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习惯是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的行为反应模式。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记得有一位伟人曾说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
可见,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防止和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当孩子还小时。父母往往觉得他们天真可爱,加之听不懂大道理,因而容易对孩子娇庞溺爱,结果让孩子养成了诸如任性、固执、偏食、自我中心、懒散等许多不良习惯。对于这些不良习惯,家长若不痛下决心及时纠正,则会慢慢地融进孩子的人格体系当中去,给他们未来的发展留下很大的隐患。
那么,当孩子产生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后,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首先,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并持有耐心。既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么父母就不能指望纠正的过程是一蹴而就的。不少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过于娇纵,不注意严格要求,当孩子上小学以后,发现孩子身上诸多缺点,于是心急如焚,左看右看孩子都不顺眼,整天训斥责骂不断,可这样做的结果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因为当我们向别人提意见时,若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否定情绪,则对方是不大容易听得进去的。人都有一种维护自我尊严的强烈意识,在这一点上小孩子也不例外。而我们许多家长在这一问题上恰恰采取了完全错误的策略,即想通过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来达到他们改变自我的目的,其结果是孩子为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而拒绝做任何改变。所以,聪明的家长若想改变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模式,从来都是从设法提高孩子的自尊心而不是降低他们的自尊心出发的,倘若他们觉得要批评孩子了,也是对事不对人,绝不说有损孩子人格的话。
球王贝利在他的自传中讲过一件事:他小时候有一次悄悄地与小伙伴躲在屋外吸烟,不巧被父亲撞着了。父亲当时不吭声,回家后才将意见平缓地告诉贝利:“你踢球有几分天赋,以后也许你会成为一个高手,要是你抽烟喝酒,就踢不好球了,到时候就没有足够的体力在90分钟之内一直踢出理想的水平。这事你自己决定吧。”对父亲这番“给面子”的做法,贝利是如何感受的呢?他是这样评论父亲的:“后来,我又好几次想起这次谈话,我知道我的个性,而且在那个年龄,我是容易感情冲动而轻举妄动的。要是他当时狠狠骂我一顿,很可能会激起我的反抗,今天我便成了一个恶习难改的烟鬼了。”由此可见尊重孩子的重要。
其次,对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可采取心理学上的厌恶疗法。所谓厌恶疗法,即把人某种行为的后果同厌恶性的刺激结合起来,从而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有一位母亲,发现自己幼小的儿子总爱偷偷划火柴,再三教育都收效不大后,她给儿子找来了几十盒火柴,命令儿子不间断地将它们全部划完。刚开始儿子还觉得好玩,可是越划越疲劳单调,最后是在泪水和哀求声中母亲才允许他停下来。有过这次经历,这个孩子以后再也不把偷划火柴当成一种乐事了。
最后,对孩子的不良习惯。父母注意不要予以强化。孩子的任何行为习惯,如果能得以持久发生的话,其背后必定有着某种强化因素。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吃一口饭,然后四处跑一跑,父母追上他把他再哄回来吃饭。其实孩子的这种习惯是父母给教的。他之所以在吃饭时四处跑动,是为了让父母注意他和哄他,他觉得这样好玩。倘若父母对他的这一行动不加理睬,他就会因感到没有意思而自行停止。有位母亲在咨询中告诉我,她快三岁的儿子在生气时,总爱说她“坏妈妈”。我跟她一起细究原因,才发现这个孩子是在偶然一次机会学来的这句话。当他情绪好时说出这句话,大人们会因小小的孩子说出这么一句“成熟”的话而感到“骄傲”和“惊喜”,而当孩子情绪不好而说“坏妈妈”时,大人又没有给予及时的制止和批评,只是赶紧地哄他,于是孩子的这一不良习惯就这样地强化下来了。为此,我建议她以后当孩子再说这句话时,切不可出现赞许的态度,而应立即予以批评。同时,要用一种良好的习惯来代替孩子的这一不良习惯。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应允许他用一种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妈妈我不高兴了”,这样过不了多久,孩子说坏话的习惯就会因得不到强化及被替代而渐渐消除。
