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 在教学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本文就如何运用尝试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以尝试题启发创新意识
创新是在强烈创新意识的指导下产生的,没有创新的意识,何来创新的成绩?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 运用尝试教学法,首先出示尝试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老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接着就出示尝试题:某车间有职工400人,男职工与女职工的比是3∶5. 男、女职工各多少人?老师问:“谁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这个题目呢?”学生跃跃欲试却又沉思片刻,这是学生好胜欲试的心理与对新知识疑惑而产生的冲突,正是求知欲最强烈之时,老师顺应学生急于尝试求知的心理,指导看书学习例题,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主动对问题深钻细究,形成一种突破性的力量,很快领悟出男职工人数与女职工人数的比是3∶5,就是400人中,男职工占3份,女职工占5份,一共8份. 也就是:男职工占总数的3/8,女职工占总数的5/8. 随之,谁也不甘落后,唯恐失去表现的良机,踊跃说出了种种解法.
老师还没教,学生就主动探究出了种种解答的方法. 正是由于一开始的尝试题就把学生引入了思考的境地,有了“试一试”的迫切愿望,学生产生了自学例题的需要. 自学书本后,学生找到了解答尝试题的线索,又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情. 尽管尝试练习中也有不完全正确的解法,但有疑问就有话讲,让学生议论,又成为学生的需要. 通过练习,学生在解答尝试题的过程中增添了敢于尝试的胆量,启发了创新的意识.
二、第二次尝试练习,培养创新精神
尝试教学法把尝试练习放于每堂课的首要地位,它将一堂课的训练,分成若干层次,形成练习环,借助这些环,扎扎实实落实“双基”,又促进学生思维在每堂课都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侧向等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锤炼,思维个性得到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学生在尝试教学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后,老师对学生的尝试精神给予了肯定与表扬,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而后,设计了有坡度的第二次尝试练习题:比一比,谁聪明,会用简便方法计算“7 + 7 + 7 + 7 + 7 + 5”,放手再让学生尝试,学生兴趣盎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结果得出如下方法:
(1) 7 × 5 + 5(运用刚学习的知识,按乘法的意义计算).
(2)7 × 6 - 2(灵活运用知识,看到一个不存在的“7”,已有创新成分).
(3) 8 × 5(把“5”个1,分别加到每一个“7”上,发挥了创造性的思维,达到了创新程度. )
在第一次尝试练习中, 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可能并没有完全明白. 为了再试探一下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以及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再提高一个层次,此时进行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可以说是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条有益措施. 通过二次尝试练习,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进一步掌握新知,同时可以防止学生产生思维定式. 在强烈创新意识的指导下,第二次尝试练习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更高层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尝试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心理特点,重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亲自操作,学生由直观的动作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通过基本训练,强化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后,分别在各个面写明: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 然后展开,让学生想一想纸盒的表面积就是6个面的总面积. 接着让学生沿着棱分别把各面剪开,再把相对的面重叠,量一量、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怎样?在比一比、量一量的观察中,学生发现相对面的面积分别相等,最后让学生议一议长方体表面积怎样计算?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不难得出上、下每个面的面积 = 长 × 高,左右每个面的面积 = 宽 × 高,再经老师一点拨,学生就得出了长方体表面积 =(长 × 宽 + 长 × 高 + 宽 × 高) × 2.
这样创设尝试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让学生在尝试操作中,乐意自觉地动手、动口又动脑,从实践到理论,自己归纳出计算公式,同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其积极性,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havea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收——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尝试题启发创新意识
创新是在强烈创新意识的指导下产生的,没有创新的意识,何来创新的成绩?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 运用尝试教学法,首先出示尝试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老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接着就出示尝试题:某车间有职工400人,男职工与女职工的比是3∶5. 男、女职工各多少人?老师问:“谁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这个题目呢?”学生跃跃欲试却又沉思片刻,这是学生好胜欲试的心理与对新知识疑惑而产生的冲突,正是求知欲最强烈之时,老师顺应学生急于尝试求知的心理,指导看书学习例题,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主动对问题深钻细究,形成一种突破性的力量,很快领悟出男职工人数与女职工人数的比是3∶5,就是400人中,男职工占3份,女职工占5份,一共8份. 也就是:男职工占总数的3/8,女职工占总数的5/8. 随之,谁也不甘落后,唯恐失去表现的良机,踊跃说出了种种解法.
老师还没教,学生就主动探究出了种种解答的方法. 正是由于一开始的尝试题就把学生引入了思考的境地,有了“试一试”的迫切愿望,学生产生了自学例题的需要. 自学书本后,学生找到了解答尝试题的线索,又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情. 尽管尝试练习中也有不完全正确的解法,但有疑问就有话讲,让学生议论,又成为学生的需要. 通过练习,学生在解答尝试题的过程中增添了敢于尝试的胆量,启发了创新的意识.
二、第二次尝试练习,培养创新精神
尝试教学法把尝试练习放于每堂课的首要地位,它将一堂课的训练,分成若干层次,形成练习环,借助这些环,扎扎实实落实“双基”,又促进学生思维在每堂课都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侧向等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锤炼,思维个性得到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学生在尝试教学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后,老师对学生的尝试精神给予了肯定与表扬,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而后,设计了有坡度的第二次尝试练习题:比一比,谁聪明,会用简便方法计算“7 + 7 + 7 + 7 + 7 + 5”,放手再让学生尝试,学生兴趣盎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结果得出如下方法:
(1) 7 × 5 + 5(运用刚学习的知识,按乘法的意义计算).
(2)7 × 6 - 2(灵活运用知识,看到一个不存在的“7”,已有创新成分).
(3) 8 × 5(把“5”个1,分别加到每一个“7”上,发挥了创造性的思维,达到了创新程度. )
在第一次尝试练习中, 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可能并没有完全明白. 为了再试探一下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以及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再提高一个层次,此时进行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可以说是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条有益措施. 通过二次尝试练习,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进一步掌握新知,同时可以防止学生产生思维定式. 在强烈创新意识的指导下,第二次尝试练习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更高层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尝试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心理特点,重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亲自操作,学生由直观的动作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通过基本训练,强化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后,分别在各个面写明: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 然后展开,让学生想一想纸盒的表面积就是6个面的总面积. 接着让学生沿着棱分别把各面剪开,再把相对的面重叠,量一量、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怎样?在比一比、量一量的观察中,学生发现相对面的面积分别相等,最后让学生议一议长方体表面积怎样计算?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不难得出上、下每个面的面积 = 长 × 高,左右每个面的面积 = 宽 × 高,再经老师一点拨,学生就得出了长方体表面积 =(长 × 宽 + 长 × 高 + 宽 × 高) × 2.
这样创设尝试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让学生在尝试操作中,乐意自觉地动手、动口又动脑,从实践到理论,自己归纳出计算公式,同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其积极性,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havea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收——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