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真的会将人淹没至死吗?

来源 :奥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沙是大众电影和小说中最喜欢的桥段之一。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有3%的电影里都有流沙或者淤泥活生生吞没人的桥段,此后的不少影视作品里也偶有流沙出镜。画面上,流沙那魔鬼般可怕的吸力和遇难者那苍白无力的反抗所呈现的强烈对比,确实足够震撼人心。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生吞活人的流沙到底存不存在?它们又是否如编剧和作家笔下描述的那么可怕呢?
  
  流沙通常是由沙子或泥土和盐水组成的混合物,通常出现在三角洲地区。流沙覆盖的地面看上去像固体,但当你站上去就会液化,水沙分离,留下湿沙形成的陷阱。沙粒之间的摩擦大大减小,这意味着它无法再支撑你的体重,你会开始下沉。那么在流沙中真的会越挣扎沉得越深,最后被吞没至死吗?
  流沙实验:人体一半被埋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丹尼尔·波恩在伊朗看到警告游客流沙危险的告示。于是他带回了一些沙子样本,分析了粘土、盐水和沙子的比例,然后在实验室重塑了流沙。他使用和人密度相同的铝珠代替人,将它们放在沙子上,模拟人类在摇摇欲坠时恐慌的场景。他摇动整个模型,观测会发生什么。铝珠会沉没吗?
  
  结果是“没有”。最开始确实下沉了一点,但随着沙子逐渐又开始与水混合,混合物的浮力增大,铝珠最后又浮回到表面。波恩和他的团队尝试将各种对象丢进实验室的流沙中。如果实验对象的密度接近于人类就会下沉,但从来没有完全沉没的,只有一半被埋。
  那么根据物理预测,虽然实验物没有越来越深地陷进去,为什么偶尔还是有悲惨的事故发生呢?比如2012年,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安提瓜度假时踩进流沙死亡。
  
  原因是即使流沙没有使你下陷,倘若是你没有及时被救,涨潮后水漫起来,等待你的就是死亡。这才是流沙真正的危险之处。
  所以独自挣扎不会沉入流沙中,但我们仍需谨慎。如果你想立即自救,而不是等着救援队或者流沙再次液化,根据波恩的研究,在流沙中拔出一只脚需要10万牛顿的力量,相当于提起一辆中型轿车。
  实验中,波恩团队发现,盐是流沙中非常重要的成分,因为它提高了流沙的不稳定性,导致这些危险地区厚沉积物的形成。但来自瑞士和巴西另一个团队发现,有种流沙并不需要盐。他们发现细菌可以使土壤的顶部形成一层硬壳,给人的感觉是一个稳定的表面,然而走上去后表面就会崩塌。但好消息是,这种土壤盆地很少会比人类的高度更深,所以即使有人踩进流沙也不会被淹死。
  然而,干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流沙效应意味着落入一个粮食筒仓往往是致命的。
  2002年,一份报道讲述了在德国的某个农场,一个人晚上掉进了粮仓,等到救援人员确定他在8个粮仓中的哪一个时,粮食已经埋到他的腋窝了。他每呼吸一次,胸前的体积就会减少,导致粮食立刻填补这一缺口,令他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
  一位医生从顶部用绳索吊下去,为他输氧并绑上安全索。但很快他胸部开始疼痛,医生诊断为灰尘引发的哮喘。救援人员采用一种机智的解决方法,他们在男子周围罩上一个圆筒,使用工业吸尘器将身体周围的粮食吸出来,这样粮食就没法压迫在他身上,最终男子得救。
  
  纵观整个实验,他们总结道:因为人体密度小于流沙平均密度,更远远小于铝球密度,所以人体可以“漂浮”在流沙之上。即使最坏的情况下,人畜也只会半埋没在流沙中,没有“灭顶之灾”。
  实地考察:一旦陷入,人和动物都沉入底部
  2009年的一篇论文却给这个研究提出了质疑。
  来自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和巴西赛阿拉联邦大学的六位科学家考察了巴西东北部一处国家公园的流沙地,并实地进行了测量和实验。他们发现,一旦陷入该地区的流沙,无论人还是动物都会迅速沉入流沙底部。幸运的是,他们进行观测的流沙只有一米深,尚不会没顶。并且在该地区,他们也没有发现超过一米深的流沙陷阱。但是他们总结说,一旦形成深两米以上的流沙池,被流沙活活吞噬并非天方夜谭。
  
