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人在教学中着重在学生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培养上做了一些尝试,发现新情景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创设问题情景
1.创设反映概念、原理的实质与内涵的新情景问题
从学生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化学现象中挖掘出富于批判性的新情景问题,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思维线索及动力。创设这样的新情景问题,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可制得的气体有H2与O2等,那么能不能用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来制取CO2?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从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反应条件和CO2的物理性质出发,通过讨论得出制取CO2可以采用与实验室制取H2与O2同样的简易装置和与制取O2相同的向上排气法的收集装置。
这些出其不意,又极富思考性、批判性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对一些貌似平常的问题作一些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2.创造活化知识的新情景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僵化地接受并死记课本知识,从而出现似是而非的现象,是因为学生对化学概念、化学理论理解不深刻所致。创造一些似是而非的“新奇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意识到,从本质上去认清化学现象的重要性。
例如:在讲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实验室制氧气的发生装置中,锥形瓶也可以用圆底烧瓶、蒸馏烧瓶、广口瓶、试管来代替。这种认识对吗?”结果有不少学生认为,气体发生装置只能是課本上提供的装置,任何与课本不一致的都是不对的。学生有这种认识不是偶然的,如果教师在讲课时就事论事,不从本质上去阐释化学现象,学生在学习时,也没有作深入思考,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认识就只能是肤浅的,学生的思维只能是呆板的。因此,有意识地创设似是而非的“新情景问题”,对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化学现象,辨析化学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创设开放性的新情景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如在讲完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后,我设计了若干方程式请同学们完成。这一组方程式对同学们来说,看似陌生却又似曾相识,他们要联系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氧化钙、氧化钙、碳酸钙的性质去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通过对所得结果进行审查与判断,使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得到锻炼,提高了他们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4.创造“跳一跳”的新情景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所谓“跳一跳”的新情景问题,是指先介绍一些背景材料,也就是先给予一定的新信息,然后要求依据所给信息,并联系已有知识来解决一些新奇问题。这是中考及竞赛题中所普遍采用的题型。这样的问题能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讨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方式有几种。”这一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分析、类比、判断,最后得出答案。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得到考查、训练的过程。
二、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情景问题的作用
1.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对学科知识内涵与实质的浅层掌握是提不出有价值的新情景问题的根源。要想新情景问题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并真正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关键不在知识面,而在于对学科知识所蕴含的规律、蕴含的能力的深层次理解,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在此下大力气。
2.发挥情感的增益效应
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尽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以使“新情景问题”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具体地讲,教师在提出“新情景问题” 的过程中,应创设一种既使学生感到被信任,又乐于积极思考的情感氛围。教师要注意克服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对自己提出的“新情景问题”津津乐道、哗众取宠;二是居高临下,冷漠生硬地提出“新情景问题”。
3.调控“新情景问题”提出的频率
“新情景”是相对的,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是新奇的,问题便不再新奇,因此调控好“新情景问题”提出的频率,才能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思维列车,同时控制学生信息摄入的速度、信息处理的节奏,并进一步设计学生的活动,使其能将获得的规律迅速内化,形成能力。
总之,由于新情景问题新鲜、别致、奇巧,对学生有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因此新情景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并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
一、创设问题情景
1.创设反映概念、原理的实质与内涵的新情景问题
从学生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化学现象中挖掘出富于批判性的新情景问题,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思维线索及动力。创设这样的新情景问题,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可制得的气体有H2与O2等,那么能不能用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来制取CO2?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从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反应条件和CO2的物理性质出发,通过讨论得出制取CO2可以采用与实验室制取H2与O2同样的简易装置和与制取O2相同的向上排气法的收集装置。
这些出其不意,又极富思考性、批判性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对一些貌似平常的问题作一些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2.创造活化知识的新情景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僵化地接受并死记课本知识,从而出现似是而非的现象,是因为学生对化学概念、化学理论理解不深刻所致。创造一些似是而非的“新奇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意识到,从本质上去认清化学现象的重要性。
例如:在讲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实验室制氧气的发生装置中,锥形瓶也可以用圆底烧瓶、蒸馏烧瓶、广口瓶、试管来代替。这种认识对吗?”结果有不少学生认为,气体发生装置只能是課本上提供的装置,任何与课本不一致的都是不对的。学生有这种认识不是偶然的,如果教师在讲课时就事论事,不从本质上去阐释化学现象,学生在学习时,也没有作深入思考,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认识就只能是肤浅的,学生的思维只能是呆板的。因此,有意识地创设似是而非的“新情景问题”,对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化学现象,辨析化学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创设开放性的新情景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如在讲完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后,我设计了若干方程式请同学们完成。这一组方程式对同学们来说,看似陌生却又似曾相识,他们要联系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氧化钙、氧化钙、碳酸钙的性质去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通过对所得结果进行审查与判断,使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得到锻炼,提高了他们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4.创造“跳一跳”的新情景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所谓“跳一跳”的新情景问题,是指先介绍一些背景材料,也就是先给予一定的新信息,然后要求依据所给信息,并联系已有知识来解决一些新奇问题。这是中考及竞赛题中所普遍采用的题型。这样的问题能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讨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方式有几种。”这一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分析、类比、判断,最后得出答案。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得到考查、训练的过程。
二、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情景问题的作用
1.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对学科知识内涵与实质的浅层掌握是提不出有价值的新情景问题的根源。要想新情景问题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并真正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关键不在知识面,而在于对学科知识所蕴含的规律、蕴含的能力的深层次理解,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在此下大力气。
2.发挥情感的增益效应
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尽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以使“新情景问题”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具体地讲,教师在提出“新情景问题” 的过程中,应创设一种既使学生感到被信任,又乐于积极思考的情感氛围。教师要注意克服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对自己提出的“新情景问题”津津乐道、哗众取宠;二是居高临下,冷漠生硬地提出“新情景问题”。
3.调控“新情景问题”提出的频率
“新情景”是相对的,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是新奇的,问题便不再新奇,因此调控好“新情景问题”提出的频率,才能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思维列车,同时控制学生信息摄入的速度、信息处理的节奏,并进一步设计学生的活动,使其能将获得的规律迅速内化,形成能力。
总之,由于新情景问题新鲜、别致、奇巧,对学生有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因此新情景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并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