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与虚无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rr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庄子与萨特自由观的异同、实现自由的方式,阐述两种自由观对当下的启示。
  关键词:无为 行动 超越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7-0075-02
  两千多年前,庄子写下逍遥游的鲲鹏;六十多年前,萨特写下寻找自由的苍蝇。跨越两千年,跨越东西,两位哲学家都共同指向了“自由”一词。大鹏遨游,是一种与天合一的超越自由;苍蝇,在荒诞世界里拥有选择的自由。那么,两位哲学家对自由的关切,都有哪些异同,对当代又有哪些指示意义呢?
  庄子出生在战国,彼时战乱连年,百姓生活朝不保夕。面对乱象,他认为要投身到变化中,顺应自然,合乎“道“,以达逍遥。在代表作《庄子》里,名篇《逍遥游》更被后人视为著作的中心脉络。而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萨特,对世界的荒诞与虚无,也有深刻体会。他投身于法国抵抗运动,当过德军的战俘。面对战后的空虚幻灭,他提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虽然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但二者都生活在乱世。“日本学者福永光司认为庄子是古代中国的存在主义。庄子与萨特都以个人如何生存作为哲学思想核心,以个人的自由为哲学理论的第一要义和人生最高目标”。因此,本文将尝试探讨庄子与萨特自由观的异同、实现自由的方式以及对当下的启示。
  一、相同的自由起点——个人
  庄子《逍遥游》的开篇叙述了大鹏和小鸟的故事。大鹏和小鸟的飞行能力是不同的,大鹏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但小鸟只能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但当大鹏和小鸟各自尽力飞翔的时候,它们都感到非常高兴。从这一点看,万物不是天生一致的,强求一致也无必要。“只有当人得以充分自由发挥个人的天赋才能时,他便感到快乐。庄子认为,为达到快乐,第一步是充分发展人的本性。顺应自然,乃是快乐和自由的由来”。
  1946年萨特发表了影响广泛的演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提出经典表述:“存在先于本质。”作为无神论者,萨特相信没有上帝,就不会有“被给予”的人性。人的本性不能被预先规定。人只是存在,后来才成为我们的本质自我。因此,人首先存在,遇到自己,出现在世界上,然后再规定自己。我们首先存在,然后成为我们自己造就的东西。“自我造就自己”就是萨特的“自由”。个人是被判为自由的:我们发现自己被抛在世界中。然而是自由的,因为一旦意识到我们自己时,就要对我们所做的一切负责”。
  由上可以看出,庄子与萨特都强调人的个体性:人具有差异,人自己塑造自己。当发挥个人天赋时,便感到快乐自由。当意识到我们自己时,我们就要做选择,承担自由的责任了。
  二、不同的自由终点——“道”与个人
  《逍遥游》描述了大鹏和小鸟各自体会到的快乐后,庄子提到战国时期郑国的思想家列子能御风而行,在世上并不常见。即便如此,列子虽然不必徒步行走,但还要靠风,所以他的快乐也还是相对的。如果有人凭借自然本性,顺应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变化,而游于无穷之中。这样的人,就是至人,神人,圣人,“至人无已,神人無功,圣人无名”。这样心灵自由的人,超越了我与世界、我与非我、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因此,个人在自由发挥才能后,庄子给出自由的阶段性目标,从至人、神人,到圣人,最终走向自由的终点——与“道”合一。
  对萨特来说,只有存在的人。换句话说,我们没有上帝,没有客观的价值体系,也没有既定的本质,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决定论。因此,人的超越只能是超越个人自身,而个人自由的终点只能是个人。“这里的自由,并不令人激动,而是惊骇”。因为没有什么能迫使我们以某种既定方式行动,也没有精确的模式引导我们走向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存在。我们都是自由的,所以我们必须选择,那就是“创造”,因为没有普遍的道德准则告诉我们应如何去做。“人是人的未来”。个体,就这样成为个人自由的终点。
  庄子与萨特的自由终点是不同的,庄子指向了虽然看不见却充盈于万物的“道”,追求人“与道同行“的境界;而萨特在否定了上帝作为超越的意义后,只有人的“存在”,人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人选择要成为的那个人”成为个人超越的追求。
  三、不同实现自由的方式——无为与行动
  就实现“超越的自由”而言,“庄子主张通过‘吾丧我’的‘坐忘’‘心斋’‘虚己’等方法,将人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狭隘视角中解放出来,申明万物齐一。他一再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只有在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排他性后,打破人欲设置的自我隔阂,以有道之我通向天地自由之境”。
