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视角下教育OMO模式的探索与展望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探讨了借助短视频作品及平台构建教育OMO模式的可行性,从市场定位、产品规范、教育融合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短视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要点,并对未来短视频视角下教育名师的打造和普世价值的实现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短视频 教育OMO MCN 教育名师
  教育行业的OMO模式是指以提升教学效果与体验为核心,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通各环节的数据,并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的学习场景,实现标准化的流程与个性化的服务。“短视频+教育”的模式属于比较新的尝试,传统的封闭化、规模化教育正在向开放式、个性化转变。
  一、现状分析
  (一)用户分析
  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9.32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作为信息传播方式,短视频逐渐成为其他网络应用的基础功能。从职业结构来看,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3.7%。值得关注的是,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也已相当普及。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调查发现,未成年人认为互联网主要是:认识世界的窗口(67.1%)、日常学习的助手(66.1%)、娱乐放松的途径(59.3%)、便利生活的工具(53.1%)、认识朋友的渠道(36.5%)、自我表达的空间(18.8%)。未成年人网上学习与学校课堂教育深度融合。在网上学习领域,成年人主要是搜索、获取信息,未成年人则更多表现为课堂教育的延伸。未成年人看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的比例也在迅速增长。有研究报告显示,抖音的用户群体呈年轻化态势,85%的抖音用户是24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由此可见,利用短视频延展教育教学是完全可实现,也是非常具有用户基础的。
  (二)平台分析
  线上教育的时空开放性,使学生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短视频形式的教育资源,成为线下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一个视频短片既可以在抖音、快手、B站等各类热门视频APP平台发布,又可以分享至微博、微信、QQ空间等多个社交平台,实现跨平台传播;社交平台在移动端和PC端同时具备大小屏传播的条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等电子设备之间,实现跨设备传播。这种多元共享的机制,产生了强大的联动效应。
  (三)产品分析
  相较于文字和图片,视频传达的信息更加丰富、生动、直观,实现了知识的具象化。短视频互动性强,有利于信息的高效传播,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以及观看后可以对作品进行实时评价和交流,实现作者和受众,以及受众和受众之间的互动。传统的视频编辑专业性强,对技术要求高、耗时长,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短视频的编辑制作门槛变得非常低,视频的传播速度得以加快。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通过分析和抓取数据,了解视频的浏览度、接受度及用户喜好,还有利于机构、学校和教师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
  二、问题分析
  (一)市场定位问题
  利用短视频制作教学片段,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生活零散时间,获取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信息的碎片化又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深入和系统思考的能力。这种“心有旁骛”的顺便式学习,只能产生片面性的认知,影响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的能力,所以只能成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不能成为正规教育的主流。线上知识传播必须依托线下教学并融合于线下教学,这才是教育OMO模式的本质。
  线下教育的主要优势在于集体学习氛围的塑造和面对面交流的互动,更能体现正式感和权威性。对于自律性不强、被动学习的大多数普通学子而言,线下教育目前仍然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而线上教育的主要优势则在于便捷性、共享性和大数据分析,并能通过更有趣的形式和更低廉的成本,为教育助力。
  (二)规范性问题
  短视频制作和传播的快捷高效,既可能带来好的影响,也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相关规章制度欠缺,视频播放平台对视频监管的力度不够,从而成为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和粗制滥造的内容的温床,削弱了知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甚至干扰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传播。
  目前很多傳统教育机构未能充分认识并发挥短视频APP的平台优势,在短视频APP平台开通官方账号或教师个人教学账号的数量微乎其微,已经开通账号的机构无论是作品、动态还是“粉丝”的数量影响力都偏弱。传统教育机构对短视频APP的定位还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其娱乐性大于教育性,忽视了“寓教于乐”、有待开发的市场空白。
  (三)融合性问题
  目前很多学生(特别是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已经同时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渠道来汲取知识,但由于所选择的线下教学和线上辅导不属于同一机构,或者非同一体系,往往造成内容、进度和水平方面的落差,有时候即使是同一机构、同一教师,也没能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学生的学习负担加倍,却没有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很多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没有精力,没有资源和机构支持去利用短视频开展混合教学,这也是目前短视频平台上教育名师寥寥可数,或亲和力不够,或影响不广泛的原因。如果相关机构和平台能够像打造直播带货的“网红大V”们一样去打造“网红名师”,那么教育OMO的落地将不再是困难。从这个角度来说,盈利性的考量和限制,也成为实实在在横亘在这片市场前的一大阻力。
  三、对策建议
  (一)政策支持
  随着“互联网+”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出现以及随后《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互联网+”已经从行业的实践上升为国家的行动计划。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就业的意见》一文中,支持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还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加快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良性互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衔接。此外,在线教育监管也逐渐趋严,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总的来说,“短视频+教育”的开展,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国家还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对视频平台进行规范、有序的引导和约束;加大优秀教育教学作品的制作和推送力度,树立正面典型,培育“教育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专业视频的制作
