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患者服用抗凝药后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诱因分析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cher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OAC)期间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诱因。

方法

入选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抗凝门诊就诊的服用OAC期间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的房颤患者。收集以下信息:消化道大出血时服用的OAC名称、剂量及用法;如为华法林,出血当时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水平;出血当时的肝肾功能情况;出血前有无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诱因;出血后胃肠镜检查结果。本研究采取血栓和止血国际协会(ISTH)对大出血的定义,符合以下任意1条即为大出血:①血红蛋白下降>2 g/dL;②输注全血或浓缩红细胞成分血≥2个单位;③关键部位出血;④死亡。

结果

房颤抗凝门诊共接诊410例房颤患者,11例服用OAC期间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其中8例为第1次抗凝门诊前服用OAC期间发生,另3例在抗凝门诊后服用OAC期间发生。11例患者年龄(70.4±5.9)岁,CHA2DS2-VASc积分平均(2.8±2.1)分,HAS-BLED评分平均(1.5±0.9)分。出血时服用华法林的患者7例(63.6%),服用达比加群酯110 mg,每日2次的患者3例(27.3%),服用利达沙班10 mg,每日1次的患者1例(9.1%)。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中,6例出血当日检测了INR,其中5例(83.3%)当日INR >3.0。出血前合并使用NSAIDs的患者1例(9.1%),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1例(9.1%)。出血后完善了胃肠镜检查的患者9例,其中恶性肿瘤3例(33.3%),良性溃疡2例(22.2%),小肠息肉1例(11.1%),恒径动脉综合征(Dieulafoy)病1例(11.1%)。

结论

房颤患者口服OAC后会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但优化管理,如增加服用华法林患者INR达标率、避免出血诱因等能使出血风险减少。另出血后发现胃肠道基础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概率很高,故必须强调出血后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右心室拖带时与心动过速时冠状静脉窦(CS)导管最短室房(VA)间期是否可用于鉴别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间隔或右侧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射频导管消融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排除了心动过速时CS导管明确离心性传导者、1种机制以上的SVT以及不能拖带者,最终纳入患者120例
希氏束起搏(HBP)常规从左侧血管路径植入,然而,临床上部分患者因其他原因需要通过右侧血管路径植入HBP,利用现有希氏束植入工具难度较大。如果这类患者还同时存在临时起搏器依赖等原因导致术中无法标测或标测不到希氏束(His)电位,手术难度将进一步增加。现报道1例利用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指导右侧血管路径心室侧希氏束起搏植入。
自主神经张力改变对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低强度经皮迷走神经刺激不仅可以拮抗肾上腺素能效应和胆碱能效应,还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缩短房颤的持续时间。经皮迷走神经刺激的方法具有无创、经济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为临床治疗房颤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近期对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发布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本文对专家共识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共识并指导临床实践。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心房颤动(房颤)抗凝治疗领域主要的进展之一是建立了对房颤患者脑卒中/栓塞与出血风险的评估体系。从筛选出高危人群转为找出不需要抗凝治疗的低危人群并根据患者脑卒中/栓塞与出血风险进行针对性地防治。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的药物经历了阿司匹林、华法林,目前进入了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时代。然而,对于高危人群抗凝治疗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期一组文章探讨了抗凝治疗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扰、医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患者常易合并各种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Fontan术后患者。本例患者主因"间断心悸2年"入院,11年前诊断"复杂性先心病右位心大动脉转位单心室内脏转位"曾分别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双向Gleen术及改良Fontan术。术中明确诊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标测提示存在双房室结,分别于低位房室结及高位房室结放电消融后,心动过速不再诱发。
目的评估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室间隔穿孔的影像学与电学特征,探讨规避室间隔穿孔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因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的患者40例,术中使用主动固定导线植入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超声心动图及CT检查有无室间隔穿孔,分为穿孔组(7例)及非穿孔组(33例),比较两组术中心室导线起搏阈值、阻抗、感知功能等指标。结果穿孔组与非穿孔组患者性别、
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length,CCL)对其诱发窗口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经食管心房调搏术时诱发出243阵心动过速的142例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心动过速均经过心内电生理确诊为AVRT,探讨诱发AVRT时的S1S1刺激周期、S1S2脉冲联律间期与AVRT的CCL的关系,并从测定
目的比较两联抗栓方案(DAT)与三联抗栓方案(TAT)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比较基于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的抗栓方案与基于华法林的抗栓方案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Cochran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有关NOACs与
目的探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加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86例患者资料,最终纳入33例有ATP事件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比较其临床特征,并对其1 056次ATP事件进行ATP治疗后室速加速发生率、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