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的治县秘诀

来源 :领导之友·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2003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短时间内视频点击量就超过了15.5万次、社交网络转发量高达12万次以上的《美丽的神农溪》MV中,身着白衬衣的陈行甲帅气开唱:“哟哟耶,哟哟耶,一道小河弯哟,清清亮亮地流。一叶豆角舟,飘飘荡荡地走……”
  作为一位县委书记,在“全民代言神农溪”活动中身体力行,亲自上阵为激活巴东沉睡的优质旅游资源助力,陈行甲可谓在全国都开了先河。
  平素里的陈行甲总是面带笑意,看上去温文尔雅。他身材颀长,很有书生气质。在做自我介绍时,他幽默地说,自己曾以30岁“高龄”考入清华大学,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考入清华大学的10年之后,陈行甲从“中国百强县市”湖北省宜都市调到了国家级贫困县巴东,就任县委书记。那是2011年的10月15日,刚刚跨过“不惑”之年的陈行甲第一次踏上巴东的土地。
  不过,别以为这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只有亲切、平和、书生、文艺的一面,MV画面之外的陈行甲,被人们更多地评价为“不按常理出牌”。除了党代会和人代会的报告外,他会亲自撰写每一篇讲话稿。到巴东后,陈行甲取消了“县委通告”这个文种,每次讲话后的视频、讲话稿都会立即上网,他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为官不为”和违规违纪的领导干部,面对查了4个多月却没有任何进展的案子,他也会对下属的官员们发火——虽然这样的发怒并不常见。
  一个温和的文艺青年,一位令人生畏的县委书记,截然不同的形象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是一个县委书记的基本标尺
  2015年的最后一个星期,陈行甲又公开“开炮”了。
  “工程建设岂能成为官员的唐僧肉?这是典型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在2015年12月25日召开的全县工程建设整治大会上,陈行甲的发言措辞严厉,点名批评了包括县委原副书记在内的多名官员。习惯了开会一团和气的人们有点儿不适应。但这不是陈行甲的第一次“开炮”。
  此前,一篇题为《一位县委书记的愤怒》的发言稿曾引起舆论热议。长达8000字的发言,实际上是2015年3月2日召开的巴东县纪委全会上陈行甲的脱稿讲话。他用词辛辣地把领导干部插手工程项目捞好处比作“摁着叫花子拨眼屎”,并连声追问“怎么狠得下心”“怎么下得去手”。
  这篇被各大媒体称为“问题报告”的发言在网上“走红”后,有朋友看后惊得目瞪口呆,连忙打电话问陈行甲是不是太得罪人,也有朋友提醒他“收着点”,但陈行甲却并没有改变。在陈行甲看来,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是一个县委书记的基本标尺。
  早在2011年10月,陈行甲就任巴东县委书记伊始,就在干部见面会上公开宣布了“四不”承诺——不搞个人说了算、不搞小圈子、不搞另起炉灶、不收钱收礼。
  “现在看起来,当时大家并不相信。”4年之后的一个周末,陈行甲回忆说。因为尽管他严令禁止,却仍然有干部试图给他送礼,其中有些还是他认为不错的干部。通过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陈行甲进一步坚定了整治巴东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的决心。
  在中央反腐力度加大和巴东县领导班子“换血”的背景下,当地的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面临重塑。摆在陈行甲面前的另外一个困难是,如何提振领导干部们的士气。
  “光个人干净是不够的,要让这个地方整体上都干净起来”
  陈行甲在巴东干成了的“大事”之一,就是身体力行营造干净的政治生态。
  到巴东走马上任时,陈行甲带的行李不多,但他把母亲的照片摆放在了办公室的书柜上。他内心一直感念着母亲对他的教育——干净做人、干净做事。“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这四年多的时间,我守住了底线,我希望将来有一天离开巴东的时候,如果非要给我贴上一个标签的话,我仍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不收钱的县委书记。”


  不过,陈行甲并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不收钱”,他认为,“作为一个县委书记,到一个地方执政,光个人干净、独善其身是不够的。”“我还必须尽到我的主体责任,必须要让这个地方整体上都干净起来。”
  从2014年开始,陈行甲顶住巨大压力,亲自领导了一场反腐斗争。
