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字路口“闯红灯”记录的启示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f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路口闯红灯的表现可以是“普遍性”的。事实呈现的不一样,与一个社会对越轨行为的惩罚严厉程度、可兑现性以及道德舆论环境对越轨行为的差评程度紧密相关。
  一般认为,人们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是透视一个社会的文明素质的最直观的入口。2012年曾经引爆舆论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就是在这种认识之下的一种媒体演绎。
  2015年8月26日、27日,《南风窗》记者选取了南方某市C路口作为标本,定点观察公共交通参与者的行为特点。
  我们发现,对熟悉的环境的机体放松感,以及人在群体行动中的无意识状态,会导致规则作用下降。另一方面,对越轨行为的惩戒(道德的和法律的)不足,削弱了人们对规则的重视程度。
  这个十字路口的情况,只是中国城市里千千万万个红绿灯路口的一个样本。在这个特殊的小范围里人的“舞台表现”,当然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整体文明程度,但它有利于分析“人何以在一种特定环境下会忽视文明常识”这一问题。
  

闯红灯的直观认知


  C路口有3条人行斑马线,为表述方便,姑且将它们标记为1号斑马线、2号斑马线和3号斑马线。
  1号斑马线横跨城市主干道,穿越难度最大,越轨的危险性最强。
  2号斑马线是城市主干道西侧人行道的连接段,穿越难度和越轨危险性次之。
  3号斑马线则是从城市主干道东侧人行道的连接段,由于其东段路段很短,人车都很少,所以穿越难度和危险性均为最低。
  这3条斑马线均在显眼位置设置了针对行人的信号灯,红绿交替。
  在做现场观察之前,必须有一个预设前提,即“没有任何人不明白红灯与绿灯的含义”,否则任何关于社会文明习惯的讨论都将陷入虚无。同时,应当认为,规则是没有任何弹性的,否则对越轨行为也就失去了判定标准。
  这就意味着,只要红灯亮起,这3条斑马线上就不应该有人继续穿越。
  而现实是,3条斑马线上都有人闯红灯,按照穿越难度和危险性的层次差别,1号、2号、3号的闯红灯人数依次增多。
  这就把红灯的实际作用分成了3个层次。
  横跨城市主干道、穿越汹涌车流的1号斑马线红灯作用最强,闯红灯是偶然情况。2号斑马线车流较少,红灯作用次之,人们会稍作停留继续穿越。3号斑马线车流最少,人们在红灯面前基本不作停留,直接前进,甚至与缓慢挪动的汽车互相穿插。
  我们看到,现实中社会规则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弹性”。红灯本身,不是人们判断是否通行的标准,他们有自身的“科学判断”方法。
  在2号斑马线和3号斑马线,《南风窗》记者发现,人们闯红灯通过斑马线的时候并非完全出于自然。他们虽然不会重视亮起的是绿灯还是红灯,但依然会左右观察,注意周围移动着的汽车和其他机动车。当旁边有正常通行的车辆接近的时候,会放慢脚步,或者突然停止在路中央。
  可见,是否闯红灯,标准在于对行为危险性的直观认知。当大部分人都自觉适用这一自建的通行规则并表现出行为一致性的时候,闯红灯就成了一种群体无意识现象。

什么样的群体


  当我们无法回避对群体的讨论的时候,第一步就要弄清楚群体的构成。
  这个路口的周边,主要分布的是居住小区、酒店和为生活配套的商业场所,而记者选择的观察时段分别为8月26日下午5时到7时、8月27日上午8时到10时,分别是下班时间和上班时间。
  由此我们大致可以认定,观察时段所见的路上行人,主要是周边居民、上班族和为周边进行生活配套的服务行业人员。他们身份不一样、社会角色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对这一路口十分熟悉。
  这可以从以下两点得到印证。
  一是人们已经可以凭直觉知道绿灯什么时候亮起,当横跨城市主干道的1号斑马线红灯还剩下最后两三秒的时候,等候的人群已经迈步走出去,走出约2米后绿灯才亮起。
  二是当城市主干道自南往北的车辆直行方向红灯亮起的时候,整个路口的车辆仅有自南往北的左转或调头可以通行,这意味着整个路口有四分之三的道路面积上没有车辆。人们几乎不用作任何观望,迅速绕过所有斑马线斜行穿越,在不应该有任何行人出现的路面上到处是方向各异的行人。
  这种不作观望的反应,体现着人们对这个路口的极度熟悉。而正是对环境的熟悉,赋予了行人充分的机体放松感,对越轨行为的安全性十分自信,已经成为一种经验。
  经验的正确性不断被验证,人们就会把越轨行为当作一种私人智慧,破坏规则所带来的道德自责会逐渐湮没无踪。
  所以,经验之下,规则变得无力。