可见,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防止和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当孩子还小时。父母往往觉得他们天真可爱,加之听不懂大道理,因而容易对孩子娇庞溺爱,结果让孩子养成了诸如任性、固执、偏食、自我中心、懒散等许多不良习惯。对于这些不良习惯,家长若不痛下决心及时纠正,则会慢慢地融进孩子的人格体系当中去,给他们未来的发展留下很大的隐患。
那么,当孩子产生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后,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首先,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并持有耐心。既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么父母就不能指望纠正的过程是一蹴而就的。不少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过于娇纵,不注意严格要求,当孩子上小学以后,发现孩子身上诸多缺点,于是心急如焚,左看右看孩子都不顺眼,整天训斥责骂不断,可这样做的结果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因为当我们向别人提意见时,若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否定情绪,则对方是不大容易听得进去的。人都有一种维护自我尊严的强烈意识,在这一点上小孩子也不例外。而我们许多家长在这一问题上恰恰采取了完全错误的策略,即想通过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来达到他们改变自我的目的,其结果是孩子为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而拒绝做任何改变。所以,聪明的家长若想改变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模式,从来都是从设法提高孩子的自尊心而不是降低他们的自尊心出发的,倘若他们觉得要批评孩子了,也是对事不对人,绝不说有损孩子人格的话。
球王贝利在他的自传中讲过一件事:他小时候有一次悄悄地与小伙伴躲在屋外吸烟,不巧被父亲撞着了。父亲当时不吭声,回家后才将意见平缓地告诉贝利:“你踢球有几分天赋,以后也许你会成为一个高手,要是你抽烟喝酒,就踢不好球了,到时候就没有足够的体力在90分钟之内一直踢出理想的水平。这事你自己决定吧。”对父亲这番“给面子”的做法,贝利是如何感受的呢?他是这样评论父亲的:“后来,我又好几次想起这次谈话,我知道我的个性,而且在那个年龄,我是容易感情冲动而轻举妄动的。要是他当时狠狠骂我一顿,很可能会激起我的反抗,今天我便成了一个恶习难改的烟鬼了。”由此可见尊重孩子的重要。
其次,对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可采取心理学上的厌恶疗法。所谓厌恶疗法,即把人某种行为的后果同厌恶性的刺激结合起来,从而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有一位母亲,发现自己幼小的儿子总爱偷偷划火柴,再三教育都收效不大后,她给儿子找来了几十盒火柴,命令儿子不间断地将它们全部划完。刚开始儿子还觉得好玩,可是越划越疲劳单调,最后是在泪水和哀求声中母亲才允许他停下来。有过这次经历,这个孩子以后再也不把偷划火柴当成一种乐事了。
最后,对孩子的不良习惯。父母注意不要予以强化。孩子的任何行为习惯,如果能得以持久发生的话,其背后必定有着某种强化因素。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吃一口饭,然后四处跑一跑,父母追上他把他再哄回来吃饭。其实孩子的这种习惯是父母给教的。他之所以在吃饭时四处跑动,是为了让父母注意他和哄他,他觉得这样好玩。倘若父母对他的这一行动不加理睬,他就会因感到没有意思而自行停止。有位母亲在咨询中告诉我,她快三岁的儿子在生气时,总爱说她“坏妈妈”。我跟她一起细究原因,才发现这个孩子是在偶然一次机会学来的这句话。当他情绪好时说出这句话,大人们会因小小的孩子说出这么一句“成熟”的话而感到“骄傲”和“惊喜”,而当孩子情绪不好而说“坏妈妈”时,大人又没有给予及时的制止和批评,只是赶紧地哄他,于是孩子的这一不良习惯就这样地强化下来了。为此,我建议她以后当孩子再说这句话时,切不可出现赞许的态度,而应立即予以批评。同时,要用一种良好的习惯来代替孩子的这一不良习惯。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应允许他用一种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妈妈我不高兴了”,这样过不了多久,孩子说坏话的习惯就会因得不到强化及被替代而渐渐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