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生物叙事学研究范式——平戴维·赫尔曼的《超人类叙事学:故事讲述与动物生命》

来源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onis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超人类叙事学》中,赫尔曼深入探讨了叙事文本中人类如何重新认识自己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动物如何建构主体身份等问题,力图建构生物叙事学研究范式.这种研究具有鲜明的跨学科、跨媒介特色,内蕴人类与动物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想.该书继承了赫尔曼的后经典叙事学思想,贯彻了其认知叙事学思想中最核心的“世界建构”理念,不同以往的关注点体现了他在叙事学研究上的不断创新.
其他文献
2020年10月,德国菲舍尔出版社终止了与作家莫妮卡·马龙近四十年的合作,消息公布后在德国媒体上引发了巨大的舆论争议.很多评论认为,马龙是由于与主流政治观点不一致而受到了出版社的言论压制,是“取消文化”的牺牲品.本文认为,莫妮卡·马龙事件是一个极好的窗口,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观察和了解包括新右翼话语在内的德国当代舆论话语纷争,同时也促使人们反思文学在这种纷争中的角色和处境.
“9·11”事件之后,阿拉伯作家们创作了许多相关主题的小说.在直接取材于这一事件的小说《天堂之风》《第二十号恐怖分子》和《星期二男人的传说》中,作家们通过淡化暴力叙事、采用恐怖分子视角的策略,挖掘了引发“9·11”事件的历史根源,考察了普通青年蜕变为恐怖分子的现实动因,并在作品中呼唤理性反思,倡导与时俱进的宗教观,为我们深入了解恐怖主义的复杂成因和全面认识当代阿拉伯社会提供了有益启示.
在蒂姆·温顿的小说中,“有毒的男性气质”表现为家暴、谋杀、性别歧视、厌女等多种形式,具备这类气质的男性不仅给他人带来痛苦,也给自己招致危险甚至死亡,并且给心智不成熟的儿童和少年塑造了错误的性别范式.对此,温顿借助阅读、亲近自然和语言交流等方式为治疗这种性别气质提供了参考.本文借鉴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从“有毒的男性气质”的表现、危害和治疗三个方面,对温顿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中可见温顿批判父权制、倡导两性平等的亲女权主义立场.
萨尔曼·拉什迪的新作《吉诃德》揭示了在一个异化的世界里,众生如何以爱联结彼此,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文学如何成为唤醒爱的有效方式.本文从该小说中爱的追寻入手,从异化危机、爱的追寻以及文学之用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试图说明拉什迪对面临生存危机的现代人命运的深切关怀.
哥伦比亚作家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的小说《坠物之声》通过展示历史断裂处他异性的存在,对该国的毒品恐怖主义场景和城市暴力史进行了重构.与此同时,作品在深入宏大历史裂隙的发现之旅中,揭示出当代哥伦比亚人在暴力与恐惧之下深陷集体无意识与结构性失忆的困境,并探索个体在与历史的对话中领悟自身命运与国家历史的连结,进而重建身份认同的可能.小说带有新历史主义的色彩,反映了巴斯克斯将文学视为构建历史的能动力量的创作理念,其对历史的讲述包含了未来的维度,寄托了作者对哥伦比亚和平前景的深切期望.
“讲好中国故事”是立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和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这一话题逐渐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基于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软件和文献分析,对2013年以来被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分析,从整体性视角认识“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成绩与不足.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从本质核心、价值意蕴、内容主题、方法策略四个议题展开,通常采用意义-解读、经验-启示、问题-对策研究等三类叙事框架,多采用叙
库里骗局是新世纪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一起重要文学事件.诺玛·库里凭借其出色的言说策略、对“后9·11”时代西方社会政治形势和读者心理的准确把握,在《禁忌之爱》中成功建构了文化创伤,获得了广泛好评.但是,由于她违反了言语行为可接受性的三大认可条件,其建构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坍塌.库里骗局就像一只寄生虫,大大削弱了它的宿主——见证文学的影响力,同时严重挤压了澳大利亚文学公共领域,使之日益萎缩:公众由文化批判者转为文化消费者,文学活动的自主性也大大削弱.
德国作家施益坚的小说《蛮夷的上帝》以19世纪的中国为历史背景,通过多线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位德国年轻传教士意外加入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东方历险故事,同时借助史料着重刻画了晚清历史舞台上的真实人物——重臣曾国藩与英军统帅额尔金.小说展现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东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与清末社会变革,同时折射现实,引发正处于历史大变局中的人们去思考面对文明冲突时应何去何从.
罗伯特·哈斯的体验形式,旨在纠正语言怀疑论以超验冲动为特征的表象形式和新批评主义以理念统一为标志的层级形式.体验形式论强调形式源自感知体验,且应呈现一个有张力和深度的感知过程,形成一个感知与被感知的整体性动态关系及一种以多元力量平衡为标志的秩序完成感.体验形式具有唯物性、复杂性和增进性.作为抒情实践的展现,体验形式既因及物性和参与性将诗的向内抒情与社会情境有机融合,又以专注性和重复性使诗的当下完成融入历史的进程.
河南是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升,“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基本形成,河南成为部省共建、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7个省份之一,9所高职院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郑州市成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