  巴西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国家公园的沙丘,雨季时形成的水湾是流沙的多发地,瑞士科学家对流沙的实地研究就在此进行。他们针对上述的沉没实验进行了进一步辩驳:首先,咸水并非流沙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在他们考察的地区,沙土和淡水的混合物也能形成流沙。其次,流沙在本地形成了一种精确的相互平衡的结构,如果对流沙进行扰动,它的结构就会遭到破坏。所以他们质疑上述实验方法并在实验室重现流沙。他们解释道,因为我们对流沙的精确结构知之甚少,甚至于定义都非常模糊,而且流沙本身没有记忆性,一旦被干扰,样本就很难恢复原状。换句话说,流沙仿佛一种一次性魔法,用过以后,它的魔力就会损失殆尽。所以研究实验室中挖掘出来的流沙而并非研究在当地自然形成的流沙,很有可能是在研究一种失去魔力的普通沙土,并非真的流沙。
  实地考察流沙的结果显示,“人体密度小于流沙平均密度,所以人不会被流沙吞没,甚至可以‘漂浮’在流沙之上”的说法并不正确。不过,目前科学界对流沙的精确结构知之甚少,落入不同的流沙可能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认识到流沙的威力,在面对的时候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才是最重要的。
  一旦不幸落入流沙,人们首先要保持冷静,并且缓慢地移动身体,让身体和流沙表面形成一定角度,从而增大接触面积降低压强避免沙土进一步液化从而伺机逃生;如果有条件,营救者应该为流沙进行高压注水,稀释沙土富含区,从而阻止沙土分离以降低流沙的粘度,然后再设法吊起落难者。
其他文献
2021年4月15-17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梅州市教育局、五华县教育局、五华县教师发展中心承办的“2021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走进粤东西北(梅州五华)教研帮扶活动(初中语文)”在五华县河口中学顺利举行,来自梅州市各县(市、区)的初中语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共8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冯善亮老师全程参加并指导活动的安排和开展,来自五华县水寨中学的马晓威、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的程宇赫
小偷盗手机感染致命病毒  2012年8月, 40多岁的小偷于深夜时潜入乌干达卡加迪医院,偷走医院隔离病房一名患者价值23美元的手机。但这名患者身染致命的埃博拉病毒,他发现手机丢失之后向警方报警,但不久就不治去世。  警方随即锁定手机,找到了小偷。小偷对警方说,他只是去医院探望病人。然而,这名小偷不久就出现了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早期症状,他只得又回到卡加迪医院治疗并坦诚了自己的罪行。  为勒索公司从事公
“一祖三宗”,“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常被称为“老杜”,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除与杜甫等人合称“一祖三宗”外,又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
未来可能会出现第三性别替代男性,人类到底是在退化,还是在继续不断完善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一直莫衷一是。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发表了几位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科学家们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更为完善的新的人种。另外,由于Y染色体的不断消失,男人作为一种物种有灭绝的可能,取而代之的将是另外一种第三性人。  悲观论者:人类的进化已经走到尽头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斯蒂夫·琼斯声称,现代人种的正面和
“2017年来到亚特兰大之后,伊利契奇与加斯佩里尼天作之合,赛季进球再没下过两位数。”这是《体坛周报》微信公众号《早说了亚特兰大很强,你们不信还要笑》一文中的一句话。该句用“天作之合”来说明伊利契奇和加斯佩里尼这对球场搭档之间特点互补,相互扶持、配合默契,从而成全彼此。那么,如此使用“天作之合”,可以吗?  “天作之合”为一典故成语,语出《诗经·大雅·大明》中的“文王初载,天作之合”一句,此句意思
早晨一踏入教室,她(他)就迫不及待搜寻每个人的身影,只要看到我们端坐在那里,她(他)便欣喜不已。  课间从忙碌的书堆中挤出脑袋喘口气,哪怕短短的几分钟。她(他)却总会用各种理由强占我们的时间,尽管每个人脸上明显浮现出不耐烦,但她(他)仍然“厚着脸皮”滔滔不绝。  静悄悄的自习课上,只有笔尖磨着纸张奏出“沙沙”的乐章,她(他)总会在窗外悄悄徘徊,偷偷窥视奋笔疾书的我们。  每个人的学生时代,总会有那
作为巴西人引以为傲的城市,库里提巴有很多让人大开眼界的“招数”。垃圾在这里,竟能换食品!这里的城市绿地可以放牧!这里的公交司机可控制红绿灯!这个地方禁止在公园铺设硬质路面,公园里的步行道多为土路!垃圾换食品  清运垃圾要缴费,这在其他城市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在库里提巴,清运垃圾不仅不缴费,还可以用来换取食品。多么新奇的做法!  1989年,库里提巴市政府发起了名为“让垃圾不再是垃圾”的运动,动员
在利用废物方面,古罗马人非常节约。在他们眼里,人类的尿和粪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以下六种不同用途。  美白牙齿  尿液被排出人体太久,会分解产生氨,氨是一种很好的清洁产品,能够轻易地去除污渍。罗马作家卡图卢斯等人能够证实,当时的罗马人曾利用人类和动物的尿液当做口腔清洁剂,帮助他们美白牙齿。古罗马人的厕所  种植多汁的水果  尿液还富含氮和磷,它们对植物的种植非常有用。罗马作家科鲁迈拉曾写道,陈年的人
据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英国一位82岁的名叫格拉蒂丝·菲利普斯的老人在费利克斯托港购物时,误入一个不对外开放的厕所而被锁在里面。在多次呼救未果的情况下,格拉蒂丝深知暂时不会有人来给她开门,就干脆拿出刚买的羊毛线团,坐在厕所织起了围巾。冷了她就坐到干手器下取暖,饿了就吃糖果店买的薄荷糖充饥,困了就裹着外套在地上睡觉。就这样她熬过了4天,最终成功获救。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存在着艺术。这个观点在视觉艺术家维克托·努内斯的作品中表露得清清楚楚。  维克托·努内斯把日常生活里吃喝玩乐的小玩意儿搭配在自己的画作上,食物与绘画形成一幅妙趣横生的立体图,获得的作品充满了创意。无论饼干、爆米花、巧克力甚至是瓜子儿等零食,他都能想出好点子,搭配各种有趣的手绘,让画作栩栩如生,形态逼真,仿佛就是这只动物或人物天然的一部分,使作品更具视觉效果,别有一番风味。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