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记忆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la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不是沉睡在书本和地壳里的遗迹,历史所繁衍的文化是我们每天温习的课程。一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高材生的独特视角,一定会是你写作时的精彩素材,更是你反思生活的细致入口。
  我幼时体弱多病,印象里总是母亲带着我跑医院,小学前的大部分记忆都被医护白色和消毒水味所占据。看病免不了要做检查,做检查免不了要验血,验血需要刺破手指,通常是中指最倒霉,挨这么一下。然后护士用细玻璃管把血吸上来。那时候的医疗器具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用来刺手指头的不是那种“啪嗒”一下就能穿破皮肤的针,而是用消过毒的木刺,这木刺的一头似乎是被掰断的,护士用最突出的那根尖刺使劲扎一下,便能见至0殷红的血液从指尖缓缓流出,有时口子不够大,还需要用力挤。
  不用说,这种抽血方式是很痛的。母亲知道我很排斥这种检查,每次安慰我说:“没关系,不要怕,感觉就跟蚂蚁咬一口一样的。”母亲为什么爱用“蚂蚁咬一口”来描述这种疼痛,我没有问过,或许和她的童年经历有关吧。我不得而知,但這句话我总记着,之后每次观察蚂蚁的时候都会想起这句话,有时我会刻意把蚂蚁放在指尖,甚至有些期待它咬我一口,看看母亲是否言之不虚,但我始终没有品尝过被蚂蚁咬的滋味,也就无法验证抽血和蚂蚁所产生的奇妙连接。
  抽完血后便是扎针、吊水。奇怪的是,吊瓶的针头扎入血管的触感我全忘却了,母亲总跟我讲,当时去看病吊水,扎针的护士手生,针头一直扎不进血管,在卫生站做药剂师的外婆恼了,把护士骂了一顿,护士小姑娘直接哭了,换了护士长来,才成功扎进血管里。我全不记得这事,也不记得被误扎针的感觉。但在扎针前为了让血管更明显,被胶皮管勒绑和护士拍打手背的痛感,我倒一直记得。或许是因为针头和皮肤的接触只是那么一瞬吧?扎入和拔出,痛觉只在这两个节点,而被勒紧的皮肉会留下几道勒痕,那褶皱上会持续散发着火辣辣的刺激。拍打也是,大人的拍打对孩子来说不论多轻,力度总是嫌重的。点和面的受力区别,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再大一些时,多病这个属性有所好转,但另一个特性又出现了——总会莫名其妙地受伤。或许是因为童年时的我行动笨拙,而且总是出神。时不时的小磕小碰,当下毫无知觉,等到洗澡时才会发现身体又多了许多瘀青或是划痕。其中最疼的莫过于在水泥地上擦伤,膝盖或是手肘、手臂,一大块擦痕,不断往外渗的血黏上地上的灰尘,常常疼得难忍。上药水的时候又会再疼一次,尽管消毒、清理伤口是不可少的步骤,但在年少时的我看来,上药带来的疼痛感不啻二次伤害。
  上述的经历和记忆大多是和肉体相关的,这些疼痛感会随着创口的愈合而逐渐淡忘。但有的疼痛便没那么幸运,能像身体疼痛那样被遗留在记忆的迷宫里。
  法国文学家《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在他小时候,有一次他的母亲临睡前忘了亲吻他,他哀痛欲绝,认为被母亲遗弃,一直耿耿于怀,成年后还时刻提起这件“创伤”。在家庭中习惯了差序格局的中国人,隔代之间总有一种情感的疏离,因此,大家或许会觉得忘了一次亲吻,便觉得被遗弃,这种感受真是不可思议。但这种伤痛也并非高度敏感者所特有的。现在许多人开始挖掘自己童年的经历,找到过往亲人对我们无意或有意的伤害,反思“原生家庭”的影响,探寻自己心里最深层的伤痛。
  但我自己对心里伤痛最深的感受,并非来自家庭。大约小学三年级时吧,一位女生表达了对我的好感,但那时我并不会和异性相处,又怕班上同学说闲话,犹犹豫豫中。若即若离的。可能是这种态度引起了她的恼怒吧。不记得因为一件什么事,我和她起了争执,在操场上,我失手把她推倒了。并没有上去扶,而是在男生们的催促下,坦然而又不安地回到了教室。我没敢看她的表情。只记得她摔倒时“啊”的一声和触地后的声音。这次之后,我和她再没有说过什么话。每次见到她,我心中都会涌起一阵愧疚的疼痛,如同鲁迅在《风筝》里所说的:“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这种疼痛不是一阵刺痛,更像是一种重压,让人喘不过气,心绞着。五年级重新分班,我和她分到了不同的班,直到小学毕业也再没有交集。再没有补过的机会,失去了联系,也没有办法去求得她的宽恕。即便未来偶然有机会相逢,我也担心她或许不记得这件事了,如同年长后的周树人所期待而又失落的“有过这样的事么”,我担心这样的话。
  每次记起这件事,我还是会与跌在地上的那位女生感同身受,仿佛跌在地上的是我,甚至跌得更重、更深。
  越是长大,疼痛的记忆似乎越少了,不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上的。只有亲友患病、离世这样的大事会让人哀恸。如果我们对生活的每一次击打都保持着敏锐的痛觉感受。那么生活可能是难以忍受的吧。而且即便痛,作为一个“成熟”的大人,也不会把疼痛表露得让人一览无遗了。
  心理学和医学的研究者说,疼痛是一种自我警示和保护的机制,用以提醒自己所受到的威胁。有时我也会想,能感受到疼痛的人或许是幸福的,说明还保有最初的本能,没有被日益的麻木磨蚀。
  在这点上,我对那位女生抱持着深深的歉意和深深的感谢,她时刻提醒着我:肉体的疼痛永远比不过心中的疼痛,而最深刻的疼痛永远来自自己。
  这就是我对疼痛的全部理解。
其他文献
