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概述
如何提升课堂听课效率是目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方向之一。在对本节公开课的观察研究中,主要的观察对象是学生,旨在研究课堂听课效率与座位情况、老师授课时间的关系。
有教育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的座位情况与听课效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坐在什么样的位置,在不同的时间段学生的听课效率是不同的。研究这些不同对我们提升学生课堂听课效率,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提供哪些思路和借鉴?这是开展本节课堂观察研究的目标。
二、实验观察
观察对象:高二某理科班学生
观察地点:全程拍录像的电教室
观察课程及内容:政治学科的公开课《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学生座位安排情况:8列7行,每2列中间是过道
选取观察对象的方位:一、二排为第一板块,三、四排为第二板块,第五排为第三板块,第六排为第四板块,最后一排为第五板块。这样划分的理由:一、二排的学生离老师最近,三、四排在老师最关注的视野范围,共同性较多,而五、六排离老师最远,且第七排又处于教室的最后面,有点让老师鞭长莫及的意味,因此适合把五、六排单独列出。以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更能反映课堂中大多数学生的听课效率如何,从而反映老师的教学是否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因为本节课是政治公开课,各学科听课老师较多,因此换到了电教室。上课后学生安静了许多,但课前打开书本的主要集中在一、二排的学生,女生为主,座位在中间的情况比较好。
观察情况记录:以表格的形式反映
1,学生课堂反应情况观察表
2,学生课堂情况记录表(每5分钟记录一次)
三、本节课的观察结果
1,坐在教室前四排(第一、二板块)的学生上课参与度最高,在本节课中参与回答问题的占了8人次。其中座位处于老师周边的第3~5列的学生,或者在听课老师旁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在8人次中占了5人次。
2,教室后三排(第三、四、五板块)尤其是坐在旁边的学生课堂参与度最低,本节课中无一人主动回答或提出问题,在集体性回答问题时积极性也有所欠缺,走神、玩东西、讲话或做其他事情的占了13人次之多。这还是在有老师听课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老师听课估计上课的效率还会更低。
3,老师所处的位置对学生的听课效率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包括上课和听课老师的位置。
4,学生听课效率最高、回答问题最积极、对老师的回应最热烈是在5~25分钟的时候,25分钟之后,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度、听课的专注度都有所降低,尤其是后三排(第三、四、五板塊)。
5,老师在不同时间段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问题设计的深浅度,课堂是否有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专注度。
6,不论在什么时段,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当课堂以学生为主导的时候,学生给予的关注度最高。
四、对本节课的观察结果的思考
因为本节是理科班的政治课,观察的地点不是本班教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也不是很大,虽然时间有限,但通过对本节课的观察还是引起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课堂上我们如何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观察中发现:凡是集体性问题回答不积极,上课走神、玩东西、讲话或做其他事情的学生,基本分布在老师关注不到或感觉与老师较远的地方,如第四、五板块或旁边,而在教师附近的学生,回答问题最积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改变或拉近师生的关系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有一定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改变与学生的关系,走下讲台,进入学生中间,在教室的不同地方走动,这样既可以观察学生听课的情况,把老师的关注传达给处于不同位置的学生,也可以让教师通过一些表演性的动作如拍拍肩膀、表扬性的语言等,传达对学生的关注与喜爱之情,在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后,学生的听课效率会大大提升,上课做其他事情的情况也会减少。
其次还需要经常调整班级的座位安排。通过观察,我们也发现,坐在第四、五板块的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最远,因此课堂参与度最低,反之在前面尤其坐在中间的学生或靠近听课老师的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较近,因此心理距离也较近,课堂参与度最高。因此通过座位的经常性变换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也是有必要的。
最后老师还可以通过提问技巧,有意识地对位于不同位置的学生进行提问,以提问的方式关注不同板块的学生,特别是观察到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学生——老师已经关注你了。
这些都是外在的技巧,用技巧掩盖不足,当然吸引学生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
2,课堂中我们如何把握授课的时间
通过本节公开课的观察,我们发现,即使是在有老师听课的情况下,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是前25-30分钟,此后学生就会感到疲劳。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是不同的,高中学生每节课注意力集中也就是25-30分钟,超过了就要靠意志力来控制。此外要考虑到一个情况,高中学生每天上7-8节课,以每节课听课注意力高度集中30分钟计算,一天最少4小时,一周最少20小时以上。因此即使是有老师听课,不在本班上课,学生都会出现走神的情形,那在平时的教学中,相信这种状况会更突出。因此,老师讲课的重点应放在每节课的前30分钟。这对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有重要作用。
3,教学中我们如何让学生思考并敢于提出问题
本次观察还发现,在教师对问题进行讲解后,如果学生能就老师讲述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由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那么课堂的气氛最好,课堂上走神的学生最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当这样的气氛在课堂中出现时,学生坐在什么样的座位、上课时间段,这些影响课堂听课效率的东西就变得不再重要。当然这也不一定意味着达到的教学效果最好,但足以引起我们思考。学生敢于提出疑惑,意味着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这本身就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思考为主动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不仅要备教案还要备学生;在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不能太深(学生回答不了,没法思考),但也不能太浅(学生可以一言以蔽之)。因该问题在本节课的观察中没有更多的观察记录,也因观察人学科的差别,所以对它的思考就只能局限于某一方面。
