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国将军詹大南是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人。2014年4月18日,亲友们按照“男虚女实”的传统习俗,到南京军区总医院高干病房向詹大南将军祝贺百岁寿辰。尽管他因手术已不能说话,但精神很好。人们钦佩这位戎马一生、功勋卓著、慈祥可亲的百岁将军,一个接一个地讲述他那往日的传奇故事……
投身革命,志坚如钢
1929年5月,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在詹大南的家乡先后爆发,贫苦出身的詹大南14岁就参加了少先队,积极投身火热的革命斗争。
1931年2月,詹大南在本村胡家祠堂报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被分配在中央教导二师特务连当战士。随着红军队伍的发展,1932年3月,詹大南升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二二五团二营通讯班班长。在第三次反“围剿”苏家埠战役中,红四方面军取得了歼敌3万余人的空前大捷,詹大南率领的通讯班出色地完成了战场通讯任务。战后,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的严峻形势下,詹大南随红七十五师浴血奋战,完成了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的重任。由于他年龄小,机智勇敢,1932年底,他先后给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郑位三、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当警卫员(时称特务员);从1934年3月起,他又给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当警卫员,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中激战长岭岗、远程奔袭罗田、太湖县城等战斗。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出发长征。
长征路上非常艰险。敌人围追堵截,詹大南随徐海东在队伍后面担任掩护任务。天气寒冷,白天行军,晚上宿营。这天下雨,豫西的黄泥地非常难行。晚上,詹大南安顿好徐海东住下后,见满地是稀泥,无法躺下休息。他四处打量,发现山墙边堆着半墙高的黄豆秸秆,于是他就爬到黄豆秸秆上休息。半夜,草房失火,浓烟将詹大南呛醒,他稍微一动,便一头栽在地上,疼痛难忍。可他强忍着痛,赶紧爬起来去保护首长。
1934年农历11月26日,北风呼啸,雪籽扑面,红军在独树镇遭到敌人的伏击,战士们手冻僵了拉不开枪栓,情况十分危急。军政委吴焕先从通讯员身上抽出大刀,号召共产党员带头奋起还击。詹大南随徐海东率后续部队赶到后参加了这场恶战,打退了敌人,趁夜间快速通过了独树镇。
过了两天,在经过一个山间垭口时,敌人在山上打冷枪。徐海东等飞快冲了过去,詹大南也跟着后面跑。突然,他感到右脚一麻,跌倒在地。他低头一看,右脚鲜血淋漓,敌人的子弹将他的后脚跟皮肉掀开,像开了个喇叭口。詹大南当时不能行走,按照惯例,就要被留下,他心中十分着急。
这时,徐海东说,他这伤没有伤着骨头,好起来快,找匹马让他骑着马走。
詹大南骑着马行军。在卢氏县境一次夜间过河时,他的双腿被河水淹没。天寒地冻,上岸后他用破布包裹的伤脚与马镫子冻在一起,结成了冰坨子,第二天早上宿营时无法下马。战友们见后,将麻秸点燃在冰坨子下烧,冰化后,詹大南才得以下马。
詹大南常说,是徐海东救了他的命,如果当时他被留下来,就有可能被“清剿”或被当地的敌人杀害。
长征结束后,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组建为红十五军团,詹大南在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身边担任保卫干事。让他最难忘的是直罗镇战役击毙敌一〇九师师长牛元峰的经过。
1935年11月21日,在红十五军团和红一军团配合作战下,开进直罗镇的国民党军第一〇九师伤亡很大。
第二天拂晓,徐海东发现敌人在逃窜,当即命令詹大南带领“娃娃营”(少共营)追歼逃敌,并严厉地说:“抓不住牛元峰莫回来!”