闯红灯的传染性


  有经验的人、熟悉环境的人,对规则往往更容易起到破坏作用。
  这个路口上的行人中仍有环境陌生者,他们在红灯面前还是会停下脚步。一旦有一个人停下,就会带动后面上来的人下意识停留,在斑马线上并没有车辆通过的时候,按照规则“空等”。
  不过,《南风窗》记者发现,一般情况下,当停留的人数接近10人的时候,就会出现松动。后面一个熟悉环境者闯红灯通行,就会带动停留的人群瞬间崩溃,略作迟疑之后,沙漏式通过。
  另一个现象也不鲜见:一个或者两三个人,停了下来,孤独坚守,然而在大部分人对红灯的无视面前,最终无法把持。8月26日下午《南风窗》记者在不同时间里专门细致观察了2名年轻姑娘和2对年轻情侣,一开始他们的自觉停留令人颇感欣慰,但最终都在周围人的带动下放弃了坚持。
  这种行为的传染性很有观察价值,当我们谈论一个社会的文明习惯的时候,面对的是有着共同文化基因的群体,传染性正是这种文化基因的显性表达。   “他过去了,他也过去了,并没有出现任何危险,也没有遭受任何处罚。”这一所见的景象会促使人们进行行为模仿。
  8月26日下午和8月27日上午,时间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下班,后者是上班。质的区别在于,上班时段人们的急切性明显强于下班时段,在红灯面前也会表现出略有不同的行为特性。
  很显著的一点是,上班时段闯红灯的传染性更强,人们对模仿信号的接收能力大幅提高。比如闯红灯横过横跨城市主干道的1号斑马线的人,在上班时段明显较多,其带动能力也更强。因为上班迟到、错过生意机会等因素的刺激作用更强,而下班以后,回家、逛街、吃饭等属于并不紧急的生活内容,没有苛刻的时间限制。
  从中可见,人们的群体无意识行为事实上依旧隐藏着收益和代价的计算,有一定程度的理性成分。

