非暴力的伟大之后,学生最后一问提出了现实的困惑,“圣雄您好,我是北京朝阳区的一名中学生,我们这里没有教派仇杀,您的非暴力思想对我们平常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教师还是用甘地的回答:“在非暴力的王国中,每一个真实的思想和声音都应该受到尊重。如果你真的想要培养非暴力,你应该发誓,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不会动辄发怒,向你的家人发号施令。或主宰他们的一切。”(《甘地自传》第283页)
  “其实落实非暴力的第一步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间要诚实、谦逊、宽容、满怀爱心,相互体贴。”课上到这里,历史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现实,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我们不能指望一堂历史课会改变所有学生,也不要指望历史课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但是从历史中,我们的确可以解释人生的困惑,从甘地的言行中,汲取对善的理解,对爱的理解,对暴力的悲悯和柔性的抗争。虽然甘地的方式不是所有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对话甘地》一个教学片段,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听课人成为甘地的拥趸者,但是最起码,通过对话,我们从甘地那里得到了人生宝贵的启示,有着比考试得多少分更重要的东西。
  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我们现在的课堂,常常忙于赶教学进度,忙于灌输知识,已经很少能够从学生的困惑开始,从学生迷茫的眼神开始了。我们有很多老师仅仅满足于照本宣科,满足于把应考所需要的知识交代清楚,而忽略了学生的眼神。我们又有多少老师以为课讲完了,就是把内容交代完了,学生的反映是不重要的。历史课不精彩固然因素很多,但有时与我们对学生的忽视、对学生的心灵关注不够有关。
  从彭老师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是不是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呢?
  写到这里,本文就该结束了,但是忽然想起那节课的结尾,教者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我感到我看见了你,于是,在黑暗中我放舟启航。此刻,旭日露出笑脸,春花争奇竞妍。即使帆落索断,即使望不到对面的涯岸,我也将启程向前。”我想这首诗歌不仅是献给为理想而奋斗的圣雄甘地,也是献给哪些对历史教育苦苦探索的老师们。
  
  [责任编辑 任世江]
其他文献
编者按:本刊“以故事(细节)、材料和问题的教学设计”征文首先得到周明老师的响应。在邮件联系中,我们得知,周老师此前曾在教学中作过类似的实验。在周老师原作的基础上,本刊进行了较多的补充、修改,其中所引《史记》的原文,我们舍弃了,因为这只是一个设计,在真正实施中,给学生提供什么文字材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在此文稿成熟后,我们发给几位教师征求意见,他们的回复都排在此文后面。以这样的思路改变常规教学,
关键词 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O)07—0017—05    就目前教育测量实践来说,历史教育测量始终扮演排头兵和探索者的角色,而历年高考历史试题无疑就是一篇篇出色的实践报告。总结历年高考命题的经验,审视命题理念的变迁,对于思考目前命题组卷策略和提高命题技巧,其意义自不待言。本文重点考察一类来自我国高考命题者创新
摘要 美国的政治体制和安排决定了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能够对美国外交政策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富布赖特在担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期间曾主持参议院“越南听证会”和“中国听证会”,向政府决策者和普通公众更全面地展示中国,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中国,他主持的听证会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富布赖特的“中国听证会”为中美关系解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富布赖特  中
编者按:李翰老师的教学别具一格。他不是要求学生死读课本,而是经常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他将自己看到的历史资料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从更大的范围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他还和学生交流思想,把自己也作为一名学习者,真正做到师生平等。这是在教会学生学习,也是向素质教学的方向迈进。从文章中可以窥视到李翰老师的专业兴趣。做教师的自己不喜欢所学专业,就不可能保持阅读。习惯阅读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更新知识,才能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民主,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7-0058-03    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人教社版)关于新文化运动是这样描述的: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个结论在中学教材中似乎已经成为“铁定”。王奇生先生在其《革命的反革命》一书中,以反思的眼
[关键词]《历史教学》,改进,教育方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71-02     1964年第5期《历史教学》编辑部撰写的“编者的话”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文章起笔说:“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正确地提高教育质量,是目前全日制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原来1964年也提出过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问
[关键词]启蒙运动,教学设计,思考,追问  [中图分类号]6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7-0035-07  一、设计思路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启蒙运动”这一历史主题的学习要求是:(必修三)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选修二)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
摘 要中国最后的两部实录《明实录》和《清实录》,对各自朝代的皇帝形象通过神化、美化、圣化、德化和仁化的手法进行了正面塑造,把他们粉饰为天命所归的神仙,长相奇伟、举止不凡的美男,天赋异禀、勤勉向学的圣人,德性崇高、孝友兼备的模范,勤政治国、爱民如子的仁君。然而,在《明实录》中,由于统治链条的断裂造成的“今上”对前帝的嫌怨,以及史臣对君主的不满,也使其部分实录在描写皇帝形象时进行了负面塑造,产生了杂音
编者按:李翰文章中讲三大战役的那段话,我们在编辑过程中注意到了。是删掉还是保留?删很容易,也避免给我们找麻烦。前些年期刊评审,挑的都是类似“政治”问题。发稿时我们选择了保留,在编者按中也没有就此发表意见。因为期刊是个平台,持有这种想法的年轻教师绝不是少数,你删除这些观点不等于它就不存在了。我们估计认真阅读的读者会注意到,也必然会有人写文章辩驳。如果这样,会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以现在的宽松环境
摘 要 村庄共同体是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重要的基层组织,它的形成与发展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的村庄共同体是在古代村落的基础上,既保留了古代社会中农牧混合的经济模式,同时又融入了中世纪敞田制下的条田制等新元素发展起来的;随着敞田制村庄的形成,以王权为代表的国家又赋予了村庄一定的社会职责,从而使得中世纪的村庄成为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共同体组织。村庄共同体的形成不仅奠定了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