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时代的建设者和先锋力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与时代建设的需要。大四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大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大四学生即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面临很多与低年级学生不同的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大四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大四学生心理问题与低年级学生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多数情况下问题都是潜伏的,没有暴露。进入大四,他们面临的问题较多,超出心理承受能力范围,则会诱导他们的心理问题显现。
1.学业压力
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更多靠的是自我约束与主观能动性。对于从小在父母、老师、学校管理下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薄弱。离开父母的管束,离开高中的班级管理模式,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对于习惯了以前被人管理的大学生而言,突然的放松感使他们忽略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能力变差,学习目标的不明确,造成他们在最初学习时期就出现挂科情况。如果这种情况最初不引起重视,大学四年累积下来就会出现严重的学业问题,毕业困难,由此引起的就业、升学等连带问题也会凸显。因为学业困难的学生既要面临就业压力,还要复习准备清考,不仅耽误了他们找工作的时间,清考能否通过、能否顺利毕业也使他们焦虑、惴惴不安。
2.考研升学问题
面临毕业去向时,很多学生会选择考研,全身心投入,忍受复习备战阶段的枯燥和焦虑,当考研结果与预期有差距时就会造成他们的心理落差。尤其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准备非常充分,自我期望较高,一旦考研失利,就会造成他们对自我的否定和怀疑,失落、失望、焦虑等各种不良情绪接踵而至,此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3.就业问题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是公认的精英,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织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了他们的观念。而就业、择业时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促使他们心理上不平衡。这种“精英情结”在来自偏远山区的大学生身上更为突出,他们怀揣自己甚至是全家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进入大学,学习中也严格要求自己,面临就业时的巨大落差时,由于对未来生活的愿望、理想过高,父母的期望难以达成等原因,导致一些学生产生焦虑、自卑、封闭的心理。
4.情感问题
大学生在校期间无忧无虑,处世态度单纯,感情生活相对稳定,且多数恋爱并不是以结婚为出发点,这时的感情存在不成熟和不稳定的问题。但毕业意味着分别,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很多大学期间的情侣由于种种原因在毕业时选择了分手。大学生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当因毕业、工作和现实等问题而感情出现波动时往往过分激动,过分痛苦,出现纠葛,甚至失去应有的理智。
5.初入职场的迷茫与恐惧
职场是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最终去处。大学的环境与社会和职场不同,大学中的人际交往与社会、职场也存在巨大差别。大学生带着种种不确定性的心态踏入职场,工作上存在很多困难。周围环境突然转换,而之前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造成他们不能尽快适应环境。不管是工作胜任能力方面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产生焦虑、迷茫等不良情绪。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大四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上,面临身份的转变和环境的变化,此时学校、家长及社会若能正确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在此着重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教育是孩子的早期教育,也直接决定着孩子将来的成长与发展,由此可看出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当前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所有成员的注意力基本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在当今以升学率来衡量教育成果的时代,大多数家长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分数上,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性关联。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在教育方法、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相关。家庭教育中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
高校应当加强心理教育宣传,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开设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正确对待、正视心理问题,出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大学管理中,要摒弃“保姆式”的事无巨细的管理方式,而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中给予他们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的机会,逐渐磨砺自己,不断提高心智和承受力。如果还以中小学时的管理方式管理大学生,则使大学生永远成为长不大的孩子,心理年龄远远低于其生理年龄。一旦独自面对困难则不知所措,因此造成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政.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张丹.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J].新课程研究,2010(8).
关键词:大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大四学生即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面临很多与低年级学生不同的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大四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大四学生心理问题与低年级学生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多数情况下问题都是潜伏的,没有暴露。进入大四,他们面临的问题较多,超出心理承受能力范围,则会诱导他们的心理问题显现。
1.学业压力
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更多靠的是自我约束与主观能动性。对于从小在父母、老师、学校管理下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薄弱。离开父母的管束,离开高中的班级管理模式,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对于习惯了以前被人管理的大学生而言,突然的放松感使他们忽略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能力变差,学习目标的不明确,造成他们在最初学习时期就出现挂科情况。如果这种情况最初不引起重视,大学四年累积下来就会出现严重的学业问题,毕业困难,由此引起的就业、升学等连带问题也会凸显。因为学业困难的学生既要面临就业压力,还要复习准备清考,不仅耽误了他们找工作的时间,清考能否通过、能否顺利毕业也使他们焦虑、惴惴不安。
2.考研升学问题
面临毕业去向时,很多学生会选择考研,全身心投入,忍受复习备战阶段的枯燥和焦虑,当考研结果与预期有差距时就会造成他们的心理落差。尤其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准备非常充分,自我期望较高,一旦考研失利,就会造成他们对自我的否定和怀疑,失落、失望、焦虑等各种不良情绪接踵而至,此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3.就业问题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是公认的精英,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织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了他们的观念。而就业、择业时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促使他们心理上不平衡。这种“精英情结”在来自偏远山区的大学生身上更为突出,他们怀揣自己甚至是全家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进入大学,学习中也严格要求自己,面临就业时的巨大落差时,由于对未来生活的愿望、理想过高,父母的期望难以达成等原因,导致一些学生产生焦虑、自卑、封闭的心理。
4.情感问题
大学生在校期间无忧无虑,处世态度单纯,感情生活相对稳定,且多数恋爱并不是以结婚为出发点,这时的感情存在不成熟和不稳定的问题。但毕业意味着分别,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很多大学期间的情侣由于种种原因在毕业时选择了分手。大学生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当因毕业、工作和现实等问题而感情出现波动时往往过分激动,过分痛苦,出现纠葛,甚至失去应有的理智。
5.初入职场的迷茫与恐惧
职场是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最终去处。大学的环境与社会和职场不同,大学中的人际交往与社会、职场也存在巨大差别。大学生带着种种不确定性的心态踏入职场,工作上存在很多困难。周围环境突然转换,而之前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造成他们不能尽快适应环境。不管是工作胜任能力方面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产生焦虑、迷茫等不良情绪。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大四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上,面临身份的转变和环境的变化,此时学校、家长及社会若能正确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在此着重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教育是孩子的早期教育,也直接决定着孩子将来的成长与发展,由此可看出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当前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所有成员的注意力基本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在当今以升学率来衡量教育成果的时代,大多数家长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分数上,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性关联。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在教育方法、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相关。家庭教育中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
高校应当加强心理教育宣传,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开设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正确对待、正视心理问题,出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大学管理中,要摒弃“保姆式”的事无巨细的管理方式,而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中给予他们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的机会,逐渐磨砺自己,不断提高心智和承受力。如果还以中小学时的管理方式管理大学生,则使大学生永远成为长不大的孩子,心理年龄远远低于其生理年龄。一旦独自面对困难则不知所措,因此造成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政.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张丹.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J].新课程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