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让教育更美丽

来源 :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ti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办好学校,要靠教师,要靠校长。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进一步说明校长的办学思想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未来发展。
  学校的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校长往往在忙于抓学校德育、抓教学工作时,忽略了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软肋”。但正是这些不“软肋”细节,左右着人们对一所学校、一名校长的看法。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凡事如此,教育也是一样。的确,作为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引领学校不断创新的学校决策者,校长就应该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和独特管理能力的人,更应是一个注意细节管理的人。因为细节往往能产生极为关键的作用,产生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不论做人、做事、做管理,都应该踏踏实实,从实际出发,拒绝浮躁,从大处着手,从小事做起。学校的管理工作更是如此,作为管理者,如果能结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有效资源,对细节元素多些关注、多些体察、多些爱心,于细节处见宏观,校园自然会充溢着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学校如果能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细中见精、小中见大,即便暂时没有炫目的光环,也必定是一步一个台阶、稳步发展的。
  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校长应该给教师一份同事间的亲密友情、温馨的人文关爱,让他们舒心有效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这是管理学校应该考虑的重要内容,也是管理工作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
  实际上,教师是一个非常容易满足的群体,上了一节受到师生称赞的好课,指导学生写了一篇精彩的作文……灿烂的笑容就挂在了他们的脸上。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多举办各类活动,给广大教师提供尽可能多地展示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给教师减压,还给教师一方自由翱翔的天空。在新课程理念下,校长更是鼓励教师“上自己的课”,敢于突破一些条条框框,让教师更有自主权和创造空间,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教师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管理工作中,学校领导如果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给予教师足够的理解,就能赢得教师的真心拥戴。学校领导对细节的关注,应善解人意,这隐含着温馨的人文关爱。理解教师并不一定要付出很多,而工作中得到的回报应该是丰厚的。
  学校应该以“小”为切入口,以“实”为落脚点,以“情”为催化剂,尊重学生个体,把实践体验活动设置为三大板块:学校、家庭、社区。突出“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在社区做个好公民”的系列性主题,让学生在细致具体的实践中感受与体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从管理内容来看,学校管理主要是对学校的人、事、物的管理。
  对人的细节管理就是重视“小节”。一个人说话的语气、待人的表情等,都可以看作是人的管理中存在的细节问题。这些细节虽是一个人的气质、品位的外在形式,但也是学校管理应该关注的细节。
  对事的细节管理就是抓住“环节”。人们干一件事情,承办一项活动,关注更多的往往是程序和结果,而其中的个别环节,特别是一些小的环节,比如什么样的人来接待、怎样接待等,从这些环节的管理更能看出一个学校管理的水平。
  对物的细节管理就是扫清“死角”。这些死角都是学校在管理中容易忽视的死角,而这些就是整体链条中的弱环,校长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延伸管理的触角,避免影响管理的整体效果。
  细节问题主要表现在“时时”和“处处”。任何时间都要做到精细化管理,任何地点都要体现精细化管理,这些是校长的态度问题。校长要端正态度,任何时间、任何小事都不能疏忽,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也属于细节管理的范畴。
  有人说:“要让时针走得准,必须控制好秒针的运行。”这句话说明细节管理的重要性。只注重大的方面,而忽视小的环节,很容易造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后果。只有细节管理好了,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教育功能。所以,只有在管理中彻底摒弃“差不多”的心态,学校的干部、教师和学生才会养成务实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作风,细节管理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细节会让教育更美丽。
  (作者单位:浙江省青田县船寮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正确处理与领导的关系,是秘书工作的关键所在。秘书应该把握好“五度”:信任度、和谐度、支持度、权力度、名利度,与领导建立起工作职能的协同关系、工作过程的和合关系、工作
德国与埃及的关系始自普鲁士埃及学家对古埃及文明的热情和憧憬。自1864年普鲁士与埃及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经历了文化联系、经贸交往、政治互动三个阶段。二战之后,德国虽然一
领导者对得力下属的信任如果没有限度,就会产生得力下属私欲膨胀的风险、得力下属能力下滑的风险、单位管理秩序被破坏的风险、干部整体发展受阻的风险。领导者防控对得力下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显然,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一线教师,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建立学生主动参与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  笔者认为,在地理课堂上巧妙
转型期必然涉及工作方式的率先转型,更确切地说就是要实现新型的"主动工作"。瞬息万变态势下,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新的素质:眼光的前瞻独到、思索的主动常态、想法的独一无二、点子
社会转型期多种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单位员工社会心理特征、社会阅历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诱发单位员工代际关系紧张。要知人善任,加强沟通,营造"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良好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