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建设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将更加彰显一个学校的深层次内涵,更加凸显一所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与行为规范,它以特定的形态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为此,我校坚持践行人本管理。突出关爱教师、关心学生和关注发展,努力积淀先进的校园文化。
一、关爱教师——积淀服务成长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渗透于学校各种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建设服务成长的制度文化,关键是要使学校由“藩篱”变成“家园”,在制度建设中重塑人的尊严与生命的可贵,以生命的观点重建学校的制度文化。具体而言,重建制度文化应凸显重在激励、贵在和谐的价值取向。
第一,重在激励。学校管理应该确立以尊重、成全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使师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使学校成为师生留恋的地方。此外,学校管理应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试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与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另外,还要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不断发展自己。
第二,贵在和谐。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关爱教师就要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我们以创建文明学校活动为载体,加强师德校风建设,提升师生的文明素质,在学校形成团结互助、谅解宽容、和睦尊重的良好风尚,以及健康向上、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关键在于校长。校长应时时处处以教育事业为重,以学校大局为重;要有宽广胸怀,有护人之心、容人之量;善于把事业、原则和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事业为基础、原则为准绳、感情为纽带,团结全校师生;善于开展积极的思想交流,统一思想,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增强相互间的了解信任;牢固树立服务的意识,着力解决师生的热点问题,关心困难教职工、学生的工作与生活,形成相互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关心学生——积淀多元发展的课程文化
新的学校课程文化要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与个性的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和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彰显学校课程文化的多元价值。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的概念发展变化很大,不仅指教科书,还指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学校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第一,要重建课程观念。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促进教师发展,既是对教师生命的关注和尊重,也是为了学生最终的发展。1.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师要认真学习并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和具体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真正把培养完整的人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作为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过程,是认知、交往与审美交互作用和相互生成的过程。只有将教学过程统一于认知、交往、审美,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完美的境界。3.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是教育的内在要素。因此,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尊严与存在的价值。
第二,要优化学校环境。优良的校园环境能熏陶人,它在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心理氛围、思维方式等方面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应努力做到,知识与兴趣的和谐统一,工作和休息相得益彰,学习与欣赏各取所长。学校环境的课程文化必须赋予学校环境生命性,使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生命意识的提升。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建设舒适、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植树、栽花、种草,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要进一步规范校园语言文字,努力建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享受的同时.进而在多方面获得成长。
三、关注发展——积淀不同的学习文化
学校是学习的校园,学习文化是一种学习型的校园文化,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建设不同的学习文化,要求学校组织中的成员整体和谐,个体充满活力,通过学习追求成功,享受愉悦。
第一,要创设安全自由的学术氛围。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要鼓励不同的课例出现和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使教学研究成为一种坦诚无私的对话交流。评价时,允许教师有不成功的课例出现,容忍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同时,要以更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在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中自主建构。
第二,鼓励师生追求个体,充分学习和体验生命的快乐。学校应创设科学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教师搭建发展自我与表达自我的平台。建设“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师学习文化,围绕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目标,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努力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相互尊重、乐于争鸣的文明氛围。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成长、发展过程中主动参与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和反省;交往中自强,主动合作与交流。在发扬人的创新潜能和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中,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高尚人格的发展。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教育中,让他们享受学习、享受成功。
第三,应重视“文化场”的建设。学校文化场是由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校园文化与环境、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舆论氛围等形成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校园心理现象,是一种学校的精神文化现象。所以,我校十分重视“文化场”的建设,鼓励教师与书本为友,创造机会和大师对话,引导教师向同行学习,并与写作结缘,将校本教研引向深入。1.与书本为友。针对教师的阅读现状,精心选择并向教师推荐现当代教育名著,及时更新教育图书,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同时,通过举办读书征文活动,引导教师阅读,内化吸收,为教师的生命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2.与写作结缘。我们号召全体教师努力做实践的思考者、理论的总结者,引导教师不仅要多读、多思、多实践,还要多总结、多练笔,主要方式有心灵感悟、案例赏析、教育随笔等。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网络互动,发表见解,提升自我,驰骋在网络这一广阔的教研舞台上,不断绽放光彩。