二月,檐下滴落几滴水珠,拍打着长满青苔的石板缝,缓缓地……“嗷——嗷——嗷—嗷!”四个大汉抬起粗壮黄竹竿,竿上架着四蹄被绑紧的猪。然后放在了红漆半褪的方桌上。一位老屠户将粗绳上下缠绕捆绑,亮出了闪着银白光泽的厚实屠刀。  我没有继续去看那血腥的场面。避到两百米开外,然而还是听到一阵又一阵疯狂、尖锐、充满绝望的惨叫声。不知怎地,它的痛苦就像是一双手一样紧紧捏着我的心。我也被疼痛包围了,我那时理解了家
期刊
恭喜!在我的黄金时代  我迎头撞上的,是猝不及防的冰川纪  瞧。沉默的山河一如既往  如含饴糖,将万物之命门抵在  牙床和舌尖中间  小隐隐于尘埃,大隐无处隐  我的虎牙在琴键上砸着凌乱的空音  荐诗/纳兰  当我读到“小隐隐于尘埃,大隐无处隐”,我想,所谓隐,也就是给灵魂找到安放之处,灵魂穿一件优雅的“衣裳”,肉身找到合宜的居所,灵魂与肉体共适,人与自然合一;所谓隐,就是人从众人之中的抽身与疏离
期刊
月考成绩出来了。化学68分。这个数字如同一把利剑,狠狠地插进了我的心。可以说考试给我带来的痛是持久而不可名状的,以至于我一连几天都情绪低落。有同学劝我,要及时行乐,趁着刚考完的空闲放松放松,没多久也就忘了。诚然,时间可以冲淡痛苦,但我想说,记住疼痛,方能进步。  疼痛,在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了,无论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小心摔了一跤,体会的是体肤之痛;考试失利,被好友误解,感受的则
期刊
你受过最大的疼痛是什么?是伤及体肤的殷红,是痛彻心扉的背叛,还是不可逆转的偏见?以上皆是外界施予,犹有余地,最直白、最真实的疼痛是孤独。  没有人不是孤独的。即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繁华旖旎的盛景,高昂不菲的饰品,肆意疯狂的派对,处处是热闹,处处是孤独。金钱与灵魂,是他穷尽一生而未解开的难题。即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同行——可悲吗?不!一个人的孤独才能成就自己,才能彰显自己
期刊
开门见山是一种态度,杂志主题在首页的序言即可一览无余。但比主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乃至解构主题。  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只有当这些虱子咬了你一口时,你才会感觉到生活带给你的疼痛。没有人的一生是十分顺遂的。在人生的旅途之中,我们或多或少会遭受疼痛。当然,这里的疼痛指的是心理上的疼痛。有时候,心理上的疼痛远比身体上的疼痛要令人难以忍受得多。身体上的疼痛,或许过了一段
期刊
诗歌不分国界,无论古今,都是灵魂所渴求的节奏。风格多样的中外诗歌与读诗心得贯穿古今,让世界变得诗意盎然,走入诗的领域,爱上诗歌,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  1  一直到最后,我依然爱你,  正如你对我情深;  悠长的往日,你始终如一,  如今更不会变心。  死神把爱情严封密罩,  岁月冻不冷,情敌偷不掉,  谎言也断难否认。  我再育变化、过失或错处。  你岂能知悉?——好叫人凄楚!  生命的良辰你与
期刊
人生如癡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莎士比亚《麦克白》  通常我感到痛苦,思考人生和生活的意义之时,就是我最接近它们的真相之时。  在土耳其的以弗所古城,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尽心挖掘,试图还原古罗马时期的真实场景。虽然已经是破壁残垣,但依稀可以窥见当年的繁华盛景。古罗马的公共厕所、妓院、剧院、会场、图书馆等都被从历史的尘土中挖掘出来,通过重重考究再次获得身份。考古学家通过文
期刊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各种痛苦,或跌倒受伤的皮肉之痛,或不舍分离的心灵之痛。说出疼痛本是动物的本能,能释放压力,宣泄睛绪。可现如今很多人在遭受疼痛之时更多的却是选择了沉默,到底是什么在束缚着我们呢?  深冬的夜异常的冷,毕节街头的垃圾箱里五个仅十岁的男童为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他们并不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但父母皆在外打工,家里又没钱供其上学。垃圾箱所在区域的人们都表示看到这五个孩子在这边流浪十多天
期刊
舞台、银幕、荧屏为什么都是四方形?四方的世界就通过这些媒介融聚在你的眼前。四方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在戏剧和影视的海洋中,我们更深入理解本期主题的意蕴,并以文字之抽象来再现视觉的冲击。  你是好孩子  导演:吴美保  编剧:高田亮/中脇初枝  主演:高良健吾/尾野真千子/池胁千鹤/高桥和也/喜多道枝  上映日期:2015-06-27  片长:120分钟  疼痛总是瞬时的,刺激通过真皮层的神经末梢传导至
期刊
敞开的窗口映出湛蓝的天空,窗口上的几只鸽子从粗嗓眼里发出咕噜咕噜的热烈的叫唤,苍翠的树木散发的清香和洒过水的柏油路所蒸发出来的气味混杂在一起,充满了整个空间。  热尼娅·鲁米扬采娃朝教室里探了探头:  “谢廖扎,打扰你一会儿行吗?”  我走到走廊里。在这不寻常的日子里,热尼娅也显得与往常不太一样了。她的衣着像往常一样有些古J隆:那条去年就显小了的连衣裙,短得遮不住膝盖,外面套着一件瘦小得连胸前都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