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感知美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zhen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末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认为美育是人“从感学的被动状态到达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桥梁”,而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席勒的贡献在于他看到了美育在恢复人性的完美方面起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那么,究竟该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知美
   1、巧妙设置悬念
   小学生好奇心强,一个悬念都能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每一处的开头巧设悬念,诱发他们的审美注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心态,急切地希望了解课文内容。
   2、注意情感的铺垫和渲染
   教师可在讲课时,注意渲染一种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以感情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当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缝”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为引发学生的朗读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良好空间。
   3、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着诸多美的因素,优美生动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丰富感人的艺术形象给小朋友一次次心灵的撞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加以渲染、加工、提炼,来使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二、在吟诵中感知美
   吟诵,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范读。好的范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人课文的情境,感受到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美
其他文献
当我们回到1930年代现代诗萌动的历史现场,可以发现新诗无意地记录着社会景观的转型,却有意印刻下诗人复杂的心理结构。交通工具在现代都市转型中承担着首当其冲的角色,从人力车、畜力车到机动车的更替显而易见地呈现在现代派诗人的书写中。日常的现代交通构成了理解现代派诗歌的重要符码,这些符码的背后是以西方现代文明为模板构筑起的文化心理。现代派诗人如何借助符码处理本土化的现代经验,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在文本层面对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六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汉军兵围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虞姬是个有柔情又
范小青是个很有才气的小说家,我虽然少读她的作品,但印象很深。几年前读过她的一个短篇《失踪》,写两个女人到郊区小镇购物,没有赶上回城的汽车,在小镇住了一晚上。两个丈夫不知她们的去向,报了警。警察问丈夫,你老婆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两个丈夫都回答不出。想当然地描述了一通,等老婆回家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小说表面上写两个女人的“失踪”,实际是写女人在男人心目中的迷失。一件日常小事,却能透视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来了。春节的脚步一旦近了,各种段子与套路便欣欣然地肆意横飞起来,系统自动提示前方七大姑八大姨已组队上线。正如《春节自救指南》唱的那样,不知又有多少适婚单身小青年得笑中带泪地面对亲戚围堵、父母逼婚和别人家的孩子这三座大山,无处寻找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灵魂的避難所。喂!你们别忘了,单身狗也有自己的内心诉求呀!捂脸哭泣。  破解亲戚们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总是难以避免的功课,套路常见于,“你
孔雀  即便回到山下,森林依旧落不下来  黑漆漆的树是那黑暗的骨头  来自夜里的孔雀的叫声  让一些人睡去,也让一些人醒着  水松,阴香,石栗,人面子  这些都忽略不计,也无可救药  哪怕银桦支撑着虚假的梦境  而玉堂春藏于深处  这使血肉变得可以发光的物种  它是孔雀瞳孔里仅有的  知己。那曾经前来围观的人  要蓝冠,要腹羽,甚至索求  第一百零一次开屏  可是,惊艳之物总有飞翔的心脏  从山下
一篇好作文的语言,或委婉含蓄,或幽默风趣,或清新自然,或朴实无华,或华美绚丽等。语言的新颖独特,使作文有了成功的可能。  平时写作文,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写到一个动词“说”。如果单一地写成“他说”“你说”“我说”,语言就会显得干瘪、平淡,让读者看作文味同嚼蜡,难以激起读者心中的涟漪。读这样平淡无奇的语言甚至会产生一种厌恶之感。今天我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发现文章里面的“说”是千姿百态,由
摘 要:杨宾《柳边纪略》对“档案”一词的解释,在档案学界流传甚广。本文以清代笔记为载体,以纵线时间轴为线索,梳理对“档子”“档案”“档册”三词的运用与解读。并对《柳边纪略》中对“档案”一词的错误解读进行分析与匡正。  关键词:清代笔记;档案;档子;档册;词义  Abstract: In records and files, the scholars’ notes of Qing Dynasty a
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佳作。有个性才有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言别人之未言,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感别人之未感,写别人之未写,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有创新才有“多元”。有“多元”,作文的生命之源才不会干涸、枯竭。因此,无论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应努力创新,追求个性。具体来说,个性主要是指选材,立意,构思,语言四大方面。  一.打破选材框子,觅寻选材的个性  选材要创新,一是要认识生活的多元。生活是广
教育无悔,选择教育事业无悔,和年轻的生命在一起,我的心一直会年轻。但教育有悔,毕竟我太年轻,有着年轻人特有的不成熟。在很多学生眼中,我年轻,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完全凭感情,有时甚至口无遮拦,根本没有艺术性。这正是一个年轻的语文老师的弱点。语文,是天上的星辰,非有豪情壮志者不能采摘;是巅峰上的仙草,非坚毅顽强者不能撷取。语文老师,乃性情中人,动情处,手舞足蹈,激情燃烧;生气时,怒
曹大臣是一个有着强烈问题意识的诗人,他善于敏锐地抓住隐藏在墙角和漂浮在空气中转瞬即逝的尘埃。诗歌本身并非要揭示什么,甚至也不是刻意去呈现什么。尽管诗歌的指向性也会带有些许荒谬感,可是诗歌发展却不会把我们带向设定好的那个场景。简而言之,诗歌从细节走向现象,又将现象还原为意念。  回顾曹大臣的诗歌写作之路,可以发现,他曾经历了漫长而又深刻的寻觅和嬗变。他的诗歌写作经历过狂飙突进的1980~19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