为什么不文明


  寻找群体行为中的理性成分,并加以分析衡量,是制定规则的一个重要参考方法。而收益与代价的对比,是人性中无法超脱的终极理性。
  经过C路口的人们,就对红灯的遵守情况而言,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一个是汽车驾驶者,另一个是行人。此外,还有骑着自行车、自用或搭客电动自行车和拉货三轮车的人们。
  观察发现,汽车最遵守秩序,基本没有越轨行为,行人其次,越轨行为较普遍,自行车、电动车和三轮车的规则意识最差,几乎没有一辆车真正遵守规则。
  这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人的经济地位越高就会越认同规则,因为我们还要考虑越轨行为的代价问题。
  汽车是受到最严厉监督的,路口的摄像头随时记录越轨车辆,规则的惩罚几乎随时兑现。惩罚是对是非的一种鲜明确认,所以久而久之就会造就一种道德压力,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那句话所指一样:主的审判迅速降临。
  对行人的监督限制很少,在没有交通协管员站岗的情况下,约等于没有监督。而周围舆论对闯红灯行为几乎不会给予负面评价,这销蚀了人的道德自觉,让人们在越轨之后很少在内心中受到是非诘难。
  有时候,“礼让”这一文明要求,还会在不恰当的情况下被运用。《南风窗》记者观察到一名拖着一条不灵便的右腿的老年女性,蹒跚地闯红灯通过危险性最高的1号斑马线,逼停了多辆汽车,当道德舆论的价值取向出现问题的时候,高贵的价值也会被歪曲。
  对自行车、电动车和三轮车,则完全没有限制可言,因为车辆并没有被编号备案,即便有协管员在岗,他们也可以凭借速度优势轻易摆脱管制,其犯规行为是绝对匿名的。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自行车、电动车和三轮车具备的“机动性”赋予了车辆上的人们区别于行人与汽车的额外心理资本,在违反规则的时候他们甚至能感觉到一丝快感,这从他们不在意任何红灯、用弧形乃至“S”形方式快速穿插前进时含笑戏谑的神态可以得到佐证。这种心理状况,跟此类车辆的路权范围不明确有相当大的关系。
  这一切,构成了城市主干道上这个有趣的十字路口。
  我们有理由相信,南方某市这条城市主干道的C路口闯红灯的表现可以是“普遍性”的。事实呈现的不一样,与一个社会对越轨行为的惩罚严厉程度、可兑现性以及道德舆论环境对越轨行为的差评程度紧密相关。
  只有看到这一点,社会文明习惯的培养和更广泛领域的社会建设,才能呈现乐观的一面,找到可操作性。
其他文献
《新闻周刊》10月30日  普京支持阿萨德打击叙利亚境内恐怖分子的行动,是否能得到俄罗斯民众的认同与支持,引发质疑。在俄罗斯,穆斯林大部分隶属于逊尼派,而此次普京帮助阿萨德打击的,是叙利亚境内逊尼派的穆斯林,这已经引起了俄罗斯境内穆斯林的反感。但由于迫于俄国政府的压力,反抗活动只是流于社交媒体并未实行大规模示威游行。ISIS与努斯拉阵线联合声明要对抗俄罗斯,这可能表示北高加索地区的基地武装分子,与
樊建川把做房地产开发商赚来的钱,都投入文物购买和博物馆的建设与维护中。他具备与历史人物共情的能力,所做出来的博物馆总能让许多人无法控制情绪,当场嚎啕大哭,其中包括一些有地位的大人物。  行为一定反映人的内心,尤其是艺术创作行为。7月30日,当我走进樊建川那间巨大的办公室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挂满四面墙壁的个人书法作品,紧接着发现了这些书法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个字—“死”。  这个字,有时夹在一句话
火化当天,老板的下属纷纷来给狗送丧。“一共来了15辆丰田霸道、两辆奔驰。”  7月14日下午3时许,一辆崭新雷克萨斯从深圳横岗飞快驶往东莞黄江镇,并拐入莞樟路旁的一座破旧厂房里。车停靠后,车上下来3个人:两女一男。  一个年轻女子下车后,脚步像踏空了一样,神情有些恍惚。年轻男子则一把抱过她肩膀:他们是情侣,男的姓邱,女的姓蔡,都只有23岁。  最后从车上下来的中年妇女是小蔡的母亲。  他们此行目的
很少有国际现象,能像俄罗斯与西方的矛盾那样勾起对冷战的回忆。美国的坦克逼近俄罗斯边境,再次引发关于新冷战的猜测。6月23日,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在距俄边境200公里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宣布了这样一条消息:美国将在中欧和波罗的海共计6国部署250辆坦克以及装甲车、榴弹炮等重型军事装备。  一旦部署到位,这将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重型武器首次进驻俄罗斯邻国。卡特宣布此消息前一周,俄总统普京宣布,2015年底
2015年1月9日,一位名叫Loredana Celano的欧洲摄影师在柏林街头拍摄的一名正在喝咖啡的小男孩。  55年前,东西柏林政治分界线的位置上竖起了一道高墙。28年后,随着这面被铁丝网缠绕、全长155公里的墙被拆除殆尽,那道横亘在战后时代的铁幕亦缓缓拉开,东德与西德合一,迷雾渐散,柏林城踏过旧时代的灰霾与阴云,一步步走向新生。  而随之新生的,还有出生于新时代的儿童。  如今,他们是柏林的
2000年以前,劳动力要素起主导作用,城市和工厂用农村低价劳动力来驱动发展;2000年以后,土地要素成为驱动发展主要动力,土地变现支撑起高速增长;2008年,4万亿开启了货币要素主导的增长模式。  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必然,但“成长中的烦恼”也无法避免。2015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0%,2014年同期,这个数字是7.4%。今年全年,还能不能“保七”?  经济增速下行并不可怕,换个角度看,这反
意料之中,预约见面的时候,郑小琼要求QQ上先谈,尽管我们已算熟人。“你知道,我见了面总说不出话。”  在我看来她是羞涩,但她自己常常说那是怯懦。以往,好几次,她已看到我向她走过去,但喊她一声,她还是会浑身猛然一震,似乎受了惊吓,然后双颊绯红。  除了文字,现实的世界对她而言似乎总是陌生的,尽管她早已读懂现实社会那一丝不挂的运行逻辑。  她身上照见的,是从质朴单纯的乡土环境到冰冷坚硬的工业社会的第一
颁奖词  20年来通过智行基金会,帮助两万艾滋病遗孤重返校园,融入社会,通过智慧的行动改变社会对艾滋病人及遗孤的歧视。  智行基金会创始人、主席杜聪刚从加拿大返回中国,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他的工作。到监狱探访,与捐助人吃饭,到电视台参加慈善晚宴。2018年是智行基金会的第二十个年头。我问他,如果给20年的故事起一个标题,那会是什么,他想了片刻回答说,应该是和“传递爱”有关的,至于题目,应该有更加好的
在美英法德等国领导人“集体回避”背景下,2月上旬中日领导人先后到俄罗斯索契与普京会谈。日本媒体报道称,安倍首相把参加冬奥会开幕式看成是打破中国对日包围网的一张王牌,临时更改了原拟出席闭幕式的行程。  相比中国不让自己在索契开展日中“走廊外交”,安倍更对自己去年底参拜靖国神社后美国表示的“失望”耿耿于怀。安倍希望在3月下旬海牙核安全峰会上实现日美首脑会谈,更要争取在4月奥巴马访日之前挽回美方信任。而
“修正主义”学说冲击了“欧洲中心论”,扭转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西方的殖民时才能被提及的命运。但是,“修正主义”仍旧无法摆脱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成功国家身上浓重的欧洲色彩,即现代世界的诞生来自“欧洲奇迹”的扩散。  我是谁?来自何方?又将归于何方?这是人生哲学探讨的命题。  我们身处的现代世界来自何处?这个世界又将走向何方?这是历史哲学探讨的命题。  这样的问题也许难有答案。然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