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演“教案剧”,还是顺应学生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dose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还时不时地出现一些与新课程标准理念不合拍的现象,下面通过两个教学片段谈谈笔者的一些认识.
   教学片断一 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Sn的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讲解完课本上介绍的推导方法以后,有以下教学活动.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推导方法?
   (经过几分钟的思考,有学生举手发言)
   学生A:利用等比数列定义,
   = = … = = q.①
   又由等比数列定理,得= q. ②
   把通项公式an = a1qn-1代入,得
   = q.③
   (此时出现恒等式,学生A用手摸了摸头,不知如何是好,教师示意他坐下)
   师:③式显然得不出前n项和Sn的公式,谁能完成?
   (教师一边提问,一边擦去黑板上的③式)
   生B:把②式改写成
  = = q.④
   解得Sn =(q≠1).
   公式推导完毕,教师开始讲解其他问题.
   回顾这一教学片断,笔者认为把③式擦去很可惜,这是对学生思维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极好的素材. 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预先设计的轨道上来,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主见、没有个性,学习被动,依赖性强,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该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应该为学生提供宽松、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发现、讨论和解决活动中来. 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应在肯定A的解法的同时再引导学生分析A思维受挫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指出把②式化为③式的目的与我们要解决的目标是否一致.不难发现学生A没有朝Sn的目标前进,因为②式中没有 Sn,变换的方向应该是产生Sn. 通过这样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的思维作出了评价,调动了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教学片断二 一个关于解题的教学片断.
   问题:求函数y = +(0 < x < π)的最小值.
   (教师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提问)
   生A:利用基本不等式,
   y = +≥2 = 2.
   师:以上不等式能取到“=”吗?
   生A(想了一会儿):因为sin x≠2,所以等号取不到,这样解答错了.
   师:说明用不等式不能解决此问题,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生B:用判别式法,令sin x = t,则t > 0,y=+,即t2 - 2yt + 4 = 0 .
   Δ = 4y2 - 16 ≥ 0,又y > 0,所以 y≥2.
   (这时学生C举手)
   生C:由于t≠2, y的值不能取到2.
   师:看来判别式法也行不通.
   学生D:令sin x = t,则0 < t ≤ 1,y =+=t +在上(0,1]递减,当t = 1时,y的最小值为 .
   笔者认为, 这一片断中有两处值得我们反思:首先是学生A的解题错误不应该由教师直接指出,教师应改变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题的错误之处;其次是教师主观地下结论:本题不能用不等式法和判别式法求解. 这样做会阻碍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欲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和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一切数学活动都应该从问题出发,到更高一级问题的产生. 在解决问题中产生新的问题并不可怕,教师不应该回避,应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案. 以上教学片断中,学生A和学生B的解法是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共同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事实上本题可以借助不等式和判别式求解,解法如下:
   解法一 y = + =
   sin x ++ ≥
   2 + =
   2 +≥(2 + 3) =.
   解法二 (接学生B的解法)
   令f(x)= t2 - 2yt + 4,使方程t2 - 2yt + 4 = 0在(0,1]内有解.
   (1) 在(0,1]内仅有一解,必须f(0)•f(1) ≤ 0,解得y ≥;
   (2) 在(0,1]内有两解,结合二次函数图像分析可知,满足要求的y值不存在.
   综上,y的最小值为 .
   从上述片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师的及时评价,给予了学生信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简单而又巧妙的解法更让人体会到数学海洋中挖掘不尽的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名学生,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有两个主题:将“传授中心课程”转变为“对话中心课程”;将教师角色由“技术熟练者”转变为“反思性实践者”.“对话中心课程”意味着课程是一个教学事件,它需要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不断创生出来,在这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以及教师的经验和艺术是实现这种“对话”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的创新,意味着教学在本质上不是一个技术化、程序化的训练过程,而是一个依赖教师的“实践智慧”的引导过程,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由此确立,教师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在课程中获得解放,而不是使学生在“公共框架”中就范. 可见,课堂教学绝不是为了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授而演“教案剧”,而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并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畜产品在GDP中所占的份量看,新疆畜牧业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其区位优势亦日益突现出来.根据国家、自治区的相关政策,结合工作实际,就当前和今后一段
新疆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省区,发展奶业具有相当大的资源优势,目前,新疆乳品企业生产的产品已有7大类,50多个品种,主要有消毒牛奶、奶粉、奶油、奶酪、初乳素、冰淇淋、奶饮料等
最近几年引入的向量学习,使得现在的一些平面几何的习题用向量进行求解更为方便,下面是一个平面几何习题,用向量进行解析.     评注1、试题源于课本,略高于课本,本题由课本例题、习题加工改造整合而成,是考生熟悉的题型. 突出知识的交汇性和综合性,显示命题考查思维能力的较高要求. 这是一个双曲线的另一种新的表示,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到新颖,求出的曲线方程却很熟悉,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兴趣,降低刚见到习题时
在高中数学中,大多数的内容都能体现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函数数列不等式平面向量圆锥曲线概率极限导数等,而数学应用题一般不以内容来分类,而以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来分,如:工程问题统计问题复利计算与分期付款问题工业生产问题等等.   高中数学应用题解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呢?一般来说,都有以下几个程序:  第一 读题.数学应用题的文字叙述长,数量关系分散而难以把握. 因此,在解题中,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通常人们食用肉品时总是认为,刚屠宰的肉新鲜,应该是越新鲜越好,其实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