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制约因素
森林要獲得可持续经营,其中的制约因素有不少:社会上对森林及生态的认识程度如何,参与的程度又如何?直接会影响到对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我国的原始森林所在的区域,基本上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甚至是“老少边穷”地区,而这些地区又会因为急于摆脱贫困而引起的短视行为、局部行为、盲目生产等,不仅没有能够实现对经济善的改善,而且还导致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而有效的林业投入政策和新的机制;最后一个因素就是人口日益鼓胀所带来的压力。
而主要的内部因素则包括:①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厚实,表现为林道网的密度低。即使是在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东北林区,其林道网的密度也不是很高,也不过才只有2.4米/公顷,远低于国际上标准上现代化林区建设标准4.0米/公顷标准的要求。②经营森林的过程总体上来说比较粗放,技术也相对落后,对林业及森林经营业的教育发展也比较缓慢。作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一环,林地的利用率很低,只有51%;③单位面积的森林蓄积量和生长量也比较低,人工林地力衰退较为严重,且林分的生产力空前低下;④就林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⑤森林区域从业人员的素质急待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整体数量偏少,人才层次与其专业结构并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现状。⑥林业的政策与管理还不很完善,现行的政策法规、管理模式与执法监督的机制尚不完善,特别是森林经营的主体与经营权属还不甚明晰。
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施策略
2.1 区域实施策略 林业生产的地域性是很强的,我国地域比较辽阔,加之自然类型多样,各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条件的差异也比较大,同时森林资源的分布也相当不平衡。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必须分别区域加以实施。结合国家“六大工程”的实施,在分类经营的方针下,我国森林经营方向将主要是:
2.1.1 人工林将成为木材生产的主要来源,天然林将逐步转为公益林或兼用林 南方11省(区)水源用材经济林区,人工林比重很大,集体林占重要位置,经济林丰富。应当逐步过渡为全国最主要的木材基地,即木材生产基地将由东北林区向南方集体林区转移,流域森林转为公益林或兼用林。在西南高山林区和西南高山峡谷原始用材林开发区,林业是地方经济的支柱。该区内成过熟林比重大,近30年内每年可采伐木材1200万m33,但地形复杂、交通落后。因此在保证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可加大开发力度。东北防护用材林区是我国传统的重点国有林区,商品材占全国的50%,应当有步骤地将经营重点从商品林向兼用林过渡。
2.1.2 西北地区的森林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经营得到高度重视,防护林将进一步发展 在“三北”防风固沙复合生态经济林区,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少雨,其经营重点是防护林建设。
2.1.3 非木质林产品将得到重视
2.1.4 平原复合生态经济防护林区 该地区是我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以减少自然灾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平原绿化是林业经营的重点。
2.1.5 海南及南海诸岛热带经济区 其经营重点是热带亚热带森林,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保持功能很重要。
2.1.6 西藏高原无林区 主要是以灌木为主的高寒荒漠化防治。
2.2 参与式森林经营 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公共再生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不是如何获取资源,而是如何使有关各方充分地协商和妥协;决策过程体现协商、妥协和参与的原则。个人/地方、国家和全球利益三者之间经常存在冲突,许多项目的失败往往是因为没有平衡稳妥地协调好有关各方的利益所造成的。应特别注意认可和兼顾社区利益的重要性。
首先,必须区分出各利益集团并明晰其权利和义务。保持地方公众与林业机构的对话,对促进双方利益的相互认同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其次,伙伴关系是参与机制的原则。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妇女和边缘群体(如林区居民、无产者、游牧民等)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第三,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第四,一个方案可能被采纳、修改或变更。当有关各方对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见不一致时,必须有一个“中介”进行调解。
2.3 循序渐进的必要性 针对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所面临的问题,我们看到,一种新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仅靠专业技术人员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增加管理人员和森林所有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原则上说,所推荐的管理模式的效率和效益在没有得到公众认可之前,不能盲目采取实际行动。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意见,只采用那些经过改进的传统管理技术。
至少有2点需要做到:一是要通过一种循序渐进的途径,使人们逐步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过渡到新的管理模式;二是每进行一次改变,都应使当事人受益。也就是说,强调经营思想的转变,在重视良好的经营规划落实的同时,必须同时考虑到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否则,无论在哪一点上出现问题,都会使他们产生回归传统模式的强烈欲望。中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是解决当地人和社区的短期经济需求问题。
作者简介:单丽玲(1976—),女,吉林临江人,大专,营林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营林管理。
