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节目与中国对外文化形象塑造的思考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gcs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界全球化进程加速使跨文化理解在国家地区间的交往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对新时期中国对外形象塑造提出了挑战。文章从央视春晚小品《同喜同乐》引发外媒关注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探讨在当前国际交往中文艺创作表达中国形象及中国形象如何维护等问题,并指出积极应对、提升文化阐释水平和加强自身文化的研究,以期跨越中外历史文化背景鸿沟,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实现中国形象的良好塑造。
  关键词:文艺节目;对外文化形象;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J827;G12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8-0126-03
  一、引言
  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技发展不但让地理意义上的距离缩短,同时也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鉴较之以往更为深入,而文化之间的误解也在所难免。2018年央视春晚小品《同喜同乐》引发外媒质疑一事虽已过去,亦有研究者从东西方视域中的“他者”角度进行探究,但其折射出的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对外文化形象塑造问题仍值得再度思考。
  二、对外文化形象解析
  对外文化形象塑造是国家形象建设的一部分。“所谓国家形象,是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各项活动及其成果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可见一国的国家形象是由国内和国外两方决定的,而一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在他国对该国行为表现、价值追求、精神气质的理解与反馈中构建起来的文化形象就是我们所探讨的对外文化形象。
  国家的对外文化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与安全、经济、政治密切相关的各领域的种种文化现象,展示对本国意识形态的维护、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持、民族认同感的确立和维系等,对推动国家外交的进展有着特殊作用。在与当今多种形式的传媒配合中,对国家外交形成合力,提升外交的效率。在外交实践中,基于同一文化或宗教背景,国家间的矛盾往往有较为和谐的解决模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多种文化的理解与妥协也能推进实施国家的外交政策。因此,维护对外文化形象就是维护本国国家利益。
  但一国的对外文化形象有着主体的多元性、形象的可塑性、受众的广泛性、领域的抽象性等诸多特点,并且要受到他国多方外交政策的影响。因此,一国对外文化形象会随着国家间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的变化而变动,对外文化形象维护过程实际也就是多边外交的缩影。同样,对外文化形象需要阐释。在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外文化形象的阐释不再仅有官方媒体一个途径,社交媒体的发展降低了发声的成本且易形成群聚效应,民间渠道中的对外文化形象问题也涉及公共外交的范畴。对当今中国而言,通过多方努力塑造中国良好的对外文化形象是推进中国外交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课题。
  三、春晚小品《同喜同乐》受到的质疑
  中国大国外交的崛起使文艺作品中的涉外内容越来越多,与之相应的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平台也注重国际化展示,央视春晚便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平台之一。
  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央视春晚,涉及对外交往主题的小品节目并不多。1993年的《市场速写》和1994年的《越洋电话》两个小品节目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背景下老百姓与外国交流的状态。2009年的《北京欢迎你》以奥运会为主题反映我国的对外友好的态度。2018年春晚舞台上的《同喜同乐》在中外演员合作上有了新高度,中外演员联袂展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建设,但播出后却引起了外媒的质疑。
  《同喜同乐》围绕“蒙内铁路”培训中心郑恺老师的婚礼展开。郑老师在婚礼这天突然收到乘务员Kerry的求助,希望他能劝说Kerry的母亲放弃让Kerry相亲的念头。阴差阳错之下一场临时的假婚礼举办起来,而郑老师的大舅哥和真正新娘的到来使整个事情变得复杂。小品以Kerry吐露心声,使在场各方相互理解而结束。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小品利用汉语词汇的歧义特性,以错位的理解带来喜剧效果。
  该小品以中非“蒙内铁路”为创设背景,落脚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两国的良好关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而外媒对此却反应强烈。英国广播公司(BBC)、《每日电讯报》、《太阳报》、美国《时代周刊》、法国《人道报》等多家媒体均对此事做出报道。从报道规模上来看,这是春晚涉外主题小品第一次受到国外媒体的大规模关注。外媒报道中称该小品有“种族歧视”嫌疑。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的标题是With Blackface and Monkey Suit,Chinese Gala on Africa Causes Uproar(《黑脸和猴子服,中国晚会关于非洲的节目导致愤怒反应》);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华早报》)的标题为“Racist”Chinese Spring Festival Gala TV show causes uproar over “blackface and bigbottoms”(《“種族主义”的中国春节晚会电视节目导致对“黑脸和大臀部”的愤怒反应》)。这些质疑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黑脸”(blackface)和假臀的人物形象设计。中国演员通过化妆塑造非洲母亲形象会令人联想起“黑脸”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产生于19世纪,表演者为白人,通过特殊化妆扮演黑人参加表演,至20世纪70年代被禁止。另外,外媒也指出演员使用假臀是对非洲形象的矮化。
