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不少专家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着不断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目前,小学生的心理状况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尝试着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生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轻易不会将自己的内心活动表露出来。虽然自主独立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幼稚成分在里面。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以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1.不良的学习心理
现在许多小学生都存在厌学的心理,有的学生表现为考试恐惧症,对考试感到焦虑而不知所措;还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不愿意去克服,课后抄袭他人作业,久而久之成绩下降,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很大部分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常常需要教师或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作业;小学生偏科现象也非常严重。相比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小学生热爱学习,具有广泛的学习兴趣。
2.人际交往能力差
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四口的小太阳。家庭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善于在集体中分享自己的快乐,不会和他们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小孩从小以爷爷奶奶为伴,以致不知道如何和同龄人交流。同时,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有障碍的,很多小朋友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倾诉交谈的好朋友。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会感觉到这个社会很不友好,从而不愿意和别人结交朋友。这种微妙的心理往往被家长和教师忽视,最终成为自闭症、抑郁症的致病因素。
3.品格缺陷
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道德品格和情绪自控能力方面表现不佳。有些学生有很强的虚荣心,铺张浪费、爱攀比,小小年纪学着大人的样子请客吃饭,耍大牌等;有些学生表现出自私的心理,对于自己所喜爱的玩(文)具或零食不愿与他人共享,但是见到别人的好玩的玩具就要据为己有;有些学生表现得比较任性,听不得家长、教师的半点劝告;还有的不够独立,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非常强,缺少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加以归纳分析:
1.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心理素质教育设施不足。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也开始响应号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有的学校设立咨询室等。然而,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以备必需,形同虚设,并未真正起到实际作用。此外,有的学校只是在学生已经出现问题之后才对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定的疏导,而并没有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计划内,提前对学生进行普遍的教育;其次是教育理念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最重要,这一理念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即使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很多学校和教师仍以学习成绩为教学出发点和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尺,这不仅使教育倾向偏向成绩教育,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好而只重视学习成绩,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客观评价每位学生,评价标准多元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再次是教师的注意与引导不足。在学校里,教师每天和小孩子们面对面,他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目前许多教师都是上完课就去休息,对于学生的情况不管不问,甚至于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情况不敢管也不敢问。同时,教师也没有及时联系孩子的家长,从而使得小小的心理问题逐渐深化,最终导致严重的、不可补救的后果。
2.家庭教育方面
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家长的地位、文化教养、政治态度、人际关系、思想倾向等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面对生活压力,往往让祖父母辈承担起教养孩子的重任,从而忽视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然而祖辈往往对生活方面比较注重,但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因此,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造成自主、自立、承受压力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明显缺乏。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只能由家长(主要是爷爷奶奶)陪着玩。由于年龄的差距,家长始终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基本都是家长看护,孩子自己玩玩具,看电视的生活教育模式。所以,小孩子性格相对比较“独”。他们也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与同龄的孩子交往相对较少,加上每个孩子都相对较“独”,彼此不懂得谦让,所以相处起来更加难。这就导致孩子更加喜欢和死板地玩玩具,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切实发挥心理教育课程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内容是:学习辅导、健康情感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适应性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和自信心辅导等。每节课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情感、意志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并运用故事法、情景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教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氛围中完成认识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
2. 把心理健康教育同家庭教育相结合
要利用家长向孩子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育家长改变溺爱孩子的教育观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压力来源,并与他们及时交流学生心理状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为此,学校在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 通过系列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推进学校的心理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教师也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教师若发现学生有一些异常举动,就应该及时和家长联系,向家长说明问题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问题。教师经常性的家访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掌握孩子的脾气秉性;家长也应该通班主任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心理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孩子,积极采纳教师的意见,从而促使家长改变不良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而有必要的家庭教育。
3.把心理健康教育同学校各项活动结合起来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活动为中心,并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开展学校少先队各项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帮助学生自己解决心理问题。另外,通过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信心以及耐力、抗挫折能力等,在大的心理环境作用下,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良好的磨砺训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活动”二字。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手脚和大脑都动起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当采取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把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能促进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内容等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学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评价和有效的自我管理,做到自知、自尊、自信、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大的而又艰巨的任务,仅靠上心理课以及悲剧之后的心理咨询与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将心理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例如渗透到语文、品德等其他课程中。同时,要渗透到家庭、社会等教育中,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等。此外,教师和家长要携起手来,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抓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努力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齐书敏.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8).
[2]关丽霞.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陆远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3).
[4]董金梅.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初探[J].科学之友,2010(11).
