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那史”探究

来源 :贵州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FIND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那史”是彝族传统文化中原始的有代表性的绘画艺术遗产.彝人在请布摩(祭司)择定吉日为死者超度亡灵时,要请画工画神案(也称翁帐),这种神案彝语称之为“那史”,语义为盖住眼睛,有些地方称为“吐曲”,语义为遮住面容.画好之后请妇女织十余丈麻布做成布壳,粘贴画像,富裕之家多直接画在锦缎或白布上.其内容有日月星辰,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龙蛇鱼虫、神灵人物等.其名如《母猪拖耙子》、《白龙长鸟头》、《蚯蚓爬大象》、《老鼠舔犁头》、《实子骑雄鹤》、《撮泰扛耙子》、《青蛇长人脸》、《黑人长猪毛》、《蝴蝶拖金索》、《细蛇攀花》等奇形怪象.绘画工具一般为毛笔或竹笔,风格古朴、苍劲,具有透人心脾的艺术魁力;“那史”形采用平面造形,既没有前后层次的空间关系,也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整个画面由许多彼此独立的图形构成,一般多为描摹基本形象的简笔画.《大定县志》卷13引《黔南职方纪略》记彝族葬俗
其他文献
结合单相介质动力格林函数和流体域格林函数,将间接边界元方法拓展到含流体层河谷对地震波散射的求解,并结合具体算例进行大量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含流体层河谷地形对平面P波、SV波入射时的地震响应受控于入射波频率、入射波角度及流体深度等多种因素。总体来看:(1)在低频域内,含流体河谷底部及附近地表的频谱特性与不含流体的河谷反应基本一致;(2) P波入射时在水层体系共振频率处,河谷底部位移缩小效应显著,
气温的升降会造成介质的热胀冷缩,含水量的补充蒸发会导致介质的膨胀收缩,在将这两种因素同时考虑的情况下,提出了基于跨断层短基线测量的形变异常诊断方法,并将其实践于唐山地震台4个测段的短基线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短基线观测的形变响应比序列在保持总体趋势稳定变化的同时,在不同的时间出现了显著的幅度变化。经过进一步分析,观察到:(1)对于同一测段,形变响应比变化与温度-降雨的变换系数γ有关,当γ过小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