  第二,舞台表演中出现的猴子、长颈鹿等动物形象。在外媒看来,这种表演是以动物比喻非洲人,带有浓厚的种族歧视的味道。
  第三,中国演员情感表达“生硬”。外媒认为中国演员扮演的非洲母亲在节目最后直白地表达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意和感激,外媒质疑这其中的政治成分。   总而言之,央视春晚小品《同喜同乐》受到外媒的质疑,且不少报道带上了政治意味,并由此连带造成对中国形象的批评。
  四、跨文化因素造成的误读
  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因素在外交领域中十分重要。跨文化理解涉及两个及以上文化主体之间的平等理解,它以构建于不同文明的不同表达手段和方式的差异性为前提,同时以不同文明中共同的生存需要和生命本质为基础,是文化差异性与共通性在平等交流上的统一。但鉴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国文化形象输出过程中本国与他国双方都有可能出现理解错位。外媒在解读《同喜同乐》时称其带有“种族歧视”是跨文化背景下的误读。
  从制作方来看,中国没有对非洲的殖民历史,因而缺少“黑脸”之类的文化禁忌考虑。尽管小品创作者主观上希望通过央视这个平台推出中国的友好形象,但客观上未能对华人以外的观众的理解度给予准确估量。而西方媒体的感受则基于长期殖民文化背景。因此,这一小品在东西方的不同理解,其本质是中外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
  从传播平台观察,中央电视台作为官方媒体,国际影响力巨大,外媒历来对其保持高度关注。央视春晚自1983年开办至今,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受关注的综艺性晚会,成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进步、吉祥的民俗盛典,而弘扬中国社会主流价值也成为其重要功能。外媒基于西方话语体系而对节目中“政治成分”产生怀疑。
  從外媒角度分析,他们普遍关注《同喜同乐》里中国演员的形象,再结合西方历史文化观念构造“种族歧视”言论以抨击中国形象,缺乏对整个小品的理解。这是西方话语权对中国发言权加以控制的表现。在跨文化理解中,理解对象应是作品本身,既非作者,亦非读者。外媒忽视了小品原本的内涵,断章取义,从根本上说,带有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偏见。
  从现实层面考察,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文化整体上采取压制、限制的态度,这一态度在今天仍然有惯性作用。随着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进一步提升,2017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写入联合国决议,受到国际社会认可,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开启了新时代,西方媒体此时对中国的看法更加复杂。例如有学者通过对BBC官网“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通过词汇、语法、架构、互文性等手法将‘一带一路’倡议描绘成了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计划。 ”外媒借《同喜同乐》这一小品对中国文化形象进行负面宣传同样显示出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政治动机。
  五、中国对外文化形象维护策略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外媒对中国形象的态度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中国对外文化形象塑造亟待系统性认识和有针对性的维护。特别是在西方宣扬“新中国威胁论”的背景下,维护中国对外文化形象的目标是推进世界各国对中国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加强他国与中国在政策上的共识,以期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并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因此,如下几方面应得到重视:
  (一)丰富中国对外文化形象内涵
  根据2015、2016、2017年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医、武术和中国传统饮食是海外受访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国形象的元素。至2018年2月《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发布,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以汉语拼音的形式在国外的接触度、理解度急剧上升。在认知度排在前100名的中国词中,文化类的词语所占比重最大,像“春节”“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悉数上榜,“少林”一词高居榜首。由此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中有着深深的印迹。今天的现实则需要我们加快构建传统与科技并重的现代中国形象,对外文化传播中应当在兼顾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更快地丰富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
  (二)加快提升跨文化阐释水平
  文化内容展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接受者对文化的理解。目前,中国对外文化形象内容愈加丰富,可是中国跨文化阐释的专业水平与当今中国发展整体步伐尚有差距。早在2006年有“北京共识之父”之称的乔舒亚·库珀·雷默就曾善意地指出:“在过去的25年里,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可惜,中国的国家形象跟不上诸多变迁的步伐。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还停留在以前那些陈腐的观念中,充斥着固执的偏见和恐惧。而中国对自己的看法,又往往在自负与自卑之间不停摇摆,有时候充满自信,有时候又缺乏起码的安全感。”跨文化阐释水平的不足是造成国外对中国的认识理解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升跨文化阐释水平十分重要。