  在庄子看来,俗世人不自由的原因是对外物的追求,我们试图通过对外物的追求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最终,人却被物役和异化。庄子认为人生于自然,应顺应自然,超越世俗欲望去获得自由。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只是“寄宿”,也就是暂时的存在。我们只有把握这种存在,才能超越外物束缚,“依道而行”,实现个人自由。“‘寄寓’意味着对现实有清晰认识,不贪恋世俗之欲,不以世俗价值标榜并不断追求超越。具体而言,他提出‘坐忘’,将妨碍体‘道’的外在形体与内在智巧一并忘去,与大道融为一体。而所谓‘心斋’就是将嗜好欲望、俗事牵累、智巧思虑统统排解掉,进而使心灵进入孔明虚静的状态。最后,‘虚己’的功夫就在保持“心”虚,不被名、被物、智巧等所主宰,一任自然,用心若镜。正如庄子《天地》所言,‘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所推崇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正是通向道家的自由之路。
  而在萨特看来,自由与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非庄子所倡导的“无为”。它通过行动来说明人的本质。人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除了行动就没有额外希望。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人通过承担自己的责任,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萨特认为,是懦夫自己把自己变成懦夫,英雄自己把自己变成英雄。而且也可能存在:懦夫振作起来,不再是懦夫,英雄也不再是英雄。重要的是一以贯之地承担整个责任,而不是通过某个特殊事件或行动就成为自己。也就是说,我们有选择的自由,但同时也必须肩负起自由的责任。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重要的是采取行动。“人要设计、选择自己,就必须对现在进行否定,对具体的物进行‘虚无化’,这一活动过程就是自由。人们在选择、设计一种可能性的自我,就是对另一种可能性自我的否定和虚无,这里同样体现了自由”。   庄子和萨特实现自由的方式也不相同——“无为”与行动,两种相反的途径。但两者也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无为”也是一种修行,具有清晰的阶段性目标;行动更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塑造,没有逃避,只有承担。
  四、对当下的启示
  庄子与萨特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但自由的终点不同,实现自由的路径也不同,一个是“无为”,一个是“行动”。看来两相矛盾,但也可以把不同的自由观看作自由的开放性和可能性。庄子主张的“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似乎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很难有实操性。反观萨特的个人选择、个人承担自由、个人承担责任,“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看来给人很大的压迫感,“自由也是被强加的”。但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只有直面人生的荒诞与虚无,我们才能更勇敢更有自主性地生活。萨特给予我们自由的压迫感,人身处荒原,孤独而茫然,而庄子却赋予一种逍遥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向往。如果说萨特的自由观更适用于青年人的积极进取与勇敢担当,庄子的自由观就更适用于经历了风浪、拼搏后的暮年,修身养性,羽化登仙。萨特可以说,我们无法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他是在逼我们成为能承担自由的“成年人”;而庄子,却是轻盈的“清静无为”,指引我们看淡得失,放下自己的欲望,追求“无”与“道”的大智慧,这也可以给我们在忙碌疲勞失意的现实生活里送去一片清凉与清静。
  庄子代表了中国美学的“境界”,他对荒诞世界的自由超越精神,利于人从各种作茧自缚的状态中超脱出来,以“鲲鹏”遨游于“无极”的逍遥心态开启人的想象力,开拓人的心胸,也开阔自由的可能性。而萨特的思想根植于西方现代社会,没有了上帝的规范,科技高度发达,人逐渐被物质奴役,失去对超越意义的追寻。他振聋发聩地喊出“人是自我的选择与设计”,我们无法再逃避自己的自由,只有勇敢面对。可以对当今只讲“自由”不讲“责任”的自利风气,无疑是一次正本清源。所以,一个是庄子的放下,一个是萨特的承担,看似矛盾,却缺一不可。也正因为如此,两种看似矛盾的自由观,都是关怀人的人本主义,在人生的不同情境下都可以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
  [2]刘笑敢.庄子与萨特的自由观[J].中国社会科学,1986.
