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面前的郭成仓大师今年已经78岁高龄了,却依旧那样精神矍铄,谈吐幽默,对一些重要的历史片段和相关数字,他仍然能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从1959年进入人民大会堂司厨,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岗位,直到成为人民大会堂厨师长。50年来,他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组织和主持了包括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内的16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的欢迎宴会,并为几代领导人主厨。在一个初冬的上午,我们有幸采访了郭成仓大师,听这位国宝级的御厨将国宴及幕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从县长的厨师到第一代御厨
郭成仓大师祖籍为河北蔚县。1936年,他出生于厨师世家,受父亲影响,14 岁就开始从厨,并因为技艺精湛,被县长看中,成为“县太爷”家的厨师。那时候,不到20岁的他手下已经管理了十多号人,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中央开始从全国各地招募服务人才。在那个年代,能够进人民大会堂的人,除了技艺精湛,“出身好”也是一条硬指标。年轻的郭成仓两项都非常符合上级的要求,成为第一批入选大会堂厨师的人选,而这样“根红苗正”的人才全国也仅选上了29名。县长虽然很欣赏他的厨艺,也只能服从大局,忍痛割爱,并悄悄嘱咐他:“如果哪天不想干了,还可以回来。”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老人依然记得当时自己那种踌躇满志的激情——北京,人民大会堂!那可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他形容自己好比是“叫花子上戏台——一步登天”了。很快,他就怀着一腔热血离开家乡,到国务院报到了。
可是初来乍到的喜悦不久就被现实击退了。老人回忆说:“因为团队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年龄从20岁出头到快退休的老师傅都有,广东人、四川人、新疆人凑在一块儿,刚开始我们连互相之间说的是什么都听不懂,更别提配合默契了。因为人手少,任务重,大家一工作起来就没有白天黑夜,加上思念家乡和亲人,待遇也不高,不少人就开始打退堂鼓了,有的还装病泡病号。”20出头的郭成仓也开始犹豫,去,还是留?
通过领导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郭成仓认识到了人民大会堂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自己作为年轻厨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坚定了留在这个平台上的信心,并开始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由于技术精湛,工作严谨,他先后被上级认命为团支书、冷菜组长、热菜组长,直到成为厨师长,这一干就是50年,直到70岁才退休。

揭开面纱谈国宴
国宴,对于一般百姓而言,还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郭老说:“其实从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国宴定下‘四菜一汤’的标准,就决定了国宴简练的基调,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奢华复杂。但国宴有它的程式,从菜品到盛器、服务、现场气氛,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之夜,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了新中国第一次盛大的国宴。当晚,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们以及社会各界代表、来宾共600余人出席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国宴。