  一方面充分发挥央视、央广等官方新闻媒体的责任担当,这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最有说服力的重要官方媒介。对涉外内容的文艺作品需要更加严格地把关,加强对其中中国文化内容的评估。为了“避免以及消除别国对中国形象的妖魔化,中国媒体,尤其是对外媒体应该正确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以做到使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机构和学者的智慧。近年海外汉学研究有较大的发展,但是汉学家以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来解读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在解读内容时难免会有出入。在国内外文化交流急速增长的今天,需要国内的专家学者加强对自身文化的深入研究,文艺创作同样如此,都需要在面向海外的推广中坚持自己的价值导向,将国内的研究成果推广到世界舞台,从而为世界提供中国声音的答案。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艺术基金“走出去”项目在资助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方面卓有成效,“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自信”。
  (三)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回应,倾力维护中国对外文化形象
  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提出的文明冲突论突出强调文明差异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必然带来冲突,尤其是关于“话语体系”和“世界秩序”的内容,明确指向了新兴国家的崛起。但实际上,任何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吸纳、包容、互鉴等特征,中华文明更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因此,我们应当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对待西方观点,并对西方媒体的解读积极回应,提升中国对外文化形象的透明度,同时加强自省。中国在维护自身对外文化形象时不应忽略对本国文化应有的理性批判,盲目认定自身文化的最优化,甚至宣扬“东方中心主义”,并认为“东方中心主义”将取代“西方中心主义”均是不可取的。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这种行为只会增加文化之间的对立。相反,认识到双方文化的内在差异,采取相互尊重的态度才是维护中国对外文化形象的第一步。当今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较量仍然长期存在,中国需要借助数量更多、层次更高的主场外交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石,例如,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以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提升国际事务中的主动性,将主场外交建设成中国对外文化形象的展示平台。   六、结语
  “开展文化外交,关键是做好文化与外交相结合的文章。”世界的全球化为跨文化理解创造了基础条件,也为跨文化理解设置了基础障碍。中国的崛起引发了西方国家的担忧,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的质疑从对春晚小品的报道中可见一斑。央视春晚小品《同喜同乐》引发西方媒体发声一事,提醒我们需要思考中国在宣传自身对外文化形象过程中的不足,要求我们进行文艺作品创作与展示时应有更全面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考量,注意寻求文化共性,摒弃文化偏见,开展主场外交,以实现跨文化理解,展现良好中国对外文化形象,实现“文化振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许礼华,高 峻.文化地理与东西方视域中的他者——评2018年春晚小品《同喜同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6):171,173.
  [2]管文虎.國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23.
  [3]谢未来.从 BBC对“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新闻传播,2018(15):18-20.
  [4]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R].2018-02-17.
  [5](美)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沈晓雷,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
  [6]申艳妮.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7]杨 悦,肖羽婧.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文化外交——以国家艺术基金“走出去”项目为例[J].公共外交季刊,2017(1):113-118.
  [8]赵可金.中国文化外交的问题与思路[J].公共外交季刊,2014(5):19-25.
  [9]王朋进.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视角[J].国际新闻界,2009(11):37-41.
  [10]武新宏.理性“我者”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探析——基于2000—2013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对外传播分析[J].对外传播,2015(7):45-47.
  [11]方正辉.根植在新时代坚实的大地上——《对外传播优秀案例研究(2015—2017)》序[J].对外传播,2018(11):24.