  [3](美)S.E.斯通普夫,J.菲泽.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道萨特及其后[M].匡宏,邓晓芒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
  [4]崔大华.庄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景辰
其他文献
摘要: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利差收入主导下的商业银行面临着盈利模式的转型发展。本文以浦发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发展作为案例研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从扩大中间业务规模、优化资金运用结构、推进互联网金融、推进精细化管理4个方面着手,来实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由传统利差型向非利差型的转变。  关键词: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 转型 利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
摘要:本文通过对14名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大学生的深度访谈材料,利用分析软件NVivo 7,对当前大学生为何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活动作深入思考。研究发现,他们在合理化自身行动时,一是通过“内在路径”,形成“内在合理化机制”,从自身寻找理由,主要是志愿活动有利于自我发展;二是通过“外在路径”,形成“外在合理化机制”,从与志愿活动相关的方面寻找理由,主要是有利于找工作,促进社会文明以及获得荣誉等。本文还讨论此
摘要: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平台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新闻编辑的素养要求也逐渐提升,这就敦促着新闻编辑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创新观念,重新进行定位,提高新闻类节目媒体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找出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的区别,并对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定位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
[摘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回族居住格局形成于明朝,历经清朝和民国的巩固与发展,最终形成了顺河回族区的聚居格局。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族聚居的格局渐渐地被打破,开封回族在经济、文化、思想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开封市回族近些年的居住格局入手,通过比较观察,结合社会历史、民族政策、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来深入探索开封市回族聚居区的变迁,试图提
摘要: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承担着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其中辅导教师的师德对此影响最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其辅导教师师德水平良莠不齐,导致一系列教育问题。通过对目前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在目前新课改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对于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这类正蓬勃发展的企业而言,对于各类教师师德建设与
摘要:由于电影教育的专业性以及实践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师生配比的均衡以及相关设备投入,本文以电影教育的标杆单位——北京电影学院为研究蓝本,截取“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16年的相关数据,从数据上对其专业化教育进行量化研究。  關键词:北京电影学院 专业教育 高基报表 数据  中图分类号:J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147-02  经过六十
摘要:作为皮克斯又一力作,《寻梦环游记》撼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将被遗忘作为不爱的宣告与爱相对立,融合死亡并非是终点这个古老信念,传达出真正的死亡作为对生的终结是被所爱的人遗忘的哲理,并以此戳中了成年人心灵深处那份对爱的依恋与极度的不安全感。实际上,死亡一直是哲学史上的经典话题。因此,本文拟从哲学的视角来分析这部影片对死亡这个哲学经典话题的再定义。  关键词:死亡 灵魂 遗忘 爱  中图分类号:I712
摘要:先秦诸子学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战国时期以人论学的发端期;秦汉时期学派概念的形成期;《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的定型期。在这一构建过程中,先秦诸子学的学术划分意识不断加强,并逐渐形成开放包容的立场。  关键词:诸子学 《庄子·天下》 《论六家要旨》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067-02  先秦为中国文化的源头
[摘要]节庆旅游日益成为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吉林省的节庆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通过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取得成绩,得出同样的结论。吉林省节庆旅游已经成为吉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应该更加规范持久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节庆旅游 旅游经济 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34-01  现代旅游将节庆逐步融合进来作
摘要:以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和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背景,各区域沿海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给地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以“一带一路”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带来变革为切入点,对当下人才需求进行分析,突出地域特色,结合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创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了“英语基础、商务核心、细化方向、商学结合”的专业特色。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