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以后,我国欢迎来访国宾的正式宴会通常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有时也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大会堂建成初期,由于本身人手不足,通常大型国宴前都会临时抽调北京饭店、京西宾馆等各大饭店厨师一起上阵,而大会堂平时的瓦工、电工、木工等穿上服务员制服,马上就客串上了国宴服务员,这也成为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景。直到1966年,人民大会堂才开始独立完成国宴接待,但50桌以上的大型宴会还是要联合北京饭店等单位合作完成。
国宴都吃些什么?郭老介绍说,国宴的四菜一汤(现在改为三菜一汤)是由冷盘、开胃汤、两荤一素的热菜及适量甜点和主食、水果组成。冷盘通常由6种小菜构成,每种几乎一口可以吃完;开胃汤则体现了国宴“中餐西吃“的特点,汤在主菜之前上,品种有乌鱼蛋汤、鱼丸汤、竹荪汤、银耳汤等;荤菜一般是小牛肉或者牛扒,当然牛扒也入乡随俗,不能见血,而是根据中餐的要求烧制得比较软烂。其他的素菜、点心和主食,也都是上及宫廷肴馔谱录,下采民间风味小吃及世界各国风味,品种丰富,中西合璧。咖喱炒饭、中式炒面、核桃酪、冰淇淋、黄油面包等,都是国宴餐桌上颇受欢迎的保留品种。国宴菜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能过分油腻和辛辣,讲究五味调和,淡雅清新。
国宴采用分餐制。大型宴会主桌实行分餐,其他桌则由服务员事先将菜品分割好,再呈送给客人。剩下来的,就搁在桌子的中间,任宾客自取。1987年后,都是由厨师按宴会人数把菜分盘,再端上去。国宴上既摆筷子,也摆刀叉,餐具最早采用的是江西景德镇出品的青花瓷。郭老介绍说,这种国宴瓷器具有“薄、大、平”的特点,20多个盘子摞在一起,不摇不晃,纹丝不动,敲击时声音清脆通透。国宴的菜单是由外交部统筹的,上面加印国徽。
郭老回忆说,刚开始厨师们觉得这“四菜一汤“的标准过于简单,施展不出各自的工夫,于是自作主张地在主菜前面加了“四小炒”,却受到周总理的批评。总理说:“国宴突出的是政治,你们不停上菜,就干扰了国宴本来的庄重感。”从此,四菜一汤的模式固定下来,不过允许在一个盘子中放两样不同的菜品。
随着岁月的流转,国宴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华烟、龙井茶和茅台酒成为国宴的固定“标配”,而近年来随着礼宾改革的深入,烟和烈性酒已经不再出现在国宴上,取而代之的是葡萄酒和啤酒、矿泉水等饮料,鱼翅等传统食材也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退出了国宴菜单。上世纪60年代,我国欢迎来访国宾的宴会通常设宴席50多桌,除邀请来访国宾一行出席外,还邀请外国驻华使节夫妇、外交团占宴席20多桌,加上中方陪客,济济一堂。 后来随着我国的领导人出访增多,国宴标准逐步和国际接轨,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取消了各国使节作陪和回请答谢宴环节,国宴时间也从2、3个小时缩短到1小时15分钟。

国宴背后的故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也是中美两国首脑在长达几十年冷战后的首次会晤,堪称历史性事件。为了接待尼克松一行,郭成仓和他的团队提前两个月就开始研究菜谱,采买食材。那个时代物资的匮乏是现在人难以想象的,为了准备这次国宴,他们不得不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去找原料。
“我还记得那时为了做一道‘竹荪鸽蛋汤’,我们找遍了全北京城,才收购到了1000枚鸽子蛋,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快要孵出鸽子的毛蛋,只有十分之一能用,最后,只好给主桌上了鸽子蛋,而其他桌用了鹌鹑蛋代替。还有,国宴时我们给尼克松上了鱼翅,到答谢宴会时美方提出不要再上鱼翅,我们想来想去,觉得只有银耳才够分量,因为那时候的银耳都是野生的,很珍稀。一斤鱼翅20多元,一斤银耳则要100多元。可是当时到处都找不到银耳,因为好点儿的都出口了,最后总算在同仁堂找到了药用的银耳,虽然有的都成碎末了,也算救了急。”
郭老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法国访问团举行答谢宴会,由随行的两位法国厨师主理,上级派他带领十多位中方厨师协助工作。他们按照准备大型宴会的习惯,早早就到了工作间等候,却临近中午都不见法国厨师的影子,原来这二位跟着代表团去长城旅游了!大家心里都很着急——这个钟点还没开始备料,晚上的宴会能准时开始吗?

