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信息类专业如何迎战IT就业“寒流”,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是众多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辅导员学生工作的角度出发,对IT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了提高IT类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些工作体会。
[关键词]IT专业 毕业生 就业指导 辅导员工作
目前,高校IT类专业的设点数和在校生数都位居全国各专业之首。随着IT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IT类专业的就业优势不断消失,就业率不断下滑。尤其是对一些属于非重点院校的地方大学IT类专业来说,如何迎战IT就业“寒流”,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呢?作者根据多年在高校负责IT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实际经历,对该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学生就业工作提出有益的指导。
一、 IT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一,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符合实际要求。对于IT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要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问题在于很多毕业生的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和现实的可能。据《IT咨讯导刊》杂志的一个调查报道指出:目前,毕业生的首选仍然在大城市,占被调查学生的72%。同时,毕业生的择业很多集中在相对比较大的企业,目标过于集中。而县城以下的地方急缺IT类人才,这里是大量毕业生可以发挥其特长的地方,可是毕业生根本不愿意去。
第二,部分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适应发展需要。由于IT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快,要求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跟得上知识的更新和社会的需求。可现实中很多院校由于教育体制和教学质量、教育经费等问题,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的竞争能力就相对较差,从而导致社会对IT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愈来愈趋向名牌大学或者名牌高职院校,造成其他普通院校的就业率逐年降低。
第三,部分毕业生就业心理有问题。前几年由于IT专业的毕业生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因而毕业生对IT行业人才供需趋于平衡或饱和的走势缺乏应有的认识,导致IT专业的学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不强,心理价位过高。部分学生有业不就,有约不签,长期的等待、观望,试图找到更好的工作,使就业率迟迟达不到理想水平。
第四,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偏低。许多IT专业的学生应变能力不强,缺乏协调和沟通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不流畅,甚至不会写简历,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他们也不会包装自己,有些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屡遭失败,有的学生甚至到5、6个公司去面试都没有被录用,这部分毕业生就业的战线拉的过长、过缓,签约率一直处在低谷。
第五,考取研究生比例太低。IT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不愿意报考研究生。以某大学计算机专业01级为例,在校生共有265名,只有32名报名参加考研的,只占毕业生总数的12%,考取率仅占毕业生总数的4%,特别是05年没有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又延续到06年报考,这部分毕业生在一年的时间里即不就业,又不能保证考取研究生,给就业带来无形的压力。
第六,毕业生在校求学期间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很多老师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就是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学生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足的环境里,安逸的校园生活导致他们缺乏竞争意识,不能够居安思危,在学习上的时间花得太少,导致毕业后专业知识的缺乏。
二、IT类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结合我校(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解决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创新学生工作,应对就业挑战。针对信息类专业的特点,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和往届毕业生建立就业网络来沟通就业信息。同时,建立按专业划分的就业宣传网站,通过网站来推荐优秀毕业生,发布就业信息。组织举办模拟招聘会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务实态度。针对信息类专业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沉溺于计算机游戏等不良行为,可以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专项治理,建设优良学风。针对毕业生中存在的就业违约现象,学生工作加强诚信和法律教育,严格就业协议管理。
2.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学生就业指导要由“一次性指导”转向大学期间“全程指导”,由“全员指导”转向“专业设计”,逐步实现长期化、系列化、专业化。针对信息类毕业生的整体情况,制定针对该类毕业生就业的专业方案。针对IT类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着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待心理、消极就业等现象,辅导员老师要加强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择业,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各种就业安排。此外,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强化学生的危机和忧患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鼓励和提倡学生自主刨业。把就业教育贯穿大学四年的始终,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设置与就业有关的选修课,开设各种各样的就业知识讲座,特别是信息专业学科介绍、市场需求指南和几年以后的就业趋向,不断调试学生适应市场的程度。
3.学校应及时更改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发展需要。由于IT产业的技术更新呈加速度发展趋势,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该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以适应IT产业的技术更新对毕业生的技术要求。
4.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对信息类专业来说,要加强数学、英语教学,强化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鼓励学生选修管理、财经等专业的课程。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学生工作经费中可以考虑拿出一部分设立专项经费,每学期都开展专业技能、设计创作等学科竞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要格外重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例如,我校软件工程装业实行的导师制,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每个导师都要承包学生的学业、就业等系统工程,从大学一年级即开始就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成才计划为就业做好准备,保障学生能够正常和顺利的完成学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IT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在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是否适应快速发展的IT产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社会需求。从这个角度看,高校作为教育机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加强和改善毕业生就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学生为本,关键是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责任落实,要特别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好的学生,更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关于“计算机教育”的情况与几点认识[J].计算机教育论坛,2006(1):23-24.