  一个完整的教育OMO产品,线上和线下内容应该是针对同一教学目标而肩负不同功能并紧密结合的一个产品集。短视频在时效性、趣味性、互动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也必须经过专业的打造和推广,才能产生有质量的融合。
  早在5年前,B站就有大量关于英语学习、知识讲解、专业考试等视频学习内容,有的是自制内容,有的是搬运自其它专业平台,但以长视频和录播课为主。可以说,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几十秒或几分钟的“正宗”短视频所承载的教育内容毕竟太过有限,甚至很多时候只成为机构宣传的手段或营销的噱头,难成体系,在浩瀚的视频资源中迅速被淹没被抛弃。相比之下,B站的这些“中视频”显得更加专业、细致,有份量,也更为一些专业人士和学习者所推崇。当然,短视频有短视频的价值,其制作传播的高效,对手机横屏和竖屏的适应,以及对碎片时间的利用,都应该成为其成长的优势,再深入挖掘知识的专业性和内容的系统性,从而提升品质,发挥作用。
  (三)教育名师的打造
  教育名师、“网红名师”的打造需要借助MCN机构的力量,MCN(Muti-ChannelNetwork)就像是一个中介公司,上游对接优质内容,下游寻找推广平台变现。教育机构和教师专注于内容创作,MCN机构包装名师,制作视频效果,再进行包装、营销和推广,对接平台和用户,吸引粉丝,这种一条龙式的服务,既有助于教育需求多样化的满足,又能帮助机构、平台和个人实现商业价值和推广变现。MCN机构利用短视频平台的知名度及口碑,一方面突出教师自身教学呈现的张力,另一方面保证用户对于产品的可获得性及设备便利程度。有质感的作品加上有影响力的名师,再加上短视频优势的充分利用,深度体现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二字。
  (四)普世价值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短视频APP在推动网络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网红名师”们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环境魚龙混杂,用户参差不齐,不少人受恶俗趣味内容的影响,思想容易低俗化,甚至丧失精神品味。年轻人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本身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更需要合理、有效引导。广义的教育活动,不仅包含幼小初教育、高等教育、语言培训、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传统领域,还应该包括通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提升等等。教育OMO模式的发展及“网红名师”的打造,最终应该实现对学生乃至大众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并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提升大众审美情趣、普及更多知识和技能,真正降低教育的门槛,实现“普世价值”。
  课题项目:2020年重庆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短视频平台的“网红名师”现象、效应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202010650018)。
  参考文献:
  [1]智研咨询集团.2020-2026年中国短视频+教育行业发展战略规划及投资决策建议分析报告[DB/OL]http://www.ibaogao. com/
  [2]陈思言.融媒体环境下短视频的发展研究[J].视野,2020(03).
其他文献
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权源问题,现行法律规定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说,其他既有学说还有国家环境保护义务说、环境行政执法权能说、环境公益说、公共信托说等几类.现行
《洛阳搢绅旧闻记》多取传闻,并非信史,且作于张齐贤仕途失意之时,于历史叙述中隐见个人心曲.本文拟从文体视角出发,对《洛阳搢绅旧闻记》的写作风格进行剖析,并结合历史材料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始终将人才培养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先进代表,他们的担当精神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但在自我认知不足、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完善以及社会不良思潮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正在逐渐变得淡薄,所以有针对性的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家风引导、学校教育以及优秀本土文化熏陶作用,协同推进“学生、
传统意义上的税收带有极强的行政色彩.国家在这种经济分配关系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有权独立制定并执行税收制度.但随着税收竞争市场的形成,国际税收体系的高度碎片化使
上市公司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具有意思自治的能力,且根据公司契约理论的观点,公司是若干合同的集合,因此定向增发中存在意思自治的适用空间.与此同时,为满足上市公司承担社会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话语以及作为其权威性表达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贯穿于或影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诸多方面或议题领域的重要理论引领、政治规约和行动指南,而这
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基本原则,在建党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推进古田会议研究必须建立“广义古田会议”概念.“广义古田会议”指的是从红四军前委接
摘要:新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人才的竞争,走上富民强国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中职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必须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服务市场、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中职学生道德品质、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切实将育人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所要求的高
摘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切为了人民便与我党命运休戚与共,人民性也随之成为我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革新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实践方式,人民中心观始终作为我党革新的底气,这种底气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撑起了各项制度建设,使其焕发出无限活力。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再次印证了“人民中心”的优越性,不仅坚定了我党为人民执政的理想信念,而且让世界人民认识到,我党是人民的政党,“人民性”贯穿我党执政理念始末
“党领导一切”是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及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的性质定位的观念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领导一切”的观念和体制随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