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服务策略

来源 :兰台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高校档案管理、服务与传统相比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档案管理、服务,可以使档案信息的搜集、获取和利用更加高效、便捷,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要满足校内师生及校外人士对档案服务的不同需求,就必须对档案的管理和服务进行创新,档案工作者也应该在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档案服务策略研究。本篇文章首先阐述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的意义和必要性,再分析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针对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的提升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高校管理;档案服务
  如今早已是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存储技术逐渐融入到了工作、生活当中。自教育信息化推广以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一度成为了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无论教学管理还是教学方式都开始应用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和技术。高校档案作为档案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中不可或缺的管理部门,檔案服务工作的信息化势在必行。在信息化背景下,不断提高高校档案的服务能力,为校内师生和校外人士提供便捷、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高校建设和教学工作,对于实现高校档案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客观事实是,很多高校档案服务的效率和实际效果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服务功能的发挥受到了一定限制,主要原因在于档案工作人员观念陈旧,服务方式较为单一,档案信息不够完善,资金投入较少,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无法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一、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的意义
  首先,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工作的开展,目的在于更好为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士提供档案相关服务,这就意味着高校档案服务工作的开展和改革,必须要以满足学校与社会实际需求为主要核心。社会以及高校工作节奏的加快要求档案服务工作也具有较高的时效性,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较为落后,资源处理效率较低,无法满足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对高校档案服务的实际需求。随着档案库藏数量的不断增大,传统的纸质档案的弊端也更加突出,一是占用的空间大,二是利用效率低。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无论文件、学籍、图片还是影像资料,都能够实现数字化的转换并存储到数据库当中,数据库存储空间的可扩展性,完全能够满足高校档案信息的海量存储需求。录入操作和检索获取过程也极为便利,相比单纯的无声纸质载体而言,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更加立体,也更加全面。
  其次,高校是进行各项科学技术以及文化建设相关科研的主阵地,在进行科研信息获取、科技创新以及科学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都有着极为明显的优势,由此衍生的档案资源有着极高的保存和利用价值。而档案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可使档案根据需要改变存储媒介,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对于存储环境的要求相比传统的档案存储也大幅降低。
  高校档案管理的对象流动性较大,包括了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离退休人员等,档案的种类较为繁多,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存储,这使得查找和调阅的难度增加。实现信息化管理后,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档案检索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最后,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可实现档案的及时更新。高校所存储的档案信息包括了学校的发展历史、精神内涵以及文化底蕴。同时,在高校运行过程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包括教育、教学工作,以及科研团队研究进程的相关信息。如果仅凭纸质的记录和存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纸质资源。同时难以实现相关信息的关联修改和更新,整体效率较低。而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管理、储存以及信息化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档案更新的效率和准确性。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科研团队,都可以通过对档案信息的随时调阅来获取信息,无论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还是科研团队的研究推进,都能够提供及时、准确和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二、高校档案服务信息化的必要性
  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主要是用信息化方式对档案信息进行获取和实际应用,使档案能够充分发挥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对使用者的实际要求进行满足。
  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是建立在计算机存储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对各类档案信息数据的获取、整合、管理,使档案利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相关信息的检索,并进行数据信息的下载加以利用,使档案信息管理更加系统化。
  在进行档案信息化服务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要能够科学合理地整合现有的档案资源,将各项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后,存入指定的数据库当中,在查阅过程中实现全面覆盖。另一方面,在信息整理过程中,数据库必须要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要能够做到明确的分类,建立快捷的检索途径。同时,为了有效提升信息数据检索的效率和精确性,需要针对信息化检索平台系统加以技术上的完善,使相关的信息数据文档能够与链接之间做到高度的匹配。
  另外,必须要注意的是,由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所以,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系统也必须不断进行更新、升级,使数据库和检索系统能够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备之前,为了防止数字化档案出现遗漏或缺失,要确保纸质档案的完整性,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将数字化文档和纸质文档进行相互比对,确认无误后同时进行妥善地存储。
