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小儿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888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游离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小儿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报道其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 2008年8月至2012年1月对30例2~10岁的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患儿,分别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嵌合穿支皮瓣、肩胛下动脉分叶穿支皮瓣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移植皮瓣面积最大16 cm×6 cm+ 11 cm×6 cm,最小7 cm×4 cm.结果 最终28例皮瓣成活,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1例,成功率为93.3%;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比较满意,皮瓣供区外形、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掌握过硬的显微小血管吻合技术和熟练的穿支皮瓣解剖技术,小儿游离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可以取得与传统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同样的治疗效果,并且大大地减少了供区的损伤,对供区的外观影响小。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患儿肛提肌的形态学变化及肛提肌成形术治疗排便障碍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1年2月间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大便失禁患儿32例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4~13岁,均同时合并排便困难,无肛门狭窄及直肠扩张,全部病例行盆腔MRI检查,于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对肛提肌进行观察,同时行肛肠测压和结肠传输试验.30例排泄分数<80%,传输指数
目的 研究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 1/2在正常和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尿道下裂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收集拟行尿道下裂尿道修复术患儿术中切除的包皮组织(30例)和门诊包皮环切术中切除的儿童包皮(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方法检测两组包皮组织中ERK1和ERK2
目的 探讨导致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13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年龄、BMI指数、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最大初始移位(对位及旋转).采用均值比较或卡方检验对以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明确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相关因素
目的 探讨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2年2月采用后方入路,切开复位,经皮内外髁克氏针固定治疗16例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术后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拔出克氏针,支具保护下功能训练,8~10周开始负重.结果 14例获得6~36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5周,平均4.6周.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1例发生膝关节大于5°的内外翻畸形
目的 比较股骨内翻+ Salter截骨术与骨盆三联截骨两种手术方式对Perthes病严重病例的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43例严重Perthe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股骨内翻+Salter截骨手术组(26例)及骨盆三联截骨手术组(17例),通过改良Stulberg分型评估预后,比较手术效果.将年龄分组(低年龄组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