詹大南当即赶往“娃娃营”,带领部队猛追逃敌,当时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抓住牛元峰”。他们边打边追,一连翻越十几座山头,追了10多公里。这时,敌人遇到红二二五团的阻击,詹大南指挥“娃娃营”冲上去,前后夹击,敌人大部被歼灭。詹大南在俘虏中没有找到牛元峰,后来在俘虏的指认下,找到了牛元峰的尸体。为了证实死者就是牛元峰,詹大南从尸体上搜出了一本《军官名录》和铜质狮头私章。由于私章上刻的是篆字,詹大南不认识,他就将《军官名录》和私章送交徐海东辨认。经辨认,证明死者就是牛元峰。
抗日战争时期,詹大南身经百战。让他提起就笑的是“百团大战”期间打得日军穿裤衩逃跑的趣事。
那是1940年秋,任挺进军九团二营营长的詹大南率部在张家口上下河地区作战。一天,部队接到日军扶持的维持会会长派人送来的情报,说中午日军要到附近“扫荡”。不少人认为,这是汉奸送的情报,不可信。但詹大南认为,他是中国人,犯不着送这样的情报欺骗中国人。
于是,詹大南决定伏击进攻的日军。果然,数百日军出动了,大摇大摆,来势汹汹。等敌人进入伏击圈后,詹大南一声令下,猛烈的射击使敌人伤亡惨重。日军组织还击,战斗异常激烈。这时,九团一营闻讯也投入战斗,使敌人陷入两面夹攻。詹大南率领部队冲入敌阵,与敌搏斗,缴获了4挺重机枪及大量武器弹药。敌人丢下140多具尸体逃跑,其中有3名受伤的日军趁乱装死,天黑后,只穿着裤衩逃走了。后来,此事在当地被传为笑谈。
1945年1月,数百日军突袭驻延庆南梁沟的晋察冀军区第十二军分区司令部。时任军分区司令员的詹大南指挥仅有的一个特务连,一部分埋设地雷,一部分隐蔽袭敌,给敌人很大杀伤。当敌人接近时,他亲率特务连猛冲猛打,敌中队长被击毙,日军损失惨重,狼狈溃逃。
1945年8月,詹大南根据上级指示,指挥军分区部队奋战5昼夜,歼敌2000多人,一举解放华北重镇张家口,并兼任张家口首任卫戍区司令。随后,他率部接连攻克天镇、高阳、兴和等县和新保安、怀来、延庆、永宁、赤城数城,解放了察哈尔省除蔚县外的所有城镇。
1948年12月上旬,时任冀热察军区代司令员的詹大南按照中央军委关于“抓住扭打”傅作义几个军于平绥线上,“打得该敌不能动弹,不能西逃也不能东窜”的指示精神,率部在250公里的平绥线上大力破击,将敌两个军分割在平绥线上。接着,又在土木山地区血战8昼夜,成功阻击了东逃之敌三十五军和与其接应的一〇四军、十六军的进攻,迫使两敌相距数公里却不能会合,将敌人死死卡在平绥线上,为整个平津战役的全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毛泽东很看重詹大南,曾在7份电报中9次提到詹大南部。傅作义对詹大南也印象深刻,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共和国第一任水利部长的傅作义还说:“詹大南很会打仗,我要见见他,看看是何许人。”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已担任第二十七军副军长的詹大南威名远扬。1950年12月30日晚,为歼灭被围于新兴里的号称“北极熊团”的美七师第三十一加强团,詹大南亲率八十师和八十一师1个团冒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从四面向敌人发起猛攻。战至拂晓,将敌人压迫到狭小区域内。敌人在40多架飞机掩护下,以10多辆坦克开路,于下午1时向南突围。詹大南指挥各团,不顾敌机轰炸,奋勇追击,将敌人围歼在新兴里、新岱里、泗水里一带。此战共歼敌3191人,击毙“北极熊团”指挥官麦克里安上校和继任指挥官费斯上校,击毁坦克7辆、汽车161辆,缴获汽车184辆、坦克11辆、火炮139门,枪支2345支。还缴获了“北极熊团”的军旗,使这个不可一世的美军王牌团从美军战斗序列中消失。
詹大南在征战中多次负伤。抗战时期,他在平西十渡的一次战斗中,日军的达姆弹(开花子弹)从他腰臀部射入,从小腹和大腿根部穿出十几个弹片。至今,射入的部位仍有比鸡蛋还大的一个窝,子弹穿出的部位有大大小小十几个伤疤。见者唏嘘不已,可詹大南却幽默地说,这是在十渡的“收获”。
1955年9月,詹大南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身居高位,保持本色