  [12]赵灵敏.怎样塑造“中国形象”——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J].共产党员(下半月刊),2009(8):13.
  [13]方国清,骆红斌.中国符号:武术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建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15-19.
  [14]潘荣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文化层次性的研究[J].理论月刊,2018(5):167-173.
  [15]陈先红.运用公众外交塑造“文化中国”国家形象——以“过春节,吃饺子,庆团圆”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8(11):52-57.
  [16]孟新芝,郭子萁.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基于2012—2014年《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的分析[J].江淮论坛,2016(6):99-104.
  [17]陈 薇.东方“他者”的中国形象——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的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J].中国电视,2016(5):96-99.
  [18]朱晓彧,徐 阳.讲好中国故事 塑造国家形象——以《远方的家·一带一路》为例[J].中国电视,2018(11):42-46.
  [19]邱奕明.公共外交视野中的国家与城市形象传播——第六届政府新闻学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2012,34(12):54-5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职业院校对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越来越重视,试点现代学徒制的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实现现代学徒制的有利途径,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文章就墓于笔者主持的福建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电梯学徒制班”,以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课程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为例进行论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电气控制与PLC;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中图分類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
摘 要:当今英语演讲无论在社会交往、商业活动还是国际传播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介绍“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赛制和评分规则等来探讨英语演讲培训的技巧和策略,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人文底蕴和文化核心素养。  关键词:英语演讲比赛;赛制和评分规则;演讲培训辅导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用英语演讲的意义不言自明,英语演讲也不仅在局限于课堂教学上,各种商业谈判
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他们最喜爱的项目,是他们和社会学习互动的基本方式。在游戏中幼儿们处于积极、放松、主动的状态,这对他们运动器官的发展、心理过程的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游戏化的幼儿园音乐活动才能真正满足幼儿对音乐学习的需求。将游戏融入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当中,让幼儿在学习中游戏、游戏中学习,在全身心放松的状
摘 要: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国家根据人口发展战略制定了“二孩”政策,从而使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的需求量剧增。同时,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让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的整体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他们同时要应对更高的挑战。文章对扬州市职业大学近三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本文所引数据均来自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
摘 要:在“信息化教学”新形势下,传统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将因材施教的设计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问题。湖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推动广大教师探索应用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法、坚持工匠精神和答疑解惑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湖南省精品建设课程“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为教学平台,以盘式制动器的检测任务为载体,从教学设计思路和课堂教学实施两个方面来进行信
2017年2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式实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学生要系统地进入科学世界畅游一番。8月21至8月23日,南京市教研室对一年级科学上册的内容进行了培训,作为已经教过一年级《做中学》的“老”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脑海中闪过一幅幅即将出现的在科学课堂上学生们的画面。在三天的培训中,我不断在想如何能在农村小学中带领学生们“上好”科学课。  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又
文瑛校长认为,校长的最终责任就是为国育才,激发一群教师的梦想,点燃无数学生的希望。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2007年,当衡阳市政府发出下乡的号召时,她第一个主动请缨,远赴祁东支教。在国家贫困县祁东县官家嘴镇中心学校支教的那一年,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缺乏、乡下学生渴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现状,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行在路上。2014年到2017年,她借助衡阳市政协委员的身份,筹集
摘 要:文化因素是管理过程中无形但活跃的因素,通过提炼县域基础教育研究机构的自身文化,搭建相关的支持系统,促进集体文化心理倾向的正向发展,实现本组织内的文化认同,从而推进管理条件、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的有效达成,推进县域基础教育研究机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对教育给予更多的期盼,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
摘 要:文章以“万物生长 节气有约”项目课程中“食物的探究”为例,展示了师生共同探索二十四节气奥秘的过程,并从中对二十四节气课程资源的开发构成有一些思索,希望能达到高效教学二十四节气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万物生长 节气有约”项目课程;开发;反思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从2013年开始,将
摘 要:民办高校教师的基本条件、心理状况、工作和发展都有其独特性,所以,民办高校教师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有其特点,包括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环境需求和个性需求等方面。民办高校应分析教师发展需求,采取相应激励措施,促进教师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发展;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2-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