  反腐同时,一场更大范围的官场治理行动也开展起来。“今年要重点整治执行不力、监管缺位、推诿扯皮、庸懒无为等现象,让‘不为’者不能‘为官’。”在2015年3月2日的巴东县纪委全会上,陈行甲略显“霸道”地宣布:凡是对所属单位不敢管理、疏于管理,出现失职渎职行为,或出现“四风”问题被州县暗访通报造成重大影响的,乡镇和部门“一把手”一律由纪委问责;凡是不抓发展,与县委、县政府签订的工作目标任务完不成的,乡镇和部门“一把手”一律换人;凡是不担当、不尽责,因责任链条任何一环缺失造成进京“非访”,或对发生群体性事件预警、处置不当造成重大影响,或所管项目建设出现重大安全、质量责任问题的,乡镇和部门“一把手”一律就地免职。
  严管干部,巴东动起了真格。2015年全年,巴东县对履行主体责任不力的22名科级领导实行“一案双查”,办理责任追究案件96件,“一票否决”126名党员干部,党政纪案件立案183件,结案183件,有7人被双规。
  这个被公认为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充满了“乱象”的地方,在2015年度的纪检监察工作中,获得了恩施州纪委检查组的好评。但陈行甲并不满足于此,对于领导干部们的态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百姓满不满意,才是他最看重的。为此,巴东县专门成立了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搭建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更广泛、直接地收集民情民意,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真实的依据。
  如今,让陈行甲感到有些欣慰的是,巴东的社会心态明显比以前理性平和了许多,从网上和线下看,老百姓的怨气和戾气也都少了很多。   “山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除了营造干净的政治生态外,陈行甲在巴东还探索了另外两件事,一是立足乡村实际,大胆地探索乡村社会治理;二是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助力山区脱贫。第一件事情,被当地很多官员称为“最有普惠意义的工作”,这件事情也被树立为典型,2014年6月出现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中。
  2012年2月,陈行甲去了一趟巴东最偏远的乡镇——革命老区金果坪乡,一路颠簸了6个多小时。这次调研给陈行甲很大触动,他感叹农民的气恐怕有很多都是颠簸出来的,“我是县委书记,坐的车是好的,路线安排是合理的,还这么不方便。可以想象我们的老百姓到镇上、到县里办事是多么的困难。”此后不久,陈行甲便带领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一起,专题研究交通发展战略,打造“丰”字形大交通格局。在3年的时间里,巴东共投资26亿多元(不含高速),全县322个村全部通了水泥路。
  与修路修桥相比,之后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广泛认可的“农民办事不出村”,在当时的推进却并不顺利。陈行甲的想法是,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信息技术落后,应该下决心打通巴东的农村信息化通道。有人说,陈行甲这是在说梦话,山区哪里能搞信息化?
  面对周围很多人的疑虑,陈行甲并未后退。2013年以来,他积极争取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办公室的支持,在全国首创“农民办事不出村”模式,利用县、乡政务服务中心和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先从322个村子中选了5个做试点,没过多久,试点就成功了。最终,巴东将21个部门的87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纳入了网络平台,村民真的不用出村就可以办理相关审批事项了。
  两年来,这个之前被很多人看作是在“做梦”的模式,共受理审批服务事项2万余件,商务服务事项10万余件,为农民节约了办事成本约2300万元。
  2015年,陈行甲开始着力打造升级版的“信息化新农村”,推动农村“信息赶集”,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先一公里”和农村购物“最后一公里”。7月7日,“湖北巴东·淘实惠”首届农村信息赶集活动在沿渡河镇界河村盛大启动。“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界河农民来赶集。”自称“微信达人”、与许多巴东父老乡亲是“好友”的陈行甲也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吆喝”了起来,他写道,“这是全面升级农民办事不出村,建设巴东信息化新农村的又一探索。农民将在村里的电子货柜以及一批移动终端上‘逛商场’,买自己喜爱的东西,数万件商品任其挑选!淘实惠董事长陈伟先生和巴东县长单艳平将现场鸣锣……特惠产品,敬请各位亲们关注!”