如何提升课堂听课效率是目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方向之一。在对本节公开课的观察研究中,主要的观察对象是学生,旨在研究课堂听课效率与座位情况、老师授课时间的关系。
有教育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的座位情况与听课效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坐在什么样的位置,在不同的时间段学生的听课效率是不同的。研究这些不同对我们提升学生课堂听课效率,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提供哪些思路和借鉴?这是开展本节课堂观察研究的目标。

二、实验观察
观察对象:高二某理科班学生
观察地点:全程拍录像的电教室
观察课程及内容:政治学科的公开课《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学生座位安排情况:8列7行,每2列中间是过道
选取观察对象的方位:一、二排为第一板块,三、四排为第二板块,第五排为第三板块,第六排为第四板块,最后一排为第五板块。这样划分的理由:一、二排的学生离老师最近,三、四排在老师最关注的视野范围,共同性较多,而五、六排离老师最远,且第七排又处于教室的最后面,有点让老师鞭长莫及的意味,因此适合把五、六排单独列出。以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更能反映课堂中大多数学生的听课效率如何,从而反映老师的教学是否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因为本节课是政治公开课,各学科听课老师较多,因此换到了电教室。上课后学生安静了许多,但课前打开书本的主要集中在一、二排的学生,女生为主,座位在中间的情况比较好。
观察情况记录:以表格的形式反映
1,学生课堂反应情况观察表
2,学生课堂情况记录表(每5分钟记录一次)
三、本节课的观察结果
1,坐在教室前四排(第一、二板块)的学生上课参与度最高,在本节课中参与回答问题的占了8人次。其中座位处于老师周边的第3~5列的学生,或者在听课老师旁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在8人次中占了5人次。
2,教室后三排(第三、四、五板块)尤其是坐在旁边的学生课堂参与度最低,本节课中无一人主动回答或提出问题,在集体性回答问题时积极性也有所欠缺,走神、玩东西、讲话或做其他事情的占了13人次之多。这还是在有老师听课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老师听课估计上课的效率还会更低。
3,老师所处的位置对学生的听课效率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包括上课和听课老师的位置。
4,学生听课效率最高、回答问题最积极、对老师的回应最热烈是在5~25分钟的时候,25分钟之后,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度、听课的专注度都有所降低,尤其是后三排(第三、四、五板塊)。
5,老师在不同时间段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问题设计的深浅度,课堂是否有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专注度。
6,不论在什么时段,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当课堂以学生为主导的时候,学生给予的关注度最高。
四、对本节课的观察结果的思考
因为本节是理科班的政治课,观察的地点不是本班教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也不是很大,虽然时间有限,但通过对本节课的观察还是引起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课堂上我们如何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观察中发现:凡是集体性问题回答不积极,上课走神、玩东西、讲话或做其他事情的学生,基本分布在老师关注不到或感觉与老师较远的地方,如第四、五板块或旁边,而在教师附近的学生,回答问题最积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改变或拉近师生的关系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有一定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改变与学生的关系,走下讲台,进入学生中间,在教室的不同地方走动,这样既可以观察学生听课的情况,把老师的关注传达给处于不同位置的学生,也可以让教师通过一些表演性的动作如拍拍肩膀、表扬性的语言等,传达对学生的关注与喜爱之情,在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后,学生的听课效率会大大提升,上课做其他事情的情况也会减少。
其次还需要经常调整班级的座位安排。通过观察,我们也发现,坐在第四、五板块的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最远,因此课堂参与度最低,反之在前面尤其坐在中间的学生或靠近听课老师的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较近,因此心理距离也较近,课堂参与度最高。因此通过座位的经常性变换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也是有必要的。
最后老师还可以通过提问技巧,有意识地对位于不同位置的学生进行提问,以提问的方式关注不同板块的学生,特别是观察到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学生——老师已经关注你了。
这些都是外在的技巧,用技巧掩盖不足,当然吸引学生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
2,课堂中我们如何把握授课的时间
通过本节公开课的观察,我们发现,即使是在有老师听课的情况下,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是前25-30分钟,此后学生就会感到疲劳。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是不同的,高中学生每节课注意力集中也就是25-30分钟,超过了就要靠意志力来控制。此外要考虑到一个情况,高中学生每天上7-8节课,以每节课听课注意力高度集中30分钟计算,一天最少4小时,一周最少20小时以上。因此即使是有老师听课,不在本班上课,学生都会出现走神的情形,那在平时的教学中,相信这种状况会更突出。因此,老师讲课的重点应放在每节课的前30分钟。这对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有重要作用。
3,教学中我们如何让学生思考并敢于提出问题
本次观察还发现,在教师对问题进行讲解后,如果学生能就老师讲述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由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那么课堂的气氛最好,课堂上走神的学生最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当这样的气氛在课堂中出现时,学生坐在什么样的座位、上课时间段,这些影响课堂听课效率的东西就变得不再重要。当然这也不一定意味着达到的教学效果最好,但足以引起我们思考。学生敢于提出疑惑,意味着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这本身就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思考为主动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不仅要备教案还要备学生;在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不能太深(学生回答不了,没法思考),但也不能太浅(学生可以一言以蔽之)。因该问题在本节课的观察中没有更多的观察记录,也因观察人学科的差别,所以对它的思考就只能局限于某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