和平年代,身居高位的詹大南以钢铁般的意志拒腐防变,保持本色。
1955年3月,从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毕业的詹大南调任第二十八军军长。临行前,组织上给了300元的路费,让他带家属到福建二十八军驻地上任。从南京到福建莆田路途遥远,当时交通条件很差,汽车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颠簸了好几天才到达。一路上,詹大南带着妻子和孩子省吃俭用,尽量少花钱。到达后,詹大南立即将所剩的192.2元全部上缴给干部部,并让他们打个收条。干部部的同志说:“像这样的事我可从来没干过。”詹大南笑着说:“有了这张收条都清楚了,我也是为了记住是哪天报到的。”
二十八军守卫在祖国的东海前线。1958年8月,詹大南亲自参加指挥了金门炮战。1965年他调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1966年10月兼任甘肃省委书记,为甘肃的经济建设、民兵建设和社会安定以及西北地区的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1970年12月,詹大南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詹大南无论在哪里工作,都严于律己,工作上高要求,生活上低标准,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一次,军区机关按规定维修詹大南的住房。一名战士带着几个工人到他家里检查水管、修补墙面,詹大南下班回家见到后,拍拍那个战士的肩膀,笑着问:“小鬼,你们在我家‘搞破坏’呀!”
当得知是按期维修房子时,詹大南严肃地说:“我的房子好得很,补补就行,不一定要修,要维修就一定不能超支,更不能豪华,能用则用,尽量节省。”
接着,他不放心地到处查看。在盥洗间,他见有个工人正准备将开了两道裂缝的水盆换新的,就一把按住他的手,说:“水盆就不要换了,有裂缝,可以用脸盆接水,既可以发挥脸盆的作用,又便于对水的二次利用。”
他看到另一个工人正在更换浴缸,顿时发了火,厉声吼道:“好好的浴缸动它干啥!简直胡闹!”
负责维修的同志解释说,这个浴缸年代久远,已经破旧,缸边很高,组织上考虑到首长腿部受过伤,行动不方便,所以换个矮点的。
詹大南坚持不让换。他说:“缸沿子高了,做个木台阶就行了。以后腿脚不灵便,再换个两级木台阶,慢慢往上跨,你们不用担心。”
浴缸陈旧,水渍、锈迹斑斑。詹大南的大女儿与公务员一起清洗了一个多小时才将浴缸擦白。詹大南得意地说:“这不是很好吗!”
1983年,詹大南从南京军区副司令位置退了下来,他对自己仍然严格要求,保持晚节。
南京的冬天很冷。虽然詹大南家的取暖用煤是免费供应的,但他十分注意节省用煤,经常动员家人和公勤人员上山捡枯树枝。烧煤时,他要求室内温度控制在13℃左右,并亲自检查公务员给锅炉添煤、封火的情况。
时任军区司令员陈炳德得知后,特意找到他说:“老首长,你家里取暖用煤是充分保证的,暖气烧热一点,不容易生病,对身体有利。”
詹大南说:“我这样就很好了,自己不觉得冷,冷了有部队发的棉衣、棉被,穿厚一点就行了,你们就不用操心。”
回到家后,他对子女说:“军区对我们历来照顾得很好。陈司令连我家用煤问题都想到了。组织上越是关心,我们就越要自觉,不能给组织增加负担。不要看一个人节省一点,如果大家都这样,每年就会节省很多。”
按规定,詹大南每年可享受一次到外地疗养。为节省开支,每次征求他外出的意见时,他总是说:“南京很好,出去又要花费公家的钱,还要麻烦组织,我就不出去了。”多年来,他从未到外地观光和避暑过。
捐资助学,爱民情深
詹大南心中时刻牵挂着人民群众,尤其是对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家乡人民更是魂牵梦绕。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寨有10多万人参加红军,绝大多数都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当年和詹大南一起参加红军的16人,后来只剩下他1人。
