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专业是技工院校最常开设的一个专业,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里,大到航空航天,小到一个螺丝钉,都与机械知识密切相关,通常机械专业又有几个下属专业,如车、钳、焊、数控等,但在理论课教学方面,基础课程是基本相同的。机械专业的学习是将理论和实际操作穿插进行的,理论课通常要安排在实习课之前,但是对于一个刚刚从初中或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课专业术语多,理论深奥难懂,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学生理论课学习的主动性,也给实习带来难度。笔者以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教学为例,浅谈几种能提高学生在专业基础课方面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举例子,吸引学生注意力
举例教学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金属材料时,笔者先举身边的例子如黄金饰品是金子做的,教室的门是钢铁做的,然后让学生举出所知的金属制品的例子,如电线是铜或铝芯的,做饭用的锅铲是钢做的等,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出生产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以及金属的性能,如导电、导热、光泽,强度等等。再比如学习弹簧钢时,让学生举出所知的应用例子,起缓冲作用的车辆上的板簧,自行车坐下面的弹簧,起驱动作用的发条等,跟学生一起总结弹簧钢要具备的性能特点:强度、弹性、韧性等。
举例教学,办法虽简单,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观察生活,收集素材,以便在教学中使用
二、讲故事,挖掘学习兴趣点
在教学中,笔者曾给学生讲述春秋末年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炼丹(金)术等等。特别是干将、莫邪做成的铸造精湛、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之剑在1965年刚出土的时候,仍然寒光闪烁、锋利无比,20余层纸一划而破,表面文饰清晰、精美,尾部有11个同心圆刻纹,其间隔仅有0.2mm,做工极为精细,被称为“天下第一剑”,这柄剑带给我们一系列的谜,如不锈、高硬度、超长的尺寸、表面的精美文饰如何加工等,至今仍有一些不能解释清楚。
另外,讲到淬火冷却介质时,给学生讲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人綦母怀文的故事,他是灌钢法的实践者,同时对我国的淬火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北史》记载:“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五牲之脂是动物油,淬火应力小、变形开裂倾向小;五牲之溺则含盐水,冷却能力强、淬硬层深。可见,在南北朝时,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发现了油、水、盐水这些淬冷剂对淬火后性能的影响。讲完故事后,笔者对淬火这道热处理工艺的特点及淬火冷却介质进行了补充和总结。这样的讲解无疑比枯燥的照本宣科有趣得多。
三、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力学性能这节课上,开始新课之前笔者举了一个学生熟知的例子,泰坦尼克号被称为“永不沉没”的海上都城,在与冰山的一次冲撞后,出现了90多米长的大裂纹,在短短3个小时后就沉没了。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个悲剧,它的沉没也是近一百年来的未解之谜。后来科学家对沉船的残骸进行了分析,认为事故的发生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密切的关系。那到底是什么性能呢?笔者在课堂的最后解开谜团:原来泰坦尼克号的钢板在极低的温度下变脆,韧性太差,经不起冲击和震动,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之所以韧性差,是因为钢材含磷量太高,造成了“冷脆”现象,此处再设一个伏笔,在讲述钢中常存元素的影响时细讲。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猜想这一“催化剂”,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演示,调动学习主动性
学习力学性能这节课时,笔者拿一支粉笔,还有一根同样粗细的面条,先用手拉(静载荷),然后用手指弹(冲击载荷),让同学们比较两种结果的不同之处。然后总结说明在不同性质载荷作用下,材料反应出不同的性能,从而引出强度和韧性的概念。学习疲劳强度这个概念时,笔者拿一根铁丝,用力拉,很难拉断,这时候让学生想办法不借助任何工具折断铁丝,很多学生都想到了反复弯折的方法,从而引出交变应力,疲劳破坏的理论。再比如学习热处理这节课里,用一根钢丝截成两段,在酒精灯上烧红,然后一根空冷(正火),一根水冷(淬火),比较结果的不同,从而给出热处理的定义,并说明有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可获得不同的性能。
恰当的课堂演示,可把一些深奥难懂的问题直观地反映出来,使学生通过获得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收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五、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授“金属材料的性能”后,可提问:“自行车的中轴和链盒所用的材料,哪种需要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哪种需要较好的塑性和韧性?为什么?”在介绍“碳素钢”时,可提问:“家用电器上用于连接的螺钉、螺母和汽车轮子上用的螺钉、螺母可以选用相同的材料吗?为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六、运用多媒体,强化学生记忆
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可视性强的特点,把静止的教学画面动态地、连续地贯穿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轻松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例如在讲授“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与性能”时,可展示铁素体、奥氏体的晶胞示意图,让学生体会两者晶格间隙的大小,可能溶碳的能力;展示铁素体、珠光体、莱氏体的显微组织,让教室的空间得到广阔的延伸,使学生不出教室便可置身于实验室之中。在讲授“钢的热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时,把“退火”与“淬火”操作过程录像片段插入课件,使学生不出教室便可置身于工厂的车间之中,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贴近生产实践。通过这种手段,一方面使教学过程更紧凑,另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求知欲及学习动力。对于十几岁的技校学生而言,理性认识固然重要,但感性的直觉知识更重要,仅仅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自身也有能力、有条件学习好,但兴趣索然,仍然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兴奋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例、演示、讲故事、提问、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最终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生产实际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果.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
[2] 唐电,邱玉朗.中国古代金属热处理——试论退火、淬火、正火与回火[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1(2).
