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教育:尽可能避免教育滥用或失误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f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教育的滥用
  
  1.教育盲点:人性的丢失
  现实中的教育往往使人触目惊心,活生生的案例会让人看不到教育本应具有的光环。一次,幼教专家到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芽”结果孩子们半天都不回答。当老师点名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一位老师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叫来自己4岁的儿子问:“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直哭。你正吃早点,该怎么做呢?芽”见儿子不回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芽”“不给?选”儿子十分干脆地说。妈妈又劝:“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选”儿子竟答:“他活该?选”。诸如此类的教育案例不胜枚举。学生的教育从出生到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以至于最后到大学,对学生所需要的是全面的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和谐发展,但教育实践不仅与目标相距甚远,而且缺乏对作为生命个体——“人”的研究和关注,这对于教育的理论界和教育的实践界莫不是一个巨大的悲哀。其表现形式有:过分地迁就、关爱优等生;对后等生的冷漠或者对后进生失望的暗示,或者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教师自身的不得意、失落后所采取的“发泄式”教育等等。
  
  2.教育断点:教育的不一致
  实际的教育在我们现实中容易表现为非连续性、非一致性。而道德人格、价值判断、审美标准等在教育实践者身上容易出现断裂。其表现形式有三:其一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教育实践者可能会表现为时间的前后不一致,前后矛盾;其二是教育者之间的不一致,表现为各唱各的曲,各弹各的调;其三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是典型的言行不一致。这种教育的断点若反应在知识、真理、学术等上面,尚不以为怪。因为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发展学术的思维和实践所具有的非至上性是容许其存在的理由,而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发展学术的思维和实践所具有的至上性更能超越这一断点。但表现在价值判断、道德人格、审美标准等为人处事方面的话,就会使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严重者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
  
  3.教育误区:教育的曲解
  教育在于个体身上多种因素的和谐发展,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知识从智慧、情感、人格等因素中游离出来。先哲们言明了教育的真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哲学作为最高学问来统摄所有知识,以培养人的智慧,以发展人的心智统摄教育的整体性。“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而马克思主义有关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更关注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不仅把教育看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是注重人自身的和谐。但是在现实教育中,教育理念淡化,教育品位下降,教育光环丢失。唯一的传授知识似乎成了教育的同义词,考试中的分数或成绩成为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这种教育的情形就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的过程中,也没有一刻放松过,教育依旧是坚守知识传授、考分真理这一法宝,学生的课业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恶化了。基础课程最大的成功一方面在于改造了课本,一种更糟的情形是教师拥有了更丰富可以传授的多样式课本,但却没有改变教育的现状,教师不仅想方设法要把新课本要给学生讲透、讲懂,而且还要千方百计给学生讲授老教材。另一方面在于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提出了知识、情感、态度等有机统一的教育理念,而教师不仅给学生要讲授书中知识,还要给学生讲授情感、价值、态度等,这又使情感知识化、价值知识化、态度知识化、能力知识化。一种美好的教育理念就如此地被简单化、机械化。其结果是教育中的生命个体所面临的是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负担。
  
  二、 归因分析
  
  之所以在实际教育中缺乏人性、关爱、冷漠、异化,之所以不能形成一致的教育作用或功效,之所以仍然是以“知性教育”统摄教育时空,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的教育学中为什么不注重人,教育实践中为什么不关注人?一是我国在对待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观念上趋向于重集体、轻个人;在对待二者的方式方法上则有集体压倒个人之势,从小学一直延伸到大学的教育观念一成不变的是“以牺牲小我来求大我”。这种二元分离的观念和操作造成了对人性的漠视。二是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科学的发展在其显示出了科学知识?穴理性?雪的巨大威力的同时,并以此把科学以压倒之势凌驾于一切之上,淹灭了人的本性。“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育出现一种知性教育取向,完整的教育演变为技术教育,价值教育处于被压制和边缘化的地位”。以知性误导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在复习方法上重“题海”。科学知识在学校就完全体现了工具性,而不再具有人性,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之间不能沟通和联系,因而科学教育也就缺失了科学之精神——启真、启美和启善之功能,教育成了冰冷冷的强制性义务,知识成为奴役人的工具,获得知识和受教育不再成为一种乐趣。三是学校内外构成对教师的压力。有来自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过分在意自己的“政绩”的强烈愿望,片面追求学校的“高指标”;有来自学校办学价值取向上的过分看重学校的“金字招牌”,在对待教师评价上就以学生的成绩作为一成不变的方式。四是我们的教育学和教育自身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学更注重的是哲学意义上的抽象、教育理论界忙于理论的创新,以便能与时俱进,统领实践的前奏,却无暇对教育理论注入人性,施与人性关爱。教育的实践界忙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为了功利,在教育教学中也就一成不变地把教育变成教师的施舍和恩赐。就这样无论是教育的理论还是教育的实践都注定了人的因素、人的关怀、人的情感等都远离教育或者与教育无缘。其五是与教育中生命个体日常交往的教师由于深受以上文化氛围、工具价值、内外压力等等的影响,如果教师意志不坚定,如果教师教育理念本身的贫乏,如果教师专业化水平低等因素,就会使教师远离“教育人”的身份,滥用教育的现象就会随时发生。
  
