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香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l9906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几味草药,皆是因为其独特的名字。
  比如独活,一茎直上,得风不摇曳,无风偏自动。这样一棵细径无香的小草,被古人叫做独活,喜欢这两个字,孤单却有风骨,得势却不张狂,平淡却不沉沦。以鹤的姿势,临水照花,存活于世。
  比如当归,绿叶紫茎,山谷溪边,悠然自得。这样一棵开米粒状白花的小草,被古人叫做当归。在我的心中,当归是很温暖的两个字,比如出门在外,羁旅天涯的游人,想起家中的亲人,就会想起这两字。青衫白发我当归,咀噍式微惭古诗。
  比如佩兰,也叫水香,静水生香,不过是普通的一株草,开毫不惊艳的花,但在我的心中却充满诗意,我固执地、想当然地以为,风吹佩兰,叮咚做响,风过处,佩兰左右摇摆。相从期岁晚,兰佩袭芳熏。
  比如忍冬,比如半夏,比如苍耳等等,每一味草药,单单只看名字,就赋予了我极大限度想象,忍冬的“忍”字,半夏的“半字”,苍耳的“苍”字,一个虚字一个实字的组合,使这味草药的名字有了美感,有了延伸的空间。闲暇时,把玩草药的名字,也算是一种寄兴之处。
  小时候戴过一种预防感冒的香囊,其实不过是一只小巧的香囊中塞入几味预防感冒的草药,然后挂在脖子上,与肌肤相亲相伴,天长日久,身体上有了一种淡淡的草香。也曾喝过治疗感冒的汤药,几味草药放在一只黑色的陶罐里,小火慢煎,整整一罐子的水,被漫长的时光煎成浓汁,盛在一只粗瓷碗里,然后捏着鼻子灌下去。
  草药的香,很怪,不是寻常的香,有苦有涩有一种怪怪的味道,若不是捏着鼻子,实在是难以下咽,所谓良药苦口是也。
  我喜欢看母亲煎药的样子,左手执扇,右手执筷,从容安静,扇几下火,搅拌一下罐中的汤药。漫长的时光里,守着一只瓦罐,一直重复这个动作,热腾腾的气息散发出半苦半甘,甚至是说不上来的一种气息,弥漫在空气里,以至于后来很多天,家中都会弥漫着一股草药香,久久不散。
  我在旁边陪着母亲,看书或是闲话,等不及汤水缩成浓汁,间或会迷瞪一会儿,打个瞌睡,睡几分钟,醒来后,发现母亲依然还在重复那个动作,仿佛时光静止不动,而我还是先前那般,中间不曾有过停顿或滞溜。
  多年后,已经很少有人会再亲自动手煎药,不知道是因为煎药的过程漫长而繁琐,还是治病的效果太缓慢,大多数人有个头疼脑热多半会从药房买些西成药,那些煎药的时光,多半停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偶尔,我会光顾离家不远的那条街上的一家中药铺,那家中药铺古色古香,像是掉进了时光的隧道。那些瓶瓶灌灌,药柜药匣,一溜靠强,匣子上有闪着冷凝光泽的铜拉手,那些老中医们熟悉每一位草药的药性,他们除了卖草药,也替人煎药,所以离那家店老远,就会闻到一股淡淡的药苦。
  时光荏苒,草药早已不复当年的盛世繁华,那些对草药情有独钟的人,多半骨子里都有一种古典的怀旧情结。草药的调理和疏散远远没有西药来得更为直接,所以很多人弃草药而取西药。
  我固执地喜欢草药,不是因为药名,不是因为药香,而是因为那是几千年时间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华,翻阅《药海》,翻阅《诗经》,都有它们的身影,闻到草药香,我总会想到那样一个画面,红酥手,黑瓦罐,小火慢煎,咕嘟咕嘟冒泡。氤氲的热气中,仿佛煎的不是草药,煎的是时光,煎的是岁月,煎的是文化,煎的是历史,煎的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传统和生活。
  (编辑 慕容吟)
其他文献
煎中药,是用中药治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药煎得好不好,对药效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医师开好处方后总是交待患者要怎样分煎服。现根据中医师的建议,我们对怎样煎中药作些解答。  1 用水。煎药应当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通常用自来水,有条件的可使用净化水。  2 泡药。待煎药物应当先行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但不宜超过2小时;尤其是夏季,泡药时间过长会使中药变质。  3 水量。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