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课件惹的祸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la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自从有多媒体以来,粉笔和黑板的功能淡化,课件成为教学中的宠儿,它发挥了知识容量大、素材丰富多样的优势。很多教师借助课件使课堂活泼生动、增色不少。合理使用课件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笔者曾多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增加了课堂活力和实效,每每备课时,对课件就难以割舍。接到督导要来听课的通知,我毫不犹豫就决定再让课件登场,发挥其不凡的魅力。
  【案例描述】
  这节课的目标是针对诗歌鉴赏答题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弱项补偿”的习题课。首先我把学生前一节课作业的解答文字全部拍下来,把同一题的解答都拼放在一张课件里呈现,通过展示评析答案,让大家明白失分原因。
  果然,看到自己的答案,原本安静沉闷的课堂瞬间如吹皱了的一池春水,涟漪不断。被展示到的学生面带羞涩,没展示到的开心地看着热闹。大家很快找出了答题存在的问题,显然通过课件对比分析颇有效果。
  接下来,通过习题演练来解决问题,请学生起来解读过去讲评过的诗歌的内容。但几个同学都语焉不详。我虽无奈却很从容地让学生坐下,关键时刻不用愁,自有课件来帮忙。
  从容地点击早已准备好的诗歌讲解的那几页,图文并茂的课件让我倍感轻松,而学生们也立刻灵动了起来,笔耕不辍的记录着。看着学生们的认真劲儿,我深感做课件的辛苦没有白费。
  不料,得意之余再请学生结合对第一首诗的解读说一说第二首诗的内容,竟然又卡壳了。再看看学生,都躲躲闪闪唯恐被叫起来答题,眼中却又还有些许期待。期待什么呢?我纳闷之余,鼠标轻快一点,课件上详细的解析过程和诗句对译立刻跳出,那些期待的眼神光芒一闪,又在不断记录中倍显沉着镇定。看看还剩下的有限时间,赶紧让几个同学口头说了一下自己的答案,结果更让我郁闷了,之前存在的答题问题很完整地再现了一遍。怎么办?继续课件来解决吧,不过此时学生们似乎兴趣寥寥,甚至有人在看班级后墙上的时钟了。当我最后把标准答案和评分细则用课件展示出的时候,所有人立刻开动笔头,笔尖发出沙沙的声音。
  铃声终于响了,学生们原本躲闪趴伏着的身躯开始坐直了,我暗暗擦了下手心里不知何时渗出的汗,长吁出一口气。
  督导评点这节课头重脚轻,用课件作为主角的教学手段值得再思考。我彻底疑惑了,回想从前使用课件的那些精彩的课堂,究竟问题在哪里呢?
  带着疑惑,走回教室和学生交流,有学生很不好意思地说,当时就顾着抄课件上的解析,也就懒得再去思考了,为什么答题时总出现同样的那些错误,学生委屈的说,习惯了抄课件上的答案,所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还不太清楚。
  正想再追问时,教室后排一学生喊道,老师你把刚才的课件拷到教室电脑桌面上,我还没抄完。一语惊醒梦中人,终于明白为什么每次改作业常常看到那么多标准答案;也终于明白学生为什么看似懂了,却答题难;为什么看似会答题,却得分难;原来都是课件惹的祸。
  【案例反思】
  反常效果背后总有反常原因,冷静思考后,笔者发现在这节诗歌鉴赏习题课的教学中走入了几个误区。
  1.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偏差
  本节课重在解决如何不出现答题中常见的几种错误,补偿学生答题弱项,目标应是探寻正确答题的方法,结果教学内容却牵扯了更多精力在诗歌文意解析。虽然前有答题例析,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且不是本节课的内容,后面还是以课件展示式串讲为主,而不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补偿自己的弱项。学生依然停留在内容的模糊理解上,弱项没有补偿,课堂目标和实践不符。课件的设计游离教学目标,忽略教学重点,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也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2.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不合
  作为一节习题课,学生问题的呈现应该在笔下写题的过程中,在答题时的思考中,而不是在课件知识的单纯知识复制中实现。本节课采用课件展示的手段,进行内容解析、考点和问题分析,无疑没有注意教学手段的针对性,减弱了课件在一些新授课中具有的作用。
  课件使用是再现而不是再创,知识是静态存在而不是动态变化的。大量的通过课件进行知识性梳理,通过串讲式教学来解决答题困难,无疑是搬来石头砸自己的脚,讲的越多,学生的问题越多,问题雪球越滚越大最终会压着自己。
  3.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的背离
  这节课使用课件是有主观导向意识的,没有关注学生在2014年的答题中会出现怎样的问題这个学习实际,就想当然地追求表现形式,决定使用课件来辅助解析,除了不符合教学既定目标外,还违背了“因疑而教”的教学规律,忽略教学实际内容。对于课件效果的先期盲目乐观浑如“盲人摸象”,自以为过去的实践有效果,岂知只是管中窥豹。在这节习题课中,即使解析步骤、答案呈现再精彩,但不是学生在答题中切身思考到的东西,结果必然会忽略学生实际,导致教学形式与效果的背离。
  4.教学主体和教学辅助的错位
  习题课的主体是学生,一切的方式选择只能是辅助手段。本节课在读诗时,因为课件解析的呈现,使学生失去自己思考的积极性。在做题时,因为课件答案呈现,使学生习惯性抄答案而失去思维锻炼的活力。学生这个主体被课件这个辅臣牵着鼻子走,淡漠了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一味不恰当运用课件,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无益于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
  随着多样教学方式的不断涌现,教学中遇到的新型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甚至困扰着很多教师,教学难题呼唤更真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创新教学手段的同时更应注重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使用得当,多样教学方式将不再轻易“惹祸”!
  作者单位:南京市人民中学。
其他文献
油气滚动勘探开发综合研究评价技术是一项系统的研究工程,在该项目中充分利用濮深18块新处理的三维地震数据、测井、岩心及试油试采、RFT、HDT等基础资料,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
一、分层次教学的概念  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的不同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分层次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变革,它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课堂授课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往往是整齐划一地“齐步走”,教师面前学生都是一样的,这样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有一部分学生又“吃不了”。长此以往,有些学生就对课堂失去了兴趣。分层次教学使得教师的授课方式更加灵活,教
在高二语文课本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描绘的大鹏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外形高大雄伟,胸怀宽广,志存高远,见识非凡。跃于大海时,乘长风破万里浪;翱翔蓝天时,凭扶摇搏击长
一、物联网概念的引入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使系统可以自动、实时地对
从教近三十年,我一直追求“教得轻松学得快乐”的境界,基于这一点,我们一直尝试着一些教学实践,以此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一、如何提高学生创意能力  1.作业是自己的 初中语文教材七到九年级,每个年级每学期都有一本《新人文读本》,为了切实有效的用好这本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佳作,按照“我学懂了(音、形、义),成语积累,精彩语句,阅读感悟”等四个方面做读书笔记。告诉他们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2月份颁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意见要求我国所有大型银行于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不但要求分
文言文的虚词相对于实词来说,数量要少很多,也就几十个,而高考涉及到的虚词只有18个,但是它远比文言实词复杂和灵活。高考也是通常把虚词融会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稍不留意,就会判断错误或漏译。如何学好文言虚词,熟练掌握其用法和意义?我认为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勤归纳、善迁移、巧对比。下面我以高考全国卷常考的“而、以、其、之”四个虚词为例进行分析。  有些文章中,某一个虚词会同时出现很多次,而且会出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和民族振兴的助推器。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