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信息素养的有机渗透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贯彻培养信息素养的教学原则;加大整合力度,探寻信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积极评价,促进信息素养提高。
关键词: 小语教学 信息素养 有机渗透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含义:所有经过训练、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知道运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信息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探究,把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学会搜集、分析、整合各类信息资料。那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信息素养,培养学习能力呢?
1.贯彻培养信息素养的教学原则
(1)文本结合原则:通过形象生动的事实材料,使学生用较简捷的方法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是运用信息材料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选择信息时应优先紧扣教材。
(2)问题探索原则:围绕课文内容,教师课前提出课文的主要关键点,指导学生围绕关键点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
(3)角色转换原则: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完成由信息的传播者到信息的指导者的角色转换,同时,更多地指导学生由信息的接受者到信息的发现者角色的转换,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笔来获取和传播信息,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整合创新原则:即在教与学层面上将创新精神贯彻始终,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整合所收集的信息,能够对信息内容进行创造性表达或使用。
(5)信息应用原则: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会应用,深入了解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和作文水平,并提高综合素质。在信息应用或传播指导中,要启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价值,注意目标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2.加大整合力度,探寻信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整合,就是以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
2.1建设“资源库房”。
学生的阅读量的多寡,往往决定了学生信息素养中文化素养的高低。而加大阅读量,并不等于让学生任意地去读书,读任意的书。特别是相对小学生来讲,如果仅让他们自由地去选择并获取信息,他们对优与劣、是与非的判断是非常难的。因此,我们应尝试进行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资源库”建设。例:教学《长征》一课,就可以将与长征有关的人物故事设置为一个小的“资源库”。在这里,学生可以依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借助网上提供的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可在激昂的乐曲声中诵读《长征》,可以通过视频观看有关长征的革命影片片段。各种的信息在资源网站的精心组织下,分门别类地有系统有步骤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领着学生去获取,去辨析,去筛选,去组织。而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时,这些信息又将由学生自主地整理、组织、转化成为有序的信息,在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广泛地交流、研讨。表达、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示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2积累表象,培养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随着表象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没有展开合理的想象,不利于词句的理解和培养。借助信息技术画面,可形象、生动、逼真、直观地再现语言文字表现的内容,刺激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并产生丰富的联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例:教学古诗《暮江吟》一课,“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学生很难理解。残阳是怎么“铺”的呢?通过演示课件,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夕阳徐徐落至山下的全过程。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学生思路大开,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夕阳缓缓落下,它的光很温柔,斜照在江面上,像铺了一层红毯子。”……此举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准确地理解了“铺”的含义,展示了儿童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充满了童真、童趣。信息技术激活了学生的情趣,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为学生打开了探索的空间,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学生生成的想象越多,产生的联想越多,意义建构的效果就越好。
2.3意义建构,扩展思维能力。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意义建构全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动态的特点和演示效果,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看伊拉克战争录像,激发学生情感,然后由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运用网络自主学文及了解相关信息。教师借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情感得以深化。此时教师出示课件,播放“国际人物维和”录像,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开启了心智,随即抛置疑问:“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学生众说纷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进行媒体创作,如设计幻灯片、画图等。几分钟后,学生思维跃于电脑屏幕上,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创意。这都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生命活力,运用这样的技术,不仅充分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内涵,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积极评价,促进信息素养提高
积极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说说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带领学生不断重新回顾信息运用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分析查找,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很快。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信息素养,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信息理论,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注意信息渗透的导向作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小语教学 信息素养 有机渗透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含义:所有经过训练、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知道运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信息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探究,把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学会搜集、分析、整合各类信息资料。那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信息素养,培养学习能力呢?
1.贯彻培养信息素养的教学原则
(1)文本结合原则:通过形象生动的事实材料,使学生用较简捷的方法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是运用信息材料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选择信息时应优先紧扣教材。
(2)问题探索原则:围绕课文内容,教师课前提出课文的主要关键点,指导学生围绕关键点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
(3)角色转换原则: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完成由信息的传播者到信息的指导者的角色转换,同时,更多地指导学生由信息的接受者到信息的发现者角色的转换,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笔来获取和传播信息,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整合创新原则:即在教与学层面上将创新精神贯彻始终,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整合所收集的信息,能够对信息内容进行创造性表达或使用。
(5)信息应用原则: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会应用,深入了解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和作文水平,并提高综合素质。在信息应用或传播指导中,要启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价值,注意目标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2.加大整合力度,探寻信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整合,就是以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
2.1建设“资源库房”。
学生的阅读量的多寡,往往决定了学生信息素养中文化素养的高低。而加大阅读量,并不等于让学生任意地去读书,读任意的书。特别是相对小学生来讲,如果仅让他们自由地去选择并获取信息,他们对优与劣、是与非的判断是非常难的。因此,我们应尝试进行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资源库”建设。例:教学《长征》一课,就可以将与长征有关的人物故事设置为一个小的“资源库”。在这里,学生可以依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借助网上提供的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可在激昂的乐曲声中诵读《长征》,可以通过视频观看有关长征的革命影片片段。各种的信息在资源网站的精心组织下,分门别类地有系统有步骤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领着学生去获取,去辨析,去筛选,去组织。而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时,这些信息又将由学生自主地整理、组织、转化成为有序的信息,在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广泛地交流、研讨。表达、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示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2积累表象,培养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随着表象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没有展开合理的想象,不利于词句的理解和培养。借助信息技术画面,可形象、生动、逼真、直观地再现语言文字表现的内容,刺激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并产生丰富的联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例:教学古诗《暮江吟》一课,“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学生很难理解。残阳是怎么“铺”的呢?通过演示课件,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夕阳徐徐落至山下的全过程。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学生思路大开,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夕阳缓缓落下,它的光很温柔,斜照在江面上,像铺了一层红毯子。”……此举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准确地理解了“铺”的含义,展示了儿童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充满了童真、童趣。信息技术激活了学生的情趣,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为学生打开了探索的空间,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学生生成的想象越多,产生的联想越多,意义建构的效果就越好。
2.3意义建构,扩展思维能力。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意义建构全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动态的特点和演示效果,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看伊拉克战争录像,激发学生情感,然后由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运用网络自主学文及了解相关信息。教师借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情感得以深化。此时教师出示课件,播放“国际人物维和”录像,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开启了心智,随即抛置疑问:“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学生众说纷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进行媒体创作,如设计幻灯片、画图等。几分钟后,学生思维跃于电脑屏幕上,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创意。这都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生命活力,运用这样的技术,不仅充分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内涵,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积极评价,促进信息素养提高
积极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说说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带领学生不断重新回顾信息运用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分析查找,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很快。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信息素养,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信息理论,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注意信息渗透的导向作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