詹大南离职休养后,曾回到久别的老家金寨县槐树湾乡看望乡亲。他走亲访友,和乡亲忆往事,拉家常,看到了家乡的真实情况:群众仍很贫困,生活艰难,一些孩子因家里困难不能上学,辍学在家;学校破旧简陋,条件很差,很多是危房。詹大南心里非常难过,夜不能寐,暗暗下决心,要尽力帮助老区改善办学条件,使老区的孩子有学上,能上学。
回到南京后,他便向老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全家人一起为金寨县捐款10万元建一所希望小学。
詹大南一家全部靠工资收入生活,10万元对他们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困难不小。因为詹大南的夫人当时患有帕金森氏病,生活不能自理,常年请保姆护理;大儿子的孩子已经成年,住房面积小,正在筹款参加集资建房;其他子女全部是工薪阶层,孩子在上学,正是花钱的时候,经济都不宽裕。 尽管如此,全家为詹大南对老区的真情所感动,对詹大南捐款建希望学校的想法,夫人李凡很赞同,子女也都支持。
1996年秋,詹大南夫妇拿出几十年省吃俭用积攒的4.2万元;子女们想方设法,你一万他五千,捐了5.6万元;加上他的侄女一家捐的2000元,一共凑齐了10万元,捐给了槐树湾乡杨桥村建希望学校。
1997年,希望小学建成了,金寨县委、县政府拟将这所希望小学命名为“詹大南小学”,詹大南坚决不同意。县里又将校名改为“将军小学”,詹大南还是不同意。他摆着手,严肃地说:“不行,不行,共产党人就是为人民做事的,不图名不图利,希望小学就是希望小学,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他还说:“当年村里一起参加革命的16个人活下来只有我一个,这是我们16个人的共同意愿。”接着,他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金寨县杨桥希望小学。
从1999年开始,詹大南用自己的离休金在金寨一中设立了奖学基金,还先后资助了50多名失学儿童,尽力为希望工程贡献力量。
2000年,受詹大南资助的金寨一中学生沈成然以安徽省文科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詹大南得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和欣慰,很想见见这个安徽的“文科状元”。
经过联系,9月5日,刚到北京大学报到的沈成然,在北京京西宾馆见到了到京参加抗战胜利55周年纪念活动的詹大南。
让沈成然感到意外的是,詹大南这位开国将军“大人物”,非常和蔼可亲。
詹大南拉着沈成然的手,让他挨着坐下,叮嘱他好好学习,保持老区孩子的朴素传统,要学会做人,做好人。让沈成然特别难忘的是,当他吃完一块西瓜放下瓜皮时,詹大南提醒说:“哎,把红的吃完啊!”
沈成然当时一惊,赶紧把瓜皮拿起,红着脸吃完剩下的一层红瓤,才小心翼翼地放下。
詹大南说:“不能浪费啊!平时我对谁都是这样说的。”
詹大南对从山沟里的孩子到北京城上学有些不放心。他专门托付在北大工作的一个老战友的女儿关照沈成然,使他在学校得到更为细致的关心和帮助。
2001年元月,放寒假的沈成然专程到南京去看望詹大南,这一次的所见所闻又一次让沈成然感到意外。
詹大南住的“将军楼”很简朴,一点不豪华;他穿着旧军装,一点不讲究;吃的饭菜也很简单、清淡,一点也不高档。
第二天,詹大南让司机开车送沈成然到中山陵和雨花台参观。司机告诉沈成然,老将军的专车很少用,也几乎不让外人和子女用,用专车送你,这是一个特例。
最让沈成然感动的是,詹大南对自己很节俭,但对帮助贫困孩子上学却舍得捐钱。2006年,沈成然再次见到詹大南。当他提到詹大南为家乡学校捐款时,詹大南从中山装贴身的口袋中摸出了一个小红本,那是金寨县里送给他的奖学金捐赠证书,里面夹着一个纸条,上面简明的记载着几年来捐款的数目:1999年6000元,2000年8000元,2001年9000元,2002年10000元,2003年11000元,2004年12000元,2005年12500元。他对沈成然说:“本来打算一年加1000元,可县里面坚持不让再加,都让一步,我就每年加500,今年过年我准备捐13000元。