[2]马润成.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供需现状、就业形势和工作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5(10):42-45.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关键词]IT专业 毕业生 就业指导 辅导员工作
目前,高校IT类专业的设点数和在校生数都位居全国各专业之首。随着IT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IT类专业的就业优势不断消失,就业率不断下滑。尤其是对一些属于非重点院校的地方大学IT类专业来说,如何迎战IT就业“寒流”,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呢?作者根据多年在高校负责IT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实际经历,对该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学生就业工作提出有益的指导。
一、 IT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一,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符合实际要求。对于IT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要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问题在于很多毕业生的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和现实的可能。据《IT咨讯导刊》杂志的一个调查报道指出:目前,毕业生的首选仍然在大城市,占被调查学生的72%。同时,毕业生的择业很多集中在相对比较大的企业,目标过于集中。而县城以下的地方急缺IT类人才,这里是大量毕业生可以发挥其特长的地方,可是毕业生根本不愿意去。
第二,部分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适应发展需要。由于IT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快,要求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跟得上知识的更新和社会的需求。可现实中很多院校由于教育体制和教学质量、教育经费等问题,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的竞争能力就相对较差,从而导致社会对IT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愈来愈趋向名牌大学或者名牌高职院校,造成其他普通院校的就业率逐年降低。
第三,部分毕业生就业心理有问题。前几年由于IT专业的毕业生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因而毕业生对IT行业人才供需趋于平衡或饱和的走势缺乏应有的认识,导致IT专业的学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不强,心理价位过高。部分学生有业不就,有约不签,长期的等待、观望,试图找到更好的工作,使就业率迟迟达不到理想水平。
第四,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偏低。许多IT专业的学生应变能力不强,缺乏协调和沟通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不流畅,甚至不会写简历,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他们也不会包装自己,有些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屡遭失败,有的学生甚至到5、6个公司去面试都没有被录用,这部分毕业生就业的战线拉的过长、过缓,签约率一直处在低谷。
第五,考取研究生比例太低。IT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不愿意报考研究生。以某大学计算机专业01级为例,在校生共有265名,只有32名报名参加考研的,只占毕业生总数的12%,考取率仅占毕业生总数的4%,特别是05年没有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又延续到06年报考,这部分毕业生在一年的时间里即不就业,又不能保证考取研究生,给就业带来无形的压力。
第六,毕业生在校求学期间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很多老师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就是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学生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足的环境里,安逸的校园生活导致他们缺乏竞争意识,不能够居安思危,在学习上的时间花得太少,导致毕业后专业知识的缺乏。
二、IT类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结合我校(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解决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创新学生工作,应对就业挑战。针对信息类专业的特点,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和往届毕业生建立就业网络来沟通就业信息。同时,建立按专业划分的就业宣传网站,通过网站来推荐优秀毕业生,发布就业信息。组织举办模拟招聘会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务实态度。针对信息类专业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沉溺于计算机游戏等不良行为,可以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专项治理,建设优良学风。针对毕业生中存在的就业违约现象,学生工作加强诚信和法律教育,严格就业协议管理。
2.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学生就业指导要由“一次性指导”转向大学期间“全程指导”,由“全员指导”转向“专业设计”,逐步实现长期化、系列化、专业化。针对信息类毕业生的整体情况,制定针对该类毕业生就业的专业方案。针对IT类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着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待心理、消极就业等现象,辅导员老师要加强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择业,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各种就业安排。此外,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强化学生的危机和忧患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鼓励和提倡学生自主刨业。把就业教育贯穿大学四年的始终,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设置与就业有关的选修课,开设各种各样的就业知识讲座,特别是信息专业学科介绍、市场需求指南和几年以后的就业趋向,不断调试学生适应市场的程度。
3.学校应及时更改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发展需要。由于IT产业的技术更新呈加速度发展趋势,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该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以适应IT产业的技术更新对毕业生的技术要求。
4.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对信息类专业来说,要加强数学、英语教学,强化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鼓励学生选修管理、财经等专业的课程。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学生工作经费中可以考虑拿出一部分设立专项经费,每学期都开展专业技能、设计创作等学科竞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要格外重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例如,我校软件工程装业实行的导师制,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每个导师都要承包学生的学业、就业等系统工程,从大学一年级即开始就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成才计划为就业做好准备,保障学生能够正常和顺利的完成学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IT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在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是否适应快速发展的IT产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社会需求。从这个角度看,高校作为教育机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加强和改善毕业生就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学生为本,关键是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责任落实,要特别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好的学生,更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关于“计算机教育”的情况与几点认识[J].计算机教育论坛,2006(1):23-24.
[2]马润成.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供需现状、就业形势和工作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5(10):42-45.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