森林要獲得可持续经营,其中的制约因素有不少:社会上对森林及生态的认识程度如何,参与的程度又如何?直接会影响到对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我国的原始森林所在的区域,基本上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甚至是“老少边穷”地区,而这些地区又会因为急于摆脱贫困而引起的短视行为、局部行为、盲目生产等,不仅没有能够实现对经济善的改善,而且还导致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而有效的林业投入政策和新的机制;最后一个因素就是人口日益鼓胀所带来的压力。
而主要的内部因素则包括:①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厚实,表现为林道网的密度低。即使是在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东北林区,其林道网的密度也不是很高,也不过才只有2.4米/公顷,远低于国际上标准上现代化林区建设标准4.0米/公顷标准的要求。②经营森林的过程总体上来说比较粗放,技术也相对落后,对林业及森林经营业的教育发展也比较缓慢。作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一环,林地的利用率很低,只有51%;③单位面积的森林蓄积量和生长量也比较低,人工林地力衰退较为严重,且林分的生产力空前低下;④就林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⑤森林区域从业人员的素质急待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整体数量偏少,人才层次与其专业结构并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现状。⑥林业的政策与管理还不很完善,现行的政策法规、管理模式与执法监督的机制尚不完善,特别是森林经营的主体与经营权属还不甚明晰。
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施策略
2.1 区域实施策略 林业生产的地域性是很强的,我国地域比较辽阔,加之自然类型多样,各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条件的差异也比较大,同时森林资源的分布也相当不平衡。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必须分别区域加以实施。结合国家“六大工程”的实施,在分类经营的方针下,我国森林经营方向将主要是:
2.1.1 人工林将成为木材生产的主要来源,天然林将逐步转为公益林或兼用林 南方11省(区)水源用材经济林区,人工林比重很大,集体林占重要位置,经济林丰富。应当逐步过渡为全国最主要的木材基地,即木材生产基地将由东北林区向南方集体林区转移,流域森林转为公益林或兼用林。在西南高山林区和西南高山峡谷原始用材林开发区,林业是地方经济的支柱。该区内成过熟林比重大,近30年内每年可采伐木材1200万m33,但地形复杂、交通落后。因此在保证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可加大开发力度。东北防护用材林区是我国传统的重点国有林区,商品材占全国的50%,应当有步骤地将经营重点从商品林向兼用林过渡。
2.1.2 西北地区的森林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经营得到高度重视,防护林将进一步发展 在“三北”防风固沙复合生态经济林区,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少雨,其经营重点是防护林建设。
2.1.3 非木质林产品将得到重视
2.1.4 平原复合生态经济防护林区 该地区是我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以减少自然灾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平原绿化是林业经营的重点。
2.1.5 海南及南海诸岛热带经济区 其经营重点是热带亚热带森林,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保持功能很重要。
2.1.6 西藏高原无林区 主要是以灌木为主的高寒荒漠化防治。
2.2 参与式森林经营 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公共再生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不是如何获取资源,而是如何使有关各方充分地协商和妥协;决策过程体现协商、妥协和参与的原则。个人/地方、国家和全球利益三者之间经常存在冲突,许多项目的失败往往是因为没有平衡稳妥地协调好有关各方的利益所造成的。应特别注意认可和兼顾社区利益的重要性。
首先,必须区分出各利益集团并明晰其权利和义务。保持地方公众与林业机构的对话,对促进双方利益的相互认同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其次,伙伴关系是参与机制的原则。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妇女和边缘群体(如林区居民、无产者、游牧民等)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第三,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第四,一个方案可能被采纳、修改或变更。当有关各方对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见不一致时,必须有一个“中介”进行调解。
2.3 循序渐进的必要性 针对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所面临的问题,我们看到,一种新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仅靠专业技术人员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增加管理人员和森林所有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原则上说,所推荐的管理模式的效率和效益在没有得到公众认可之前,不能盲目采取实际行动。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意见,只采用那些经过改进的传统管理技术。
至少有2点需要做到:一是要通过一种循序渐进的途径,使人们逐步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过渡到新的管理模式;二是每进行一次改变,都应使当事人受益。也就是说,强调经营思想的转变,在重视良好的经营规划落实的同时,必须同时考虑到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否则,无论在哪一点上出现问题,都会使他们产生回归传统模式的强烈欲望。中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是解决当地人和社区的短期经济需求问题。
作者简介:单丽玲(1976—),女,吉林临江人,大专,营林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营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