金寨县有关负责人向詹大南捐资助学表示敬意,他谦虚地说:“我们做得不够,应该多做,应该多做,做得不够。”
革命志坚如钢,爱民情深似海,这就是百岁将军詹大南熠熠生辉的人生本色。(题图为詹大南将军)
(责任编辑:张文军)
投身革命,志坚如钢
1929年5月,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在詹大南的家乡先后爆发,贫苦出身的詹大南14岁就参加了少先队,积极投身火热的革命斗争。
1931年2月,詹大南在本村胡家祠堂报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被分配在中央教导二师特务连当战士。随着红军队伍的发展,1932年3月,詹大南升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二二五团二营通讯班班长。在第三次反“围剿”苏家埠战役中,红四方面军取得了歼敌3万余人的空前大捷,詹大南率领的通讯班出色地完成了战场通讯任务。战后,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的严峻形势下,詹大南随红七十五师浴血奋战,完成了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的重任。由于他年龄小,机智勇敢,1932年底,他先后给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郑位三、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当警卫员(时称特务员);从1934年3月起,他又给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当警卫员,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中激战长岭岗、远程奔袭罗田、太湖县城等战斗。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出发长征。
长征路上非常艰险。敌人围追堵截,詹大南随徐海东在队伍后面担任掩护任务。天气寒冷,白天行军,晚上宿营。这天下雨,豫西的黄泥地非常难行。晚上,詹大南安顿好徐海东住下后,见满地是稀泥,无法躺下休息。他四处打量,发现山墙边堆着半墙高的黄豆秸秆,于是他就爬到黄豆秸秆上休息。半夜,草房失火,浓烟将詹大南呛醒,他稍微一动,便一头栽在地上,疼痛难忍。可他强忍着痛,赶紧爬起来去保护首长。
1934年农历11月26日,北风呼啸,雪籽扑面,红军在独树镇遭到敌人的伏击,战士们手冻僵了拉不开枪栓,情况十分危急。军政委吴焕先从通讯员身上抽出大刀,号召共产党员带头奋起还击。詹大南随徐海东率后续部队赶到后参加了这场恶战,打退了敌人,趁夜间快速通过了独树镇。
过了两天,在经过一个山间垭口时,敌人在山上打冷枪。徐海东等飞快冲了过去,詹大南也跟着后面跑。突然,他感到右脚一麻,跌倒在地。他低头一看,右脚鲜血淋漓,敌人的子弹将他的后脚跟皮肉掀开,像开了个喇叭口。詹大南当时不能行走,按照惯例,就要被留下,他心中十分着急。
这时,徐海东说,他这伤没有伤着骨头,好起来快,找匹马让他骑着马走。
詹大南骑着马行军。在卢氏县境一次夜间过河时,他的双腿被河水淹没。天寒地冻,上岸后他用破布包裹的伤脚与马镫子冻在一起,结成了冰坨子,第二天早上宿营时无法下马。战友们见后,将麻秸点燃在冰坨子下烧,冰化后,詹大南才得以下马。
詹大南常说,是徐海东救了他的命,如果当时他被留下来,就有可能被“清剿”或被当地的敌人杀害。
长征结束后,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组建为红十五军团,詹大南在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身边担任保卫干事。让他最难忘的是直罗镇战役击毙敌一〇九师师长牛元峰的经过。
1935年11月21日,在红十五军团和红一军团配合作战下,开进直罗镇的国民党军第一〇九师伤亡很大。
第二天拂晓,徐海东发现敌人在逃窜,当即命令詹大南带领“娃娃营”(少共营)追歼逃敌,并严厉地说:“抓不住牛元峰莫回来!”