  此后的8月8日、9月9日、10月10日、11月11日、12月12日,都能在巴东看到类似的景象:数以千计的农民从四面八方云集到一起,数个一米多高的淘实惠电子屏幕整齐地矗立在场地一边,村民们用手指触动触屏即能挑选货物并下单,商品类目繁多、品种齐全,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即便是身处相对贫困的地区,农民们也能切身感受到“互联网+商务”带来的便利。
  此后,陈行甲又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县长单艳平走访贫困户参加劳动,帮助卖巴东椪柑的一张照片。这是新年第一天,发生在巴东县第七个农村信息赶集会上的一个真实场景。这次赶集会的主题是“东瀼橘子红了”,农民和橘商都从各地赶往会场。路途中,单艳平看见一位农民背着橘子赶往会场,便停下脚步抢过农民的背篓说,“我来帮你扛一肩。”
  这样的场景让陈行甲想起了恩施民歌《挨到起》里的一句歌词:“脚板和石板挨到起,再高的山也能爬;背篓和打杵挨到起,再难的路也能走;党心和民心挨到起,就有说不完的话;鼠标和勤劳挨到起,就是一片新天下!”
  在陈行甲的心中,当鼠标和勤劳相遇后,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对中国山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早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陈行甲上过一门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课程,他的老师胡鞍钢预言,下一步导致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元凶将是数字鸿沟。十几年之后,陈行甲在基层的实践证明了当年老师的判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弥补这个鸿沟。陈行甲说,这是自己从发达地区到山区后对乡村社会和乡村治理的思考与探索,“巴东这么多贫穷的人口,我总不能一个一个去帮,要从根子上扶贫,就要改变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就是我现在的思路。”
  (摘自《小康》)
其他文献
任继愈,1916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馆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四届至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学术成就卓越,影响深远。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一个人在去世以后,人们最怀念他的究竟是什么?是他创立的不朽功业,是他留下的丰厚精神遗产,还是他高尚的道德人
他曾是湖南衡阳市中心医院史上最年轻的院长,才识卓越;曾经十年如一日背着病重的前妻上下七楼,不离不弃;他曾因介绍对象的问题不再踏入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家半步,不畏权贵;他曾因亲戚打着自己名号招摇撞骗,拍案而起。他就是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原主任江捍平,曾经是这样一位政界精英、深圳市医疗卫生系统掌舵人,而如今却成为了犯罪嫌疑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
2016、2017两年是省市县乡四级领导班子换届之年,中央着力严肃换届纪律。自2016年8月底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辽宁拉票贿选案查处情况及其教训警示的通报》,各地也积极行动起来。  贿选是政坛的“毒瘤”  贿选,俗曰“买票”。虽然“拉票”和“拜票”较为常见,但仅限于演讲、游说等形式,直接用“钞票换选票”则是绝对触及底线的行为,贿选代表、委员更是十足的丑闻。  买官卖官
梳理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通报的典型问题,违纪者之所以不收手、不知止,其心理存在的一些误区不容忽视。  “查不到我”的侥幸心理  从部分通报看,有些违纪者虽意识到“风声紧”,但在未被查处前,总抱有“查不到我头上”的侥幸心理。这种侥幸,有的出于对自己隐秘手段的盲目自信。  擅权任性的放纵心理  有权任性,放纵妄为,会让人彻底失去对纪律的敬畏,少数党员干部因此公私不分、假公济私甚至损公肥私。有的凡事必请必送
河北省委党校校刊始创于1985年,至今已整整30个年头了。  记得酝酿创办校刊大约是在1983年。当时粉碎“四人帮”已经7年,党和国家的工作已经全面步入正常轨道,各方面的工作都在蓬勃开展,党校教育事业也在逐步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校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和问世的。当时,校委的决心很大,全校教职员工也强力支持。于是,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在党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校刊,终于诞生了。  说她在党
语言艺术,学无止境。语言技法,不可穷尽。语言之美,难以尽述。从词法到句法,从逻辑到修辞,从外形到内质,从词素到音韵,我们一点一滴地把积累的原料送进实践的"烤箱"里精心"烘焙",
谈到关系管理,人们似乎总有一种极其微妙的心态,往往把关系管理等同于行贿受贿、走后门、开绿灯等。实际上,只为短线目标的相互利用,是完全失败的关系管理,是关系管理五重境界中的下下之选。领导者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关系管理,不仅会在领导力、组织能力和制度建设上陷入事倍功半的境地,甚至会堕入非正当关系圈、权力圈、贪腐圈,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和悲剧结局。  关系的领导力   社会和组织的善治是不同管理模式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也是一场领导方法与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矛盾多发的社会转型期,要解开繁难复杂的治理方程式,法治是最有效的一把钥匙。  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薄,人治思想、长官意志严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凡事自己说了算,脑子里没有法律这根弦,“仍然痴迷于人治”。在他们看来,法律程序限制太多,许多“急病”等不得慢郎中,远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