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包块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f_nast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包块的发生情况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盆腔包块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切除术,术后发现盆腔包块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并接受再次手术的8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子宫切除术后74%(63/85)的盆腔包块为良性病变,19%(16/85)为恶性,7%(7%,6/85)为卵巢交界性肿瘤。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包块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占24%(20/85),多发生于子宫切除术后的5年内(16例);其次是卵巢黏液性囊腺瘤(14%,12/85),而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以卵巢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癌(8%,7/85)居多,且卵巢肿瘤更多发生在子宫切除术后10年及以后(18例)。子宫切除术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发生特点主要包括年龄较小[(47±5)岁]、子宫切除术后病理结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病的比例高(65%,13/20)、子宫切除术至发现盆腔包块的时间间隔较短[(3±3)年],而这些与卵巢肿瘤(包括良性、交界性、恶性)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均<0.01)。既往多次腹部手术史将明显增加子宫切除术后卵巢瘤样病变(包括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其他瘤样病变)的发生风险(RR=9.410,95%CI为1.099~80.564,P=0.041)。

结论

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包块的发生与子宫切除术时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密切相关,尤其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并且既往多次腹部手术将明显增加该风险。针对高危因素进行处理可有效预防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包块的发生。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正常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肾病(NA-DKD)患者的患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连续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肌酐(C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数据资料完整的病例3 813例,统计入组患者年龄、不同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白蛋白尿分布情况等,计算年龄特异性的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疾病(DKD)患病率,根据性别、平均动脉压、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期刊
目的探讨血清鸢尾素(irisin)与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选取T2DM伴CAS患者30例,同时匹配30例T2DM不伴CAS患者,同期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NC)组。检测比较3组空腹血糖(FPG)、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血清鸢尾素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的高龄产妇的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7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孕周≥28周、既往有≥1次剖宫产史的产妇2 587例;选择其中既往有1次剖宫产史、单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的产妇共909例为观察对象,其中分娩年龄≥35岁者237例为高龄组,分娩年龄<35岁者672例为低龄组。对两组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