  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对于教师、学生以及档案管理者来讲,能够带来很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因此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完善有着很高的必要性。
  三、高校档案服务存在的问题
  1.服务理念落后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落后,工作中存在重收藏、轻服务的现状。长期以来,人们对档案工作的理解就是收集和保管,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档案工作的保密性和封闭性,导致公众对档案工作不了解,对档案工作的服务功能有所忽视。有些档案工作者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在使用者主动到来时被动地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这种服务理念完全落后于时代发展,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查档人员的需求,也使档案馆处于半封闭状态。纵观档案的发展历程,提供服务才是档案工作的主旋律。   信息时代的到来,公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档案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方法,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改变观念,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部分高校档案工作人员接受新事物的主动性比较低,思想观念陈旧,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模式中,没有看到信息化技术给现代档案管理带来的影响,只想墨守陈规。促进社会进步只能依靠不断改革和创新。当前时代正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档案工作人员应该改变观念,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各项工作量也逐步增加,使得高校档案呈现出直线增长的趋势。同时,办公自动化使档案类别增加,也给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做好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已经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必须要引起档案工作人员的重视。每一个档案工作人员都应该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2.服务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高校档案服务中,主要的模式是将档案原件外借,或者利用相关设备将纸质档案进行复制,服务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和学生借阅档案原件后,其他利用者无法进行查阅。而将档案原件进行复制,则会产生大量的纸张成本和复印设备运行成本,不利于环保。另外,传统的档案借阅服务流程较为繁杂,耗时较长。
  档案信息化服务能够将纸质的文档所记载的信息直接转化为数字化形式,无论是文档、照片还是影像资料,都能够进行数字化处理,最大程度上简化档案服务的流程和步骤,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多个用户同时进行档案信息的阅览,很好地解决了档案原件阅读或复制等较为单调的服务方式的弊端。
  3.信息不够完善
  大部分高校的档案馆藏信息为学生学籍、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学校的发展历史、与高校发展以及教育相关的政策、规章制度等等,整体上档案的信息面较为狭窄,而且形式也较为单调。高校传统的档案需要借助纸张进行信息的记录和存储。由于是人工进行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常常出现由于文字的清晰度或其他人为原因导致档案遗漏或不完整的情况。另外,在实际的档案存储过程当中,环境因素也会导致纸质档案受损。例如,由于温、湿度过高或密闭性太差而导致纸质档案发霉、腐烂、虫蛀,或者是由于存放年代久远出现纸张发黄、变脆、破损等。一旦出现这些不可逆的问题,档案信息就不完整,对后续的保管和利用都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档案信息的获取途径和种类也得到了拓宽。信息只要录入到数据库当中,再做好异地备份,就能够实现很好的保存和利用,而且数据库存储量较大,也更为完整且分类更加明确,极为有利于人力成本和纸张成本的节省。
  4.缺少资金投入
  事实上,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最大阻碍就是资金短缺。信息化建设及升级完善,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信息设备的购入,例如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以及服务器等。高校档案服务信息系统的建立,还需要确保校内局域网的全面覆盖与完善建设。此外,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系统的维护与升级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高校档案工作比较边缘化,往往不被重视,在高校各项运行支出较大的情况下,能提供给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费较少,这成为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发展与完善的巨大阻碍。
  四、高校档案服务信息化的对策
  1.提高人员素养
  信息化的发展给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做好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才能建立高素质的档案工作队伍,提升服务质量。(1)引入信息化专业人才,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和软件技术人才;(2)提升现有档案工作人员的素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夯实信息化知识,使每一位工作人员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档案管理系统,在充分掌握馆藏基础上,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便捷、高效获取档案信息资源并提供服务;(3)积极推进档案工作人员参加行业实训及业务培训,加强和校外档案管理人员的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运用新的管理技巧和服务理念,提高自身素养。
  2.提升硬件配置
  在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系统的构建过程当中,需要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进行全面扫描,并通过人工来进行录入、挂接。这一工作需要硬件支持,需要配备先进的信息化设备。硬件设施配置完备是档案信息化服务的基础,各大高校每年所产生的档案数量较多,为了便于管理引入现代化设备必不可少。为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提供硬件设施的支持,充分发挥出硬件设备的价值作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使档案信息保存的完整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最大程度降低时间和人力成本的投入。
  3.更新信息系统
