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437诱导HepG2细胞凋亡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CD437对HepG2细胞凋亡诱导作用及其对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影响.方法 ①MTT比色法观察CD437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An-nexin V-FITC/PI标记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②罗丹明123(Rhodamine123,Rh123)荧光探针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线粒体改变,并经流式细胞仪分析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 ①1 μmol/L CD437干预HepG2细胞24h后,实验组细胞早期凋亡率(18.26±5.31)%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细胞继发死亡率(20.31±3.70)%也高于对照组(P<0.05),CD437可导致细胞早期凋亡.②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CD437诱导HepG2细胞24 h后,实验组荧光强度为4.40±0.09,较对照组荧光强度5.34±0.12变弱(n=12,P<0.05),实验组整个峰向左移动,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下降.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对照组罗丹明123荧光强度很强,大量细胞发出强烈荧光,实验组HepG2细胞内罗丹明123荧光强度很弱,很少见到强荧光细胞.结论 CD437可能通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而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且诱导其凋亡。

其他文献
患儿,男,4 d.因联体畸形遭遗弃.入院体重3.0 kg.联体儿发育不对称,其中发育正常的主胎(联体之大婴)外观正常.精神反应良好,进奶及排便可,觅食、握持反射存在,拥抱反射无法引出.自主胎的剑突至上中腹部与另一发育不全的寄生胎(联体之小婴)胸腹部相联,结合部分约6 cm,其下方即为直径5 cm之脐膨出.寄生胎无头颈,有发育不良的躯干及四肢.胸腹部狭小,可见双侧乳头。
医学实验研究与临床试验研究中的统计学设计  医学实验研究是指以动物、器官、材料、组织或细胞等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借助一定的实验室手段而开展的研究[1].临床试验研究是指在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各种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的干预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该方法或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它们的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2-4]。
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业已公认为治疗小儿脾相关血液病的金标准[1].LS的核心是处理脾蒂血管,国内外LS常规采用切割闭合器(Endo-GIA)离断脾蒂血管,但该法价格昂贵且体内残留异物同时可出现并发症.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遵循传统手术方法、采用丝线内结扎法处理脾蒂血管完成LS取得良好效果并与同期Endo-GIA离断脾蒂的患儿进行比较,旨在评估丝线内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青少年十二指肠穿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7月至2008年7月,非随机将21例十二指肠穿孔患儿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传统开腹组,对比观察手术操作情况及患儿术中、术后情况,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修补青少年十二指肠穿孔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5.5±18.0)min,较开腹手术(68.5±14.7)min无明显延长,住院时间腹腔镜组(5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钢丝固定治疗Ⅱ、Ⅲ型儿童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手法复位失败的Ⅱ、Ⅲ型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患儿12例,行关节镜下复位、钢丝内固定治疗.平均随访时间24.4个月(12~32个月),Lachnmn试验、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及Tegner分级评价膝关节功能,术后X线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12例骨折均获得满意的复位,术后3个月内骨性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