一、关爱教师——积淀服务成长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渗透于学校各种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建设服务成长的制度文化,关键是要使学校由“藩篱”变成“家园”,在制度建设中重塑人的尊严与生命的可贵,以生命的观点重建学校的制度文化。具体而言,重建制度文化应凸显重在激励、贵在和谐的价值取向。
第一,重在激励。学校管理应该确立以尊重、成全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使师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使学校成为师生留恋的地方。此外,学校管理应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试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与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另外,还要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不断发展自己。
第二,贵在和谐。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关爱教师就要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我们以创建文明学校活动为载体,加强师德校风建设,提升师生的文明素质,在学校形成团结互助、谅解宽容、和睦尊重的良好风尚,以及健康向上、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关键在于校长。校长应时时处处以教育事业为重,以学校大局为重;要有宽广胸怀,有护人之心、容人之量;善于把事业、原则和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事业为基础、原则为准绳、感情为纽带,团结全校师生;善于开展积极的思想交流,统一思想,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增强相互间的了解信任;牢固树立服务的意识,着力解决师生的热点问题,关心困难教职工、学生的工作与生活,形成相互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关心学生——积淀多元发展的课程文化
新的学校课程文化要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与个性的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和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彰显学校课程文化的多元价值。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的概念发展变化很大,不仅指教科书,还指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学校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第一,要重建课程观念。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促进教师发展,既是对教师生命的关注和尊重,也是为了学生最终的发展。1.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师要认真学习并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和具体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真正把培养完整的人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作为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过程,是认知、交往与审美交互作用和相互生成的过程。只有将教学过程统一于认知、交往、审美,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完美的境界。3.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是教育的内在要素。因此,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尊严与存在的价值。
第二,要优化学校环境。优良的校园环境能熏陶人,它在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心理氛围、思维方式等方面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应努力做到,知识与兴趣的和谐统一,工作和休息相得益彰,学习与欣赏各取所长。学校环境的课程文化必须赋予学校环境生命性,使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生命意识的提升。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建设舒适、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植树、栽花、种草,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要进一步规范校园语言文字,努力建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享受的同时.进而在多方面获得成长。
三、关注发展——积淀不同的学习文化
学校是学习的校园,学习文化是一种学习型的校园文化,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建设不同的学习文化,要求学校组织中的成员整体和谐,个体充满活力,通过学习追求成功,享受愉悦。
第一,要创设安全自由的学术氛围。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要鼓励不同的课例出现和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使教学研究成为一种坦诚无私的对话交流。评价时,允许教师有不成功的课例出现,容忍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同时,要以更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在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中自主建构。
第二,鼓励师生追求个体,充分学习和体验生命的快乐。学校应创设科学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教师搭建发展自我与表达自我的平台。建设“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师学习文化,围绕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目标,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努力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相互尊重、乐于争鸣的文明氛围。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成长、发展过程中主动参与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和反省;交往中自强,主动合作与交流。在发扬人的创新潜能和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中,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高尚人格的发展。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教育中,让他们享受学习、享受成功。
第三,应重视“文化场”的建设。学校文化场是由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校园文化与环境、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舆论氛围等形成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校园心理现象,是一种学校的精神文化现象。所以,我校十分重视“文化场”的建设,鼓励教师与书本为友,创造机会和大师对话,引导教师向同行学习,并与写作结缘,将校本教研引向深入。1.与书本为友。针对教师的阅读现状,精心选择并向教师推荐现当代教育名著,及时更新教育图书,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同时,通过举办读书征文活动,引导教师阅读,内化吸收,为教师的生命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2.与写作结缘。我们号召全体教师努力做实践的思考者、理论的总结者,引导教师不仅要多读、多思、多实践,还要多总结、多练笔,主要方式有心灵感悟、案例赏析、教育随笔等。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网络互动,发表见解,提升自我,驰骋在网络这一广阔的教研舞台上,不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