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激趣有方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化学是基础学科之一,是启蒙学科,激发兴趣尤为重要。如果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在实践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利用实验激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演示实验又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实验现象以新奇刺激对学生的知识理解、消化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在积极做好教材规定要做的实验的同时,要针对学生难理解的内容,补充并改进演示实验。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
  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按实验目的、观察办法、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得出结论这个程序进行。如在讲分子一节时,新课一开始,我便在一只烧杯中倒入蒸馏水并滴入无色酚酞,将另一只烧杯滴有酚酞的浓氨水和其并排放置,不到1分钟,学生发现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也变红了,这时我就问学生:“蒸馏水变红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产生了欲“知其所以然”的强烈心理,为学习“分子”这一抽象难懂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理论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在讲木炭还原氧化铜时,通过演示实验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首先从颜色上观察实验现象,通过高温加热后,黑色粉末(木炭与氧化铜的混合物)逐渐出现一些光亮的红色;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口冒出气泡并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成物到底是什么,最后再由学生写出方程式2CuO+ C =2Cu+CO2↑。这样,就不是单靠讲解,而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来认识还原反应的实质。在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来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可以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化学实验也得以提高。
  二、利用师生情感激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認知因素为核心,忽视师生间的情感,学生对教师无感情,甚至反感,严重影响其对学科的兴趣。传统的教学讲究的是有板有眼,严肃地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很少看到教师的微笑,情绪上的压抑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学习兴趣事实上也被扼杀了,学习成为一项艰苦而乏味的事情。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你的学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促进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产生自我指向的学习,这样的学习结果是好的,教学效果也将是高效的。
  三、设疑讨论激趣
  我在教学中有意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诱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正确的或错误的论点展开讨论,各种意见在争论中得到统一,最后我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如在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的教学中,由于第六单元学生学过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钙反应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我在课堂上提出了让同学们自己设计装置来证明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并检验反应生成碳酸钠。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钙反应具有相似性,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由于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如何证明二者反应了呢?由于初中没有明显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及技能去进行实验设计。有的同学设计把二氧化碳收集在一个气球中然后往气球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水,然后再注入稀盐酸,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现象;有的同学设计把一个瘪气球(开口通空气)置于密闭的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然后往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等。通过这些实验,同学们一方面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四、利用练习激趣
  练习激趣就是精心设计一定量且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点和评价,以便教学双方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在练习中,重视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题多变,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做完一题后,思考答案是否合理?解题关键何在?运用了哪些知识?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也拓宽了学生思路,激发和培养了学生求新、求异的独立思考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遇到问题,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不拘泥于已有的范例和模式。
  五、利用课外活动激趣
  课内重知识,课外求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就不可忽视课外活动这一极其重要的载体。例如:利用教材众多的课外选学阅读资科,如:“绿色化学”、“水煤气”、“温室效应”、“可燃冰”“水的净化”、“灭火器”、“干冰的妙用”等等,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环境化学等内容举行化学知识讲座;也可以开展利用废电池回收二氧化锰、金属锌等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化学氛围。
其他文献
【摘 要】高等教育是文化发展的主要手段,它是实现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文化产业化淡化了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使文化日趋向经济发展靠拢,高校淡化了人文气质的内涵。本文就文化产业化后对高等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发展进行探析,并提出一些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人文素养;人文关怀  文化是一个语言范畴的词,它指的是一个自然人所具备的人文素养程度。我国文化发展历史
期刊
【摘 要】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可以巩固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本文主要从化学实验课程设置的背景,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化学实验的教学策略等方面对高中化学实验教育效果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育效果  一
期刊
期刊
【摘 要】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有掌握和科学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有性效,通过总结有效教学的实践经验,从我国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立足生活经验,架起沟通桥梁;加强实验教学,回归科学本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初中生物;实施  一、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  新课标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价值取向。同时《生物课程标准》
期刊
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字眼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虽尚未有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由此,也自然引起了语文教师对朗读的深入思考。新课标要求每个年级都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一要求中,“正确、流利”一般很容易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不断指导和训练。然而语文要细酌入“味”就必须做
期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中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的教学质量。《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尽量创设优美的语言环境,真正发挥学生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