  如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尤其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和升级速度越来越快。无论哪个行业,为了能够实现自身高速的发展,提高竞争力,都需要不断进行相关技术的改进和升级。完善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同样如此,需要高校针对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尤其要准确掌握当前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具体需求,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来选择或定制具有解决措施和升级方案的档案管理系统,使高校档案管理系统能够跟上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脚步,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够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丰富。
  现代信息化技术水平和硬件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无论功能、存储量还是运行速度、运行安全都在持续提升,为了确保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除及时进行硬件维护外,还要注意对功能更强、性能更佳、运行更快的软件进行升级和更新,以确保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效率、质量以及安全性的提升。
  4.争取资金支持
  基于对各大高校实际状况的调研,很多高校在进行档案信息化服务建设和升级过程中,资金较为欠缺,这是各大高校共同面临的难题。因此,高校必须要力争借助社会资源,一方面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争取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选择与社会组织或企业进行合作,借助企业或社会组织的资源来进行高校档案信息化的服务的更新、升级,以校企联合的方式来提升档案信息化服务建设。充足的资金保障有利于提高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资源的丰富与共享,既实现资金成本的节约,又提高了其服务的效果与质量。
  五、结束语
  总之,面对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要明确档案信息化服务已经成为当前档案工作的趋势。加强档案信息化服务,对提升高校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同时,积极分析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当中存在的问题,从服务理念落后、服务方式单一、信息不完善及资金投入不足等多个方面进行仔细地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切实提高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的进程。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系统也需要借助能取得的成果不断进行技术更新,还要进行硬件设施的合理配置,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以此来提高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 芳.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服务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18
  [2]刘雪珊.信息公开背景下高校档案开放实施策略[J].兰台世界,2019
  [3]首小琴.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档案信息创新服务探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8
  [4]李晓恩,张 星.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服务策略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8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综合档案馆)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直肠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SCI)便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6例SCI合并便秘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观察组39例;两组病人均纳入便秘临床护理路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直肠功能训练,比较两组病人排便情况、生活质量及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排便频率评分为(0.87±0.35)分,对照组排便频率评分为(1.29±0.5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干预后,观察组排便量为(157.95±125.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AIDS)病人(PLWHA)病耻感及家庭支持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PLWH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8)给予感染科常规护理,观察组(n=42)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为期3个月的认知行为干预。入组时和干预结束后采用社会影响量表(SI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IS量表社会排斥、经济无保障、内在羞耻感和社会隔离维度评分分别为(19.24±3.02)分、(6.78±1.01)分、(12.56±1.4
目的: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培训和考核提供依据。方法:参考相关文献,结合“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医院护理管理者访谈和江苏省范围的问卷调查结果,拟定“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32名专家进行专家函询。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0%和93.75%;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80;专家意见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03和0.136,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最终形成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
摘 要:随着设备复杂度的提高,对设备可靠性的分析需求也在日益增加,然而由于设备档案信息要素不全,导致设备故障信息等重要信息缺失,从而无法进行准确的可靠性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析了可靠性分析所需要的信息,提出了通过完善设备档案收集的信息要素、提高设备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提高设备可靠性分析能力的方法,该方法进一步细化了设备档案中关于设备故障、维修相关材料的归档内容,可为设备档案整理人员提供参考
摘 要:在信息化和数据化时代,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各行各业结合自身运作发展的具体规律,灵活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自身在发展以及管理中所存在的各类不足。对于医学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来说,大数据技术不容忽略。医学数据信息比较庞大,同时类别较为复杂及多元,要想实现医学技术的有效利用,医学档案信息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及共享被忽略。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大数据背景下各类档案信息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