[3] 刘振武,姜建华,徐观明.情趣教学法实验研究(二)——对中职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作者单位:漯河高级技工学校)
一、举例子,吸引学生注意力
举例教学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金属材料时,笔者先举身边的例子如黄金饰品是金子做的,教室的门是钢铁做的,然后让学生举出所知的金属制品的例子,如电线是铜或铝芯的,做饭用的锅铲是钢做的等,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出生产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以及金属的性能,如导电、导热、光泽,强度等等。再比如学习弹簧钢时,让学生举出所知的应用例子,起缓冲作用的车辆上的板簧,自行车坐下面的弹簧,起驱动作用的发条等,跟学生一起总结弹簧钢要具备的性能特点:强度、弹性、韧性等。
举例教学,办法虽简单,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观察生活,收集素材,以便在教学中使用
二、讲故事,挖掘学习兴趣点
在教学中,笔者曾给学生讲述春秋末年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炼丹(金)术等等。特别是干将、莫邪做成的铸造精湛、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之剑在1965年刚出土的时候,仍然寒光闪烁、锋利无比,20余层纸一划而破,表面文饰清晰、精美,尾部有11个同心圆刻纹,其间隔仅有0.2mm,做工极为精细,被称为“天下第一剑”,这柄剑带给我们一系列的谜,如不锈、高硬度、超长的尺寸、表面的精美文饰如何加工等,至今仍有一些不能解释清楚。
另外,讲到淬火冷却介质时,给学生讲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人綦母怀文的故事,他是灌钢法的实践者,同时对我国的淬火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北史》记载:“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五牲之脂是动物油,淬火应力小、变形开裂倾向小;五牲之溺则含盐水,冷却能力强、淬硬层深。可见,在南北朝时,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发现了油、水、盐水这些淬冷剂对淬火后性能的影响。讲完故事后,笔者对淬火这道热处理工艺的特点及淬火冷却介质进行了补充和总结。这样的讲解无疑比枯燥的照本宣科有趣得多。
三、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力学性能这节课上,开始新课之前笔者举了一个学生熟知的例子,泰坦尼克号被称为“永不沉没”的海上都城,在与冰山的一次冲撞后,出现了90多米长的大裂纹,在短短3个小时后就沉没了。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个悲剧,它的沉没也是近一百年来的未解之谜。后来科学家对沉船的残骸进行了分析,认为事故的发生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密切的关系。那到底是什么性能呢?笔者在课堂的最后解开谜团:原来泰坦尼克号的钢板在极低的温度下变脆,韧性太差,经不起冲击和震动,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之所以韧性差,是因为钢材含磷量太高,造成了“冷脆”现象,此处再设一个伏笔,在讲述钢中常存元素的影响时细讲。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猜想这一“催化剂”,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演示,调动学习主动性
学习力学性能这节课时,笔者拿一支粉笔,还有一根同样粗细的面条,先用手拉(静载荷),然后用手指弹(冲击载荷),让同学们比较两种结果的不同之处。然后总结说明在不同性质载荷作用下,材料反应出不同的性能,从而引出强度和韧性的概念。学习疲劳强度这个概念时,笔者拿一根铁丝,用力拉,很难拉断,这时候让学生想办法不借助任何工具折断铁丝,很多学生都想到了反复弯折的方法,从而引出交变应力,疲劳破坏的理论。再比如学习热处理这节课里,用一根钢丝截成两段,在酒精灯上烧红,然后一根空冷(正火),一根水冷(淬火),比较结果的不同,从而给出热处理的定义,并说明有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可获得不同的性能。
恰当的课堂演示,可把一些深奥难懂的问题直观地反映出来,使学生通过获得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收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五、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授“金属材料的性能”后,可提问:“自行车的中轴和链盒所用的材料,哪种需要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哪种需要较好的塑性和韧性?为什么?”在介绍“碳素钢”时,可提问:“家用电器上用于连接的螺钉、螺母和汽车轮子上用的螺钉、螺母可以选用相同的材料吗?为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六、运用多媒体,强化学生记忆
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可视性强的特点,把静止的教学画面动态地、连续地贯穿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轻松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例如在讲授“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与性能”时,可展示铁素体、奥氏体的晶胞示意图,让学生体会两者晶格间隙的大小,可能溶碳的能力;展示铁素体、珠光体、莱氏体的显微组织,让教室的空间得到广阔的延伸,使学生不出教室便可置身于实验室之中。在讲授“钢的热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时,把“退火”与“淬火”操作过程录像片段插入课件,使学生不出教室便可置身于工厂的车间之中,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贴近生产实践。通过这种手段,一方面使教学过程更紧凑,另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求知欲及学习动力。对于十几岁的技校学生而言,理性认识固然重要,但感性的直觉知识更重要,仅仅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自身也有能力、有条件学习好,但兴趣索然,仍然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兴奋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例、演示、讲故事、提问、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最终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生产实际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果.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
[2] 唐电,邱玉朗.中国古代金属热处理——试论退火、淬火、正火与回火[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1(2).
[3] 刘振武,姜建华,徐观明.情趣教学法实验研究(二)——对中职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作者单位:漯河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