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初中是物理教育的启蒙阶段,是把学生领入奥妙无穷的自然世界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课堂教学是物理教育的主渠道,它除了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1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合作与交流。这样有利于消除课上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中,学生就能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例如:我上“分子运动论”这节课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任何两种液体混合后总体积都减小?有没有增大的情况?这个问题的提出,虽然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体现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闪烁着学生求异创新的思想,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我高度的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激发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
(2)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学生创新成果(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展示,科技知识、物理知识竞赛,组织学生交流创新体会,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与交流,理解与宽容,做到相互竞争、相互激励、共同发展。
2创设多样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课堂上一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的责任心,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2.1激发求知欲、培养好奇心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呢?
不断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
例如:上“大气压强”这一节课时,我把一个小试管套在一个装有水的大试管中,然后把试管口朝下,看到的现象是:小试管不是下降而是上升,学生无不感到好奇,这时教师设疑,是什么原因导致小试管不下落反而上升呢?这个问题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迅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受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立即进入觅取新知、寻求答案的紧张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2.2培养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其内涵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献身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呢?
(1)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当今物理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物理学科研究的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物理学在工业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国防、医疗、环保等方面的应用。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好奇、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
(2)创设要求高、难度大、开放性强的实验。让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和发挥,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3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
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其中有相当部分也包含着对学生思路、方法、技巧、思维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
3.1想象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用伏安法测量电功率时,联想到伏安法测量电阻,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率;在讲到热机的工作原理、能量转化时,联想到电动机、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及能量的转化情况。
二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讲到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带正电)和核外电子(带负电)组成,电子绕核高速旋转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电子受到核的吸引,不掉进原子核内而在核周围不停地高速运动?
学生这种大胆的想象,老师要加以肯定、称赞,因为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
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对于同一问题,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思考,从新的角度探讨新的途径;
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
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例如:有—个6伏的蓄电池,正负极标志已经不清,你怎样来判别出蓄电池的正负极?请你写出判别方法和步骤。
此题解法多,思路广,能将教材的前后知识有机巧妙地联系起来,得以综合应用。有利于深化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能加深对基本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实验技能的提高,更有利于广阔、灵活、应变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多创设一些类似的发散性强的灵活问题,对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形成,思维品质的提高,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将大有裨益。
3.3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
例如:“电阻的测量”,可提供不同的器材,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器材设计不同的电路和方法,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之,教师要把创新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始末,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用创新的教学活动,培育更多的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栏目编辑赵保钢)
1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合作与交流。这样有利于消除课上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中,学生就能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例如:我上“分子运动论”这节课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任何两种液体混合后总体积都减小?有没有增大的情况?这个问题的提出,虽然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体现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闪烁着学生求异创新的思想,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我高度的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激发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
(2)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学生创新成果(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展示,科技知识、物理知识竞赛,组织学生交流创新体会,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与交流,理解与宽容,做到相互竞争、相互激励、共同发展。
2创设多样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课堂上一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的责任心,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2.1激发求知欲、培养好奇心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呢?
不断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
例如:上“大气压强”这一节课时,我把一个小试管套在一个装有水的大试管中,然后把试管口朝下,看到的现象是:小试管不是下降而是上升,学生无不感到好奇,这时教师设疑,是什么原因导致小试管不下落反而上升呢?这个问题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迅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受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立即进入觅取新知、寻求答案的紧张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2.2培养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其内涵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献身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呢?
(1)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当今物理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物理学科研究的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物理学在工业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国防、医疗、环保等方面的应用。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好奇、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
(2)创设要求高、难度大、开放性强的实验。让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和发挥,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3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
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其中有相当部分也包含着对学生思路、方法、技巧、思维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
3.1想象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用伏安法测量电功率时,联想到伏安法测量电阻,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率;在讲到热机的工作原理、能量转化时,联想到电动机、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及能量的转化情况。
二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讲到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带正电)和核外电子(带负电)组成,电子绕核高速旋转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电子受到核的吸引,不掉进原子核内而在核周围不停地高速运动?
学生这种大胆的想象,老师要加以肯定、称赞,因为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
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对于同一问题,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思考,从新的角度探讨新的途径;
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
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例如:有—个6伏的蓄电池,正负极标志已经不清,你怎样来判别出蓄电池的正负极?请你写出判别方法和步骤。
此题解法多,思路广,能将教材的前后知识有机巧妙地联系起来,得以综合应用。有利于深化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能加深对基本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实验技能的提高,更有利于广阔、灵活、应变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多创设一些类似的发散性强的灵活问题,对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形成,思维品质的提高,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将大有裨益。
3.3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
例如:“电阻的测量”,可提供不同的器材,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器材设计不同的电路和方法,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之,教师要把创新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始末,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用创新的教学活动,培育更多的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栏目编辑赵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