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员到编导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ia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若云 回族,一级演员,著名彩调表演艺术家,广西第一代刘三姐舞台剧扮演者,广西红十字金凤凰艺术团团长。1958年参加南宁市群众艺术文艺辅导队,1960年参加广西全区《刘三姐》会演,会演后任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主演赴京汇报演出。担任演员的同时,兼任编剧、导演,创作了大型彩调歌舞剧《花山情祭》、改编桂剧《哑背疯》、编写壮族歌舞剧《达妮》等。
  自从与艺术结缘以来,我曾在数个剧种中扮演了数十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主要角色,如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中的刘三姐、壮剧《瓦氏夫人》中的瓦氏夫人、歌剧《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女特务曲曼丽……通过塑造这些角色,我深深地觉得戏剧是一本潜移默化的教科书,要演好一个角色,首先要完成角色的塑造,就必须对角色做好具体的分析,如角色的出身、成长、个性形成直至舞台行为的体现。通过在我数十年的舞台艺术表演生涯中对不同角色的演绎和反复的磨练,使我对人性真、善、美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从中受到了教育,在提升舞台演技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人到中年,我却更想做极具挑战性的事:我想当戏剧编导。当编导自然需要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而我不仅底子薄,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而且還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事业和家庭都要兼顾,丈夫工作忙,常年不在家,家庭负担要我去扛,单位还有工作需要我去做……究竟如何才能完成我的编导梦,一时之间我蒙了,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就在这时,广西彩调剧团导演江波同志出乎意料地邀请我担任他的副导演,就这样,我开始走上了编导的道路,与江波导演一起排练了好几部戏。江波导演放手让我去做,并亲临现场关心指导,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我逐渐在导演这条道路上站稳了脚跟,开始在团里独立成功地导演了一些大戏。这时的我开始对自己重拾信心。
  可是文化知识面窄,无法跟上工作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依然制约着我在编导这条道路上的发展。我一咬牙,开始了文化知识的补修,在有条理地安排好家务,照顾孩子上学的同时,我抽出了大量休息时间翻阅了众多的中外名著、剧本及评论、百越风俗传说、民间故事等。回首当年,至今不敢相信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那时,数年里我一天最多休息三、四个小时,周而复始,人老了,憔悴了,可是内心却充实无比。当我挖掘到来自广西的抗倭名将——瓦氏夫人的传说时,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好题材,值得更深入地采编。我激动地与当时广西彩调剧团党支部书记兼编导杨爱民同志进行了沟通,在剧团的支持下,我和杨爱民同志到了瓦氏夫人的娘家靖西县、夫家田阳县进行了采访,并分头写成了简单的故事,最早在《广西日报》上进行了逐期刊登。我写瓦氏夫人的故事,可以说是杨爱民老师手把手教我的,他教我的不仅仅是写作,更是给了我一份自信,从此以后我更加努力地看书练笔,希望能尽早创作出自己的作品。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次采风中,我看到了神秘的花山岩画,清清的明江、红红的花山魂牵梦绕地牵引着我开始了以花山为主题的剧本的初始创作。在剧团的支持下,我与傅锦华老师合作,展开对花山岩画的素材收集。我和傅老师结伴前往宁明花山开始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我还记得,我俩第一次上花山时正值中午时分,烈日当头让人热汗直流。但是当我俩抬起头观看那一幅幅花山岩画时,天色突然大变,风起云涌、乌天暗地,崖壁与天色浑然一体,崖壁上那一组组、一个个的红色小人仿佛活生生地飘在我们的头顶上,各自诉说着他们的以往。我仿佛看到在那远古时代,他(她)们凭借力量生存、凭借荣耀称王、凭借爱情相拥。人性是善良和美好的,但是人身上也许残留着兽性的贪婪和残忍。人的本性就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冲突。就这样,我从人性这个角度入手,开始了《花山情祭》的创作,我写“人情”,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经过数次地反复修改,《花山情祭》正式上报当时的广西文化厅,尽管得到了广西文化厅直属单位广西文化创作中心全部专家的极力推荐,但人性这个题材在当时却不是创作的主流思想,最终没能得到广西文化厅的支持,没能在官方的支持下走上舞台。对此,我很是沮丧,几乎放弃了这个剧本,但是花山岩画上的一个个红色小人却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觉得,我有义务为花山岩画、为广西壮族文化去诠释、去扬名、去展示。我凭借着这样的信念去筹款并开始这部剧作的编排。幸运的是,在《花山情祭》这部戏面世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机构和专家的支持。