  三、 善待教育
  
  在所有的生命当中,也唯有人才有教育。其所以有教育,就因为人知道自己的今天是过去的明天;其所以有教育,就因为人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今天的明天。为了明天,我们需要教育;为了生命,我们更要善待教育。善待教育,一方面要关注人的生命个体,在教育学中、在教育实际中注入人性的因子,用人爱来对待教育当中的生命个体。这是教育的底,或者是人之所以能受教育的根基。因为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缺乏人性的教育必使其丧失其根基。一种远离人性的教育在教育伊始便已使教育显得肤浅。“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着另一个灵魂,……”有闲暇能嚼嚼这段对白的话,或许会催发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思考,或许会引发作为教育人内心灵魂的共鸣。什么是教育?只有当教育人真正地触摸到教育中生命个体的思想,并用自己的心灵贴近教育中生命个体的灵魂时,教育就会真正意义地在生命个体中来过、发生过、交互过。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守教育的理念,要恪守教育的品位确保其不能下降。无论在任何地方,无论在任何时候,实行真正的教育,坚守教育的至真、至善、至美应是教育人的人生信条。其一,教育要避免间断、中断或断裂,这对于道德教育方面尤为重要。其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达成个体因素的和谐,以促进个体智慧升华。因而,教育人理应从盲目的“知性”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虽然“善待教育”实践的路程任重而道远,但作为一种教育人的义务和责任就像“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一样神圣而庄严。
  (参考文献本刊略)
其他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被各学科课堂教学广泛采用,却也时常成为大家听评课之余谈论时的诟病之一,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必然要进行交流,而许多交流却常常是走过场的,实效不佳。科学学科虽然
李彤名师工作室十分重视优化课题研究资料的管理工作,指导各课题组全面搜集、有序整理、科学分析相关研究资料,以完整地反映课题从构思、立项、研究到结题的全过程。事实上,课题研究资料也是课题成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庞书君老师牵头的研究小组,经过集体讨论后,确立了《小学低年段科学课堂管理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以科学课的课堂管理为研究方向,致力于改变实验课堂上学生纪律意识不强
教学分析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是《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的第2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领域“运动与力”的相关内容。本课首先通过四个“有结构”的物体在施加力和去掉力的作用下分别由形变到恢复原状或达到极限而恢复不到原状,让学生发现物体的弹性和弹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对微观形变的放大观察,认识弹性具有普遍性。其次,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研究外力和物体形变的关系。以探究拉力与弹簧的拉伸长度的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重要的补充,是一个基础性的教育,家长是孩子成长道路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影响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家庭教育与
摘 要:小学科学社团活动作为学校科学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拓展,其内容与教材整合的意义就在于向少年儿童弘扬科学精神,拓展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社团内容与教材的整合方法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服务的。活动内容既可围绕教材整合,也可自行开发;既可学习科学知识,也可进行实验探究、实践创造。为了科学社团能正常开展活动,必须组织好社团,制定好计划,并做好社团活动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关键词:科学社团;
以临时进场道路长表栈桥为例,简要介绍了处在深水浅覆盖层基岩环境下钢栈桥施工搭设方案,并以此对栈桥结构进行结构检算。利用MIDAS CIVIL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栈桥模型,结合栈
摘 要:基于儿童视角设计和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以生为本教学思想的具体实践,对于丰富小学生学习体验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结合小学教学实践,探讨了基于儿童视角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儿童;品德与社会;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同时也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