詹大南当即赶往“娃娃营”,带领部队猛追逃敌,当时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抓住牛元峰”。他们边打边追,一连翻越十几座山头,追了10多公里。这时,敌人遇到红二二五团的阻击,詹大南指挥“娃娃营”冲上去,前后夹击,敌人大部被歼灭。詹大南在俘虏中没有找到牛元峰,后来在俘虏的指认下,找到了牛元峰的尸体。为了证实死者就是牛元峰,詹大南从尸体上搜出了一本《军官名录》和铜质狮头私章。由于私章上刻的是篆字,詹大南不认识,他就将《军官名录》和私章送交徐海东辨认。经辨认,证明死者就是牛元峰。
抗日战争时期,詹大南身经百战。让他提起就笑的是“百团大战”期间打得日军穿裤衩逃跑的趣事。
那是1940年秋,任挺进军九团二营营长的詹大南率部在张家口上下河地区作战。一天,部队接到日军扶持的维持会会长派人送来的情报,说中午日军要到附近“扫荡”。不少人认为,这是汉奸送的情报,不可信。但詹大南认为,他是中国人,犯不着送这样的情报欺骗中国人。
于是,詹大南决定伏击进攻的日军。果然,数百日军出动了,大摇大摆,来势汹汹。等敌人进入伏击圈后,詹大南一声令下,猛烈的射击使敌人伤亡惨重。日军组织还击,战斗异常激烈。这时,九团一营闻讯也投入战斗,使敌人陷入两面夹攻。詹大南率领部队冲入敌阵,与敌搏斗,缴获了4挺重机枪及大量武器弹药。敌人丢下140多具尸体逃跑,其中有3名受伤的日军趁乱装死,天黑后,只穿着裤衩逃走了。后来,此事在当地被传为笑谈。
1945年1月,数百日军突袭驻延庆南梁沟的晋察冀军区第十二军分区司令部。时任军分区司令员的詹大南指挥仅有的一个特务连,一部分埋设地雷,一部分隐蔽袭敌,给敌人很大杀伤。当敌人接近时,他亲率特务连猛冲猛打,敌中队长被击毙,日军损失惨重,狼狈溃逃。
1945年8月,詹大南根据上级指示,指挥军分区部队奋战5昼夜,歼敌2000多人,一举解放华北重镇张家口,并兼任张家口首任卫戍区司令。随后,他率部接连攻克天镇、高阳、兴和等县和新保安、怀来、延庆、永宁、赤城数城,解放了察哈尔省除蔚县外的所有城镇。
1948年12月上旬,时任冀热察军区代司令员的詹大南按照中央军委关于“抓住扭打”傅作义几个军于平绥线上,“打得该敌不能动弹,不能西逃也不能东窜”的指示精神,率部在250公里的平绥线上大力破击,将敌两个军分割在平绥线上。接着,又在土木山地区血战8昼夜,成功阻击了东逃之敌三十五军和与其接应的一〇四军、十六军的进攻,迫使两敌相距数公里却不能会合,将敌人死死卡在平绥线上,为整个平津战役的全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毛泽东很看重詹大南,曾在7份电报中9次提到詹大南部。傅作义对詹大南也印象深刻,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共和国第一任水利部长的傅作义还说:“詹大南很会打仗,我要见见他,看看是何许人。”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已担任第二十七军副军长的詹大南威名远扬。1950年12月30日晚,为歼灭被围于新兴里的号称“北极熊团”的美七师第三十一加强团,詹大南亲率八十师和八十一师1个团冒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从四面向敌人发起猛攻。战至拂晓,将敌人压迫到狭小区域内。敌人在40多架飞机掩护下,以10多辆坦克开路,于下午1时向南突围。詹大南指挥各团,不顾敌机轰炸,奋勇追击,将敌人围歼在新兴里、新岱里、泗水里一带。此战共歼敌3191人,击毙“北极熊团”指挥官麦克里安上校和继任指挥官费斯上校,击毁坦克7辆、汽车161辆,缴获汽车184辆、坦克11辆、火炮139门,枪支2345支。还缴获了“北极熊团”的军旗,使这个不可一世的美军王牌团从美军战斗序列中消失。
詹大南在征战中多次负伤。抗战时期,他在平西十渡的一次战斗中,日军的达姆弹(开花子弹)从他腰臀部射入,从小腹和大腿根部穿出十几个弹片。至今,射入的部位仍有比鸡蛋还大的一个窝,子弹穿出的部位有大大小小十几个伤疤。见者唏嘘不已,可詹大南却幽默地说,这是在十渡的“收获”。
1955年9月,詹大南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身居高位,保持本色
和平年代,身居高位的詹大南以钢铁般的意志拒腐防变,保持本色。
1955年3月,从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毕业的詹大南调任第二十八军军长。临行前,组织上给了300元的路费,让他带家属到福建二十八军驻地上任。从南京到福建莆田路途遥远,当时交通条件很差,汽车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颠簸了好几天才到达。一路上,詹大南带着妻子和孩子省吃俭用,尽量少花钱。到达后,詹大南立即将所剩的192.2元全部上缴给干部部,并让他们打个收条。干部部的同志说:“像这样的事我可从来没干过。”詹大南笑着说:“有了这张收条都清楚了,我也是为了记住是哪天报到的。”
二十八军守卫在祖国的东海前线。1958年8月,詹大南亲自参加指挥了金门炮战。1965年他调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1966年10月兼任甘肃省委书记,为甘肃的经济建设、民兵建设和社会安定以及西北地区的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1970年12月,詹大南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詹大南无论在哪里工作,都严于律己,工作上高要求,生活上低标准,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一次,军区机关按规定维修詹大南的住房。一名战士带着几个工人到他家里检查水管、修补墙面,詹大南下班回家见到后,拍拍那个战士的肩膀,笑着问:“小鬼,你们在我家‘搞破坏’呀!”