  在当时《花山情祭》就得到了广西艺术学校的大力扶持,在1987年将本剧作为该校彩调毕业班的毕业演出作品进行筹备演出。此外,还得到了舞美大师王猛夫妇的支持,俩口子用很少的资金就完成了整台大气和超前的舞美设计及制作。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面世,与本剧的导演龙杰锋密不可分,当时龙杰锋导演刚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回来,他对《花山情祭》这个剧本青睐有加,为了让这部戏早日面世,他从1987年底开始到1988年底利用给彩调毕业班学生上艺术课的时间,完成了整个剧目的排练。就这样,在大家的齐心合力之下,1989年春节期间,《花山情祭》终于走上了舞台,在桂林这个国际旅游城市面对中外游客进行了旅游演出,从演出的第一天起,一夜就连演两场,连演七天,场场爆满。对此,当时桂林市文化局祝局长在会上说:“《花山情祭》演出的盛况,我不敢说是绝后,但可以大声说,这绝对是空前的!”桂林演出后又接到去香港演出的邀请,但由于彩调毕业班学生面临毕业分配,未能成行。可见,人类有着共同的审美观念,那就是真、善、美,而且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近年来我对汉晋时期四大美女之一广西博白县客家女绿珠为石崇殉情的故事产生了一些疑问。故事相传东晋交趾访使石崇用三斛珍珠购买绿珠回到洛阳,绿珠甘为人妾与石崇相处,在石崇被杀之时,绿珠跳楼殉情化鹤而去。根据史料所述,绿珠不仅能歌善舞,还是个才女,而传说中石崇不仅是个贪官,还是个和海盗勾结抢劫民财的恶棍。两者放在一起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如何能做到以命相报?为此,我与不少同道中人进行了探讨,并从三年前到图书馆、到博白县、到网站上作详细的查询和访问,结果得知石崇虽富可敌国,但史料上却没有记载他与海盗勾结的事实。而相反的,石崇还是东晋时期诗词较多的作家之一,被称为写“昭君词”的第一人,誉为东晋时期的第一才子。我以为,只有全面还原石崇的人格,绿珠的殉情才情有可原、可歌可泣。于是,我们便沿着人性的轨道,以真、善、美为尺度,测量绿珠、石崇的真爱,写出了《绿珠》的艺术创意及故事大纲并交广西新闻出版广电局审核,现该创意与故事大纲已经得到了国家出版局授予的数项版权。
  我的作品均以女性为主角,《花山情祭》中的骆越美女茶娃、《达妮》中的乐神达妮、《绿珠》中的客家女绿珠……她们均用真、善、美的心灵建造了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在这个有情有义的世界里,她们即使脱胎换骨、献出生命,也还是活得那么的从容、潇洒,活出了自己。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作品和我的艺术生涯在艺术的茫茫大海中只是沧海一粟,如果能偶尔被后人拾取,希望能对后来者有所助益,愿她(他)活出真正的自己。
其他文献
風吹外沙桥
期刊
老楊公公撑渡船
期刊
呢螺呢
期刊
[摘 要]伴随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音乐与社交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音乐所起到的社交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以唱吧为例,音乐社交功能成为唱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唱吧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中,唱吧需要不断发挥音乐社交优势,并将这种优势扩展到传统媒体上,实现互利共赢。与此同时,还应注重音乐的质量,使人们在欣赏优秀音乐、翻唱优秀音乐、制作优秀音乐的过程中实现人与人的深度精神交流。  [关键词]媒体融合;音乐社交;
期刊
现年已94岁的甘宗容教授,是我的恩师。老师曾是抗战时期广西学生军的一员,曾是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艺术学院院长。甘老师1925年7月出生于广西龙州,幼年喜好唱歌,因唱歌破格录取为广西学生军,1941年以99分声乐专业高分考入艺师班(现广西艺术学院前身),师从狄润君老师,也在此间与陆华柏老师相识、相知、相伴。之后辗转在福建音专、江西体专、湖南音专、湖北教育学院、北京戏剧学院、华中师范学院教授声乐课程。1
期刊
甘宗容 女,壮族,广西龙州人,音乐教育家,教授。曾任广西艺术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顾问、广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第五届政協委员,武汉第一届政协委员。1938年参加学生军,从事抗战歌咏活动。1941年复员考入广西师资训练班高级班。1943年毕业,转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特别选科,专攻声乐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执教于中央戏剧学院音乐系、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大,社会各界力量在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展开了行动。全域旅游将文化资源整合,推进了乡村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山西省泽州县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样态丰富,运用文化资源的优势,以节事展会、电视栏目和农旅融合的方式在全域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规划未健全、乡村文化挖掘不足和产业有待融合的挑战下,仍需加强产业规划建设、突破产业瓶颈与强化文化符号,促
期刊
落雨大
期刊
甘宗容(艺名甘露)老师,一九二五年生,壮族人,广西著名声乐教育家,曾任广西艺术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等重要职务。自20世纪60年代扎根广西艺术学院任教以来,她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艺术表演家与声乐教育家,时至今日仍在广西艺术学院教书育人,是当代广西地区最具成就的声乐教育家。   专业老师亦师、亦友、亦家人,是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中最熟悉的人,跟随专业老师引领的步伐,对专业老师教学理念的深刻认识,并对其
期刊
[摘 要]2018年8月24日,李卓群编剧导演的大型民国戏桂剧《破阵曲》于桂林大剧院首演,剧作构思复杂、意蕴丰富、立意深刻,具有丰富的戏剧张力。从“五个男人一台戏”、主副线交织、新旧戏映衬与剧中穿插的音乐等层面探析戏剧张力的多重生成。  [关键词]《破阵曲》;戏剧;张力   2012年到2017年,《惜·姣》《碾玉观音》《春日宴》三部曲和《大宅门》相继上演,京剧界似乎刮了一阵“李卓群旋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