下午,两位法国大厨才姗姗来迟。只见他们不慌不忙地搬出几箱罐头,一个个打开,一份罐头加五份水,煮开分装就算一道菜。面条也是罐头装的,香烟则是以支算,按人头分配,一点儿也不浪费。就这样,法国大厨按照他们的方式完成了这次国宴,却也吃得宾主尽欢,其乐融融。而有的发展中国家却不计成本,一味追求好看,连椅套、桌布、蜡烛台都从国内自带,费时费力。
郭老总结说:“通过这些例子,大家感觉到越是发达国家,越会精打细算,而有些国家则为了面子穷大方,造成浪费,这并不可取。所以我们国家也逐步对礼宾工作和国宴进行了改革,使之更加节俭、合理,又不失大国风范。所以,用一句话总结50年来国宴的变迁,就是越来越简练。”
从县长的厨师到第一代御厨
郭成仓大师祖籍为河北蔚县。1936年,他出生于厨师世家,受父亲影响,14 岁就开始从厨,并因为技艺精湛,被县长看中,成为“县太爷”家的厨师。那时候,不到20岁的他手下已经管理了十多号人,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中央开始从全国各地招募服务人才。在那个年代,能够进人民大会堂的人,除了技艺精湛,“出身好”也是一条硬指标。年轻的郭成仓两项都非常符合上级的要求,成为第一批入选大会堂厨师的人选,而这样“根红苗正”的人才全国也仅选上了29名。县长虽然很欣赏他的厨艺,也只能服从大局,忍痛割爱,并悄悄嘱咐他:“如果哪天不想干了,还可以回来。”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老人依然记得当时自己那种踌躇满志的激情——北京,人民大会堂!那可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他形容自己好比是“叫花子上戏台——一步登天”了。很快,他就怀着一腔热血离开家乡,到国务院报到了。
可是初来乍到的喜悦不久就被现实击退了。老人回忆说:“因为团队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年龄从20岁出头到快退休的老师傅都有,广东人、四川人、新疆人凑在一块儿,刚开始我们连互相之间说的是什么都听不懂,更别提配合默契了。因为人手少,任务重,大家一工作起来就没有白天黑夜,加上思念家乡和亲人,待遇也不高,不少人就开始打退堂鼓了,有的还装病泡病号。”20出头的郭成仓也开始犹豫,去,还是留?
通过领导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郭成仓认识到了人民大会堂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自己作为年轻厨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坚定了留在这个平台上的信心,并开始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由于技术精湛,工作严谨,他先后被上级认命为团支书、冷菜组长、热菜组长,直到成为厨师长,这一干就是50年,直到70岁才退休。

揭开面纱谈国宴
国宴,对于一般百姓而言,还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郭老说:“其实从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国宴定下‘四菜一汤’的标准,就决定了国宴简练的基调,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奢华复杂。但国宴有它的程式,从菜品到盛器、服务、现场气氛,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之夜,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了新中国第一次盛大的国宴。当晚,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们以及社会各界代表、来宾共600余人出席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国宴。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以后,我国欢迎来访国宾的正式宴会通常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有时也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大会堂建成初期,由于本身人手不足,通常大型国宴前都会临时抽调北京饭店、京西宾馆等各大饭店厨师一起上阵,而大会堂平时的瓦工、电工、木工等穿上服务员制服,马上就客串上了国宴服务员,这也成为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景。直到1966年,人民大会堂才开始独立完成国宴接待,但50桌以上的大型宴会还是要联合北京饭店等单位合作完成。