当得知是按期维修房子时,詹大南严肃地说:“我的房子好得很,补补就行,不一定要修,要维修就一定不能超支,更不能豪华,能用则用,尽量节省。”
接着,他不放心地到处查看。在盥洗间,他见有个工人正准备将开了两道裂缝的水盆换新的,就一把按住他的手,说:“水盆就不要换了,有裂缝,可以用脸盆接水,既可以发挥脸盆的作用,又便于对水的二次利用。”
他看到另一个工人正在更换浴缸,顿时发了火,厉声吼道:“好好的浴缸动它干啥!简直胡闹!”
负责维修的同志解释说,这个浴缸年代久远,已经破旧,缸边很高,组织上考虑到首长腿部受过伤,行动不方便,所以换个矮点的。
詹大南坚持不让换。他说:“缸沿子高了,做个木台阶就行了。以后腿脚不灵便,再换个两级木台阶,慢慢往上跨,你们不用担心。”
浴缸陈旧,水渍、锈迹斑斑。詹大南的大女儿与公务员一起清洗了一个多小时才将浴缸擦白。詹大南得意地说:“这不是很好吗!”
1983年,詹大南从南京军区副司令位置退了下来,他对自己仍然严格要求,保持晚节。
南京的冬天很冷。虽然詹大南家的取暖用煤是免费供应的,但他十分注意节省用煤,经常动员家人和公勤人员上山捡枯树枝。烧煤时,他要求室内温度控制在13℃左右,并亲自检查公务员给锅炉添煤、封火的情况。
时任军区司令员陈炳德得知后,特意找到他说:“老首长,你家里取暖用煤是充分保证的,暖气烧热一点,不容易生病,对身体有利。”
詹大南说:“我这样就很好了,自己不觉得冷,冷了有部队发的棉衣、棉被,穿厚一点就行了,你们就不用操心。”
回到家后,他对子女说:“军区对我们历来照顾得很好。陈司令连我家用煤问题都想到了。组织上越是关心,我们就越要自觉,不能给组织增加负担。不要看一个人节省一点,如果大家都这样,每年就会节省很多。”
按规定,詹大南每年可享受一次到外地疗养。为节省开支,每次征求他外出的意见时,他总是说:“南京很好,出去又要花费公家的钱,还要麻烦组织,我就不出去了。”多年来,他从未到外地观光和避暑过。
捐资助学,爱民情深
詹大南心中时刻牵挂着人民群众,尤其是对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家乡人民更是魂牵梦绕。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寨有10多万人参加红军,绝大多数都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当年和詹大南一起参加红军的16人,后来只剩下他1人。
詹大南离职休养后,曾回到久别的老家金寨县槐树湾乡看望乡亲。他走亲访友,和乡亲忆往事,拉家常,看到了家乡的真实情况:群众仍很贫困,生活艰难,一些孩子因家里困难不能上学,辍学在家;学校破旧简陋,条件很差,很多是危房。詹大南心里非常难过,夜不能寐,暗暗下决心,要尽力帮助老区改善办学条件,使老区的孩子有学上,能上学。
回到南京后,他便向老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全家人一起为金寨县捐款10万元建一所希望小学。
詹大南一家全部靠工资收入生活,10万元对他们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困难不小。因为詹大南的夫人当时患有帕金森氏病,生活不能自理,常年请保姆护理;大儿子的孩子已经成年,住房面积小,正在筹款参加集资建房;其他子女全部是工薪阶层,孩子在上学,正是花钱的时候,经济都不宽裕。 尽管如此,全家为詹大南对老区的真情所感动,对詹大南捐款建希望学校的想法,夫人李凡很赞同,子女也都支持。
