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民国初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对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的这种发展对我们今天的职教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职业教育
约翰·杜威是 20 世纪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美国实用哲学大师。他以美国哲学家皮尔士、詹姆斯等所奠定的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引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提出:“经验就是生活”,认为凡是能成功地适应环境的经验 ,凡是有用的理论,就是真理。因此,他的理论又称为“实验主义”或“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民主主义信念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三大理论支柱和思想支柱。
杜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领域内,针对“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强制性的纪律和教师的权威作用”的传统教育,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以及“儿童中心主义”等新型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称教育是“人类社会进化最有效的一种工具”,“社会的改良,全赖学校”。并指出:“教育即生长,除他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在杜威哲学理论的指导下,美国教育界掀起教育改革运动,这一运动又迅速波及欧亚各国,从而在全世界兴起新教育革命浪潮。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进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社会安定。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在城市,办好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农村,。应把立足点转到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
对于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今天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陶行知先生曾尖锐地指出,中国旧教育中“奴性”太多,它只能培养唯命是从的奴才,而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新一代。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教育当以学生为本,学校当以学生为中心。他说,我们是“学校”,而不是“教校”,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他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潜力,告诫教师要以赤子之心去了解学生,相信学生的力量,认识和发现学生的力量,并语重心长地告诫那些动辄训斥学生的教师:“你这胡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相长”、“即知即传”,他说:“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职业技术教育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某些职业技术学校,有的教师身上仍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说我做,你打我通”,教师就应当主宰着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应该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应充分考虑到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和对人的双重价值,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充满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培养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力,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他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是以“做”为中心的。他甚至把有无“做”作为区别有无教学的标志,还非常通俗形象地说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当前我国的职教教材与生产实际联系得不太紧密,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太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以致于有的学生产生“学时无趣,学后无用”的感慨。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及其理论,吸收国内职教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建立“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教材建设,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实习、实训和实践环节,进行模块化教学。
(三)以培养创新意识为重心,改革教学方法。职教教法改革要突破“普教模式”,建立自己的教学方法系统,即使是文化课教学,也要从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独立的方法论体系。诸如: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论;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论;职业高中外语教学论等等。专业课可分成几大类,建立不同的教学方法论。在教育方法上,陶行知先生认为有三点最要解决。一是灌注的教授法要不得;二是知识封锁也要不得,学校不能变成“守知奴”的制造厂;三是教而不做要不得。陶行知对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极为不满,他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书架子”、“字纸篓”,因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职业技术教育也应当改变教学中“一言堂”的不正常现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试行学分制,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陶行知曾这样批评旧中国的“会考”制度:“学生是学会考,教师是教会考,学校变成了会考的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陶行知将几十年前的“应试教育”称之为“贝多芬”教育——只要多“背”,就能“多分”。这种刻板、功利的应试教育现象在我国现行教育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中并不少见,学生“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齐丽莉:《杜威职业教育思想评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曹子超:《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是教育” 》,《江苏高教》,1996年第4期.
[3].邹铁军:《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页.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职业教育
约翰·杜威是 20 世纪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美国实用哲学大师。他以美国哲学家皮尔士、詹姆斯等所奠定的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引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提出:“经验就是生活”,认为凡是能成功地适应环境的经验 ,凡是有用的理论,就是真理。因此,他的理论又称为“实验主义”或“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民主主义信念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三大理论支柱和思想支柱。
杜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领域内,针对“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强制性的纪律和教师的权威作用”的传统教育,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以及“儿童中心主义”等新型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称教育是“人类社会进化最有效的一种工具”,“社会的改良,全赖学校”。并指出:“教育即生长,除他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在杜威哲学理论的指导下,美国教育界掀起教育改革运动,这一运动又迅速波及欧亚各国,从而在全世界兴起新教育革命浪潮。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进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社会安定。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在城市,办好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农村,。应把立足点转到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
对于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今天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陶行知先生曾尖锐地指出,中国旧教育中“奴性”太多,它只能培养唯命是从的奴才,而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新一代。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教育当以学生为本,学校当以学生为中心。他说,我们是“学校”,而不是“教校”,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他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潜力,告诫教师要以赤子之心去了解学生,相信学生的力量,认识和发现学生的力量,并语重心长地告诫那些动辄训斥学生的教师:“你这胡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相长”、“即知即传”,他说:“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职业技术教育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某些职业技术学校,有的教师身上仍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说我做,你打我通”,教师就应当主宰着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应该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应充分考虑到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和对人的双重价值,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充满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培养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力,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他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是以“做”为中心的。他甚至把有无“做”作为区别有无教学的标志,还非常通俗形象地说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当前我国的职教教材与生产实际联系得不太紧密,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太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以致于有的学生产生“学时无趣,学后无用”的感慨。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及其理论,吸收国内职教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建立“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教材建设,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实习、实训和实践环节,进行模块化教学。
(三)以培养创新意识为重心,改革教学方法。职教教法改革要突破“普教模式”,建立自己的教学方法系统,即使是文化课教学,也要从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独立的方法论体系。诸如: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论;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论;职业高中外语教学论等等。专业课可分成几大类,建立不同的教学方法论。在教育方法上,陶行知先生认为有三点最要解决。一是灌注的教授法要不得;二是知识封锁也要不得,学校不能变成“守知奴”的制造厂;三是教而不做要不得。陶行知对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极为不满,他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书架子”、“字纸篓”,因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职业技术教育也应当改变教学中“一言堂”的不正常现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试行学分制,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陶行知曾这样批评旧中国的“会考”制度:“学生是学会考,教师是教会考,学校变成了会考的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陶行知将几十年前的“应试教育”称之为“贝多芬”教育——只要多“背”,就能“多分”。这种刻板、功利的应试教育现象在我国现行教育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中并不少见,学生“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齐丽莉:《杜威职业教育思想评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曹子超:《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是教育” 》,《江苏高教》,1996年第4期.
[3].邹铁军:《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