[5]任亮宝.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黑河学刊,2010(6).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西苑小学
邮政编码:262500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生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轻易不会将自己的内心活动表露出来。虽然自主独立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幼稚成分在里面。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以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1.不良的学习心理
现在许多小学生都存在厌学的心理,有的学生表现为考试恐惧症,对考试感到焦虑而不知所措;还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不愿意去克服,课后抄袭他人作业,久而久之成绩下降,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很大部分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常常需要教师或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作业;小学生偏科现象也非常严重。相比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小学生热爱学习,具有广泛的学习兴趣。
2.人际交往能力差
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四口的小太阳。家庭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善于在集体中分享自己的快乐,不会和他们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小孩从小以爷爷奶奶为伴,以致不知道如何和同龄人交流。同时,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有障碍的,很多小朋友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倾诉交谈的好朋友。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会感觉到这个社会很不友好,从而不愿意和别人结交朋友。这种微妙的心理往往被家长和教师忽视,最终成为自闭症、抑郁症的致病因素。
3.品格缺陷
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道德品格和情绪自控能力方面表现不佳。有些学生有很强的虚荣心,铺张浪费、爱攀比,小小年纪学着大人的样子请客吃饭,耍大牌等;有些学生表现出自私的心理,对于自己所喜爱的玩(文)具或零食不愿与他人共享,但是见到别人的好玩的玩具就要据为己有;有些学生表现得比较任性,听不得家长、教师的半点劝告;还有的不够独立,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非常强,缺少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加以归纳分析:
1.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心理素质教育设施不足。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也开始响应号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有的学校设立咨询室等。然而,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以备必需,形同虚设,并未真正起到实际作用。此外,有的学校只是在学生已经出现问题之后才对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定的疏导,而并没有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计划内,提前对学生进行普遍的教育;其次是教育理念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最重要,这一理念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即使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很多学校和教师仍以学习成绩为教学出发点和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尺,这不仅使教育倾向偏向成绩教育,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好而只重视学习成绩,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客观评价每位学生,评价标准多元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再次是教师的注意与引导不足。在学校里,教师每天和小孩子们面对面,他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目前许多教师都是上完课就去休息,对于学生的情况不管不问,甚至于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情况不敢管也不敢问。同时,教师也没有及时联系孩子的家长,从而使得小小的心理问题逐渐深化,最终导致严重的、不可补救的后果。
2.家庭教育方面
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家长的地位、文化教养、政治态度、人际关系、思想倾向等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面对生活压力,往往让祖父母辈承担起教养孩子的重任,从而忽视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然而祖辈往往对生活方面比较注重,但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因此,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造成自主、自立、承受压力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明显缺乏。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只能由家长(主要是爷爷奶奶)陪着玩。由于年龄的差距,家长始终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基本都是家长看护,孩子自己玩玩具,看电视的生活教育模式。所以,小孩子性格相对比较“独”。他们也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与同龄的孩子交往相对较少,加上每个孩子都相对较“独”,彼此不懂得谦让,所以相处起来更加难。这就导致孩子更加喜欢和死板地玩玩具,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切实发挥心理教育课程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内容是:学习辅导、健康情感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适应性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和自信心辅导等。每节课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情感、意志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并运用故事法、情景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教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氛围中完成认识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
2. 把心理健康教育同家庭教育相结合
要利用家长向孩子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育家长改变溺爱孩子的教育观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压力来源,并与他们及时交流学生心理状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为此,学校在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 通过系列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推进学校的心理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教师也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教师若发现学生有一些异常举动,就应该及时和家长联系,向家长说明问题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问题。教师经常性的家访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掌握孩子的脾气秉性;家长也应该通班主任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心理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孩子,积极采纳教师的意见,从而促使家长改变不良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而有必要的家庭教育。
3.把心理健康教育同学校各项活动结合起来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活动为中心,并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开展学校少先队各项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帮助学生自己解决心理问题。另外,通过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信心以及耐力、抗挫折能力等,在大的心理环境作用下,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良好的磨砺训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活动”二字。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手脚和大脑都动起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当采取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把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能促进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内容等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学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评价和有效的自我管理,做到自知、自尊、自信、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大的而又艰巨的任务,仅靠上心理课以及悲剧之后的心理咨询与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将心理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例如渗透到语文、品德等其他课程中。同时,要渗透到家庭、社会等教育中,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等。此外,教师和家长要携起手来,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抓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努力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齐书敏.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8).
[2]关丽霞.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陆远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3).
[4]董金梅.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初探[J].科学之友,2010(11).
[5]任亮宝.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黑河学刊,2010(6).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西苑小学
邮政编码:26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