1996年秋,詹大南夫妇拿出几十年省吃俭用积攒的4.2万元;子女们想方设法,你一万他五千,捐了5.6万元;加上他的侄女一家捐的2000元,一共凑齐了10万元,捐给了槐树湾乡杨桥村建希望学校。
1997年,希望小学建成了,金寨县委、县政府拟将这所希望小学命名为“詹大南小学”,詹大南坚决不同意。县里又将校名改为“将军小学”,詹大南还是不同意。他摆着手,严肃地说:“不行,不行,共产党人就是为人民做事的,不图名不图利,希望小学就是希望小学,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他还说:“当年村里一起参加革命的16个人活下来只有我一个,这是我们16个人的共同意愿。”接着,他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金寨县杨桥希望小学。
从1999年开始,詹大南用自己的离休金在金寨一中设立了奖学基金,还先后资助了50多名失学儿童,尽力为希望工程贡献力量。
2000年,受詹大南资助的金寨一中学生沈成然以安徽省文科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詹大南得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和欣慰,很想见见这个安徽的“文科状元”。
经过联系,9月5日,刚到北京大学报到的沈成然,在北京京西宾馆见到了到京参加抗战胜利55周年纪念活动的詹大南。
让沈成然感到意外的是,詹大南这位开国将军“大人物”,非常和蔼可亲。
詹大南拉着沈成然的手,让他挨着坐下,叮嘱他好好学习,保持老区孩子的朴素传统,要学会做人,做好人。让沈成然特别难忘的是,当他吃完一块西瓜放下瓜皮时,詹大南提醒说:“哎,把红的吃完啊!”
沈成然当时一惊,赶紧把瓜皮拿起,红着脸吃完剩下的一层红瓤,才小心翼翼地放下。
詹大南说:“不能浪费啊!平时我对谁都是这样说的。”
詹大南对从山沟里的孩子到北京城上学有些不放心。他专门托付在北大工作的一个老战友的女儿关照沈成然,使他在学校得到更为细致的关心和帮助。
2001年元月,放寒假的沈成然专程到南京去看望詹大南,这一次的所见所闻又一次让沈成然感到意外。
詹大南住的“将军楼”很简朴,一点不豪华;他穿着旧军装,一点不讲究;吃的饭菜也很简单、清淡,一点也不高档。
第二天,詹大南让司机开车送沈成然到中山陵和雨花台参观。司机告诉沈成然,老将军的专车很少用,也几乎不让外人和子女用,用专车送你,这是一个特例。
最让沈成然感动的是,詹大南对自己很节俭,但对帮助贫困孩子上学却舍得捐钱。2006年,沈成然再次见到詹大南。当他提到詹大南为家乡学校捐款时,詹大南从中山装贴身的口袋中摸出了一个小红本,那是金寨县里送给他的奖学金捐赠证书,里面夹着一个纸条,上面简明的记载着几年来捐款的数目:1999年6000元,2000年8000元,2001年9000元,2002年10000元,2003年11000元,2004年12000元,2005年12500元。他对沈成然说:“本来打算一年加1000元,可县里面坚持不让再加,都让一步,我就每年加500,今年过年我准备捐13000元。
金寨县有关负责人向詹大南捐资助学表示敬意,他谦虚地说:“我们做得不够,应该多做,应该多做,做得不够。”
革命志坚如钢,爱民情深似海,这就是百岁将军詹大南熠熠生辉的人生本色。(题图为詹大南将军)
(责任编辑:张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