国宴都吃些什么?郭老介绍说,国宴的四菜一汤(现在改为三菜一汤)是由冷盘、开胃汤、两荤一素的热菜及适量甜点和主食、水果组成。冷盘通常由6种小菜构成,每种几乎一口可以吃完;开胃汤则体现了国宴“中餐西吃“的特点,汤在主菜之前上,品种有乌鱼蛋汤、鱼丸汤、竹荪汤、银耳汤等;荤菜一般是小牛肉或者牛扒,当然牛扒也入乡随俗,不能见血,而是根据中餐的要求烧制得比较软烂。其他的素菜、点心和主食,也都是上及宫廷肴馔谱录,下采民间风味小吃及世界各国风味,品种丰富,中西合璧。咖喱炒饭、中式炒面、核桃酪、冰淇淋、黄油面包等,都是国宴餐桌上颇受欢迎的保留品种。国宴菜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能过分油腻和辛辣,讲究五味调和,淡雅清新。
国宴采用分餐制。大型宴会主桌实行分餐,其他桌则由服务员事先将菜品分割好,再呈送给客人。剩下来的,就搁在桌子的中间,任宾客自取。1987年后,都是由厨师按宴会人数把菜分盘,再端上去。国宴上既摆筷子,也摆刀叉,餐具最早采用的是江西景德镇出品的青花瓷。郭老介绍说,这种国宴瓷器具有“薄、大、平”的特点,20多个盘子摞在一起,不摇不晃,纹丝不动,敲击时声音清脆通透。国宴的菜单是由外交部统筹的,上面加印国徽。
郭老回忆说,刚开始厨师们觉得这“四菜一汤“的标准过于简单,施展不出各自的工夫,于是自作主张地在主菜前面加了“四小炒”,却受到周总理的批评。总理说:“国宴突出的是政治,你们不停上菜,就干扰了国宴本来的庄重感。”从此,四菜一汤的模式固定下来,不过允许在一个盘子中放两样不同的菜品。
随着岁月的流转,国宴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华烟、龙井茶和茅台酒成为国宴的固定“标配”,而近年来随着礼宾改革的深入,烟和烈性酒已经不再出现在国宴上,取而代之的是葡萄酒和啤酒、矿泉水等饮料,鱼翅等传统食材也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退出了国宴菜单。上世纪60年代,我国欢迎来访国宾的宴会通常设宴席50多桌,除邀请来访国宾一行出席外,还邀请外国驻华使节夫妇、外交团占宴席20多桌,加上中方陪客,济济一堂。 后来随着我国的领导人出访增多,国宴标准逐步和国际接轨,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取消了各国使节作陪和回请答谢宴环节,国宴时间也从2、3个小时缩短到1小时15分钟。

国宴背后的故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也是中美两国首脑在长达几十年冷战后的首次会晤,堪称历史性事件。为了接待尼克松一行,郭成仓和他的团队提前两个月就开始研究菜谱,采买食材。那个时代物资的匮乏是现在人难以想象的,为了准备这次国宴,他们不得不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去找原料。
“我还记得那时为了做一道‘竹荪鸽蛋汤’,我们找遍了全北京城,才收购到了1000枚鸽子蛋,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快要孵出鸽子的毛蛋,只有十分之一能用,最后,只好给主桌上了鸽子蛋,而其他桌用了鹌鹑蛋代替。还有,国宴时我们给尼克松上了鱼翅,到答谢宴会时美方提出不要再上鱼翅,我们想来想去,觉得只有银耳才够分量,因为那时候的银耳都是野生的,很珍稀。一斤鱼翅20多元,一斤银耳则要100多元。可是当时到处都找不到银耳,因为好点儿的都出口了,最后总算在同仁堂找到了药用的银耳,虽然有的都成碎末了,也算救了急。”
郭老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法国访问团举行答谢宴会,由随行的两位法国厨师主理,上级派他带领十多位中方厨师协助工作。他们按照准备大型宴会的习惯,早早就到了工作间等候,却临近中午都不见法国厨师的影子,原来这二位跟着代表团去长城旅游了!大家心里都很着急——这个钟点还没开始备料,晚上的宴会能准时开始吗?

下午,两位法国大厨才姗姗来迟。只见他们不慌不忙地搬出几箱罐头,一个个打开,一份罐头加五份水,煮开分装就算一道菜。面条也是罐头装的,香烟则是以支算,按人头分配,一点儿也不浪费。就这样,法国大厨按照他们的方式完成了这次国宴,却也吃得宾主尽欢,其乐融融。而有的发展中国家却不计成本,一味追求好看,连椅套、桌布、蜡烛台都从国内自带,费时费力。
郭老总结说:“通过这些例子,大家感觉到越是发达国家,越会精打细算,而有些国家则为了面子穷大方,造成浪费,这并不可取。所以我们国家也逐步对礼宾工作和国宴进行了改革,使之更加节俭、合理,又不失大国风范。所以,用一句话总结50年来国宴的变迁,就是越来越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