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区藏族女孩的成年礼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w1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年礼是世界许多民族历史上都曾存在过的,而且在今天的一些民族中仍然盛行的一项很重要的人生礼仪民俗。“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自然年龄不是人成熟的唯一尺度;只有经过成年礼的承认,人才具有社会成熟的意义。”
  青海农区藏族女孩长到十三、十五、十七都要举行成人仪式,也就是所谓的戴天头仪式。戴天头仪式是表示女孩子已成年的仪式,指天为配,为之举行的一个无偶单婚仪式,因此也唤作“戴天头”。这个仪式对一个女孩来说显得十分重要,象征她人生的转折,对每一个藏族家庭来说也是一件大事。其排场与隆重气氛不亚于娶儿媳、嫁姑娘。戴天头仪式中女孩要佩戴象征夫家礼物的“嘉龙”,只有女孩佩戴了“嘉龙”头饰后,外村、邻里的媒人方可前来为此姑娘提亲。
  “戴天头”预示着女孩子已经成年,可以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也预示着女性到了婚嫁的年龄,有对自身婚姻负责的能力,因而可以自由地与异性交往,并被社会公众所认可。有一首“戴天头”祝词道出了这项民俗的文化蕴含:“羽毛丰满的锦鸡,向着蓝天飞腾;脚力已足的骏马,开始在草原上驰骋;到了戴天头年纪的姑娘,婚礼要对天举行;这是民族的风俗,这是婚礼的传统,为姑娘自由择配,打开了天门。”此处可以把藏族女子的戴天头理解成一种与类似于婚礼的非正式婚礼的成年礼。这仅仅表明姑娘已经成人,可以嫁人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家。
  笔者在今年元月份有幸参加了一场青海农区藏族家庭为十三岁女孩举行的戴天头仪式(藏语称“吾莫嘉海”),并以“阿项怎”(娘家人)的身份参与了仪式的全过程。
  
  一、仪式前的准备工作
  
  (一)择日
  每年的冬季,忙碌了一年的村民们都比较轻闲,外出务工人员也都回到了家。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各家开始杀猪宰羊,都储备有一定的肉,再加上辛勤劳动一年的储蓄,这个季节就成了村民们娶儿媳、嫁姑娘、为姑娘戴天头的好时机。藏族笃信藏传佛教,无论大小活动仪式均要请僧人为其选择良日,因此女孩的戴头仪式也不例外,也要请僧人占卜,择良辰吉日来举行。
  (二)购物
  为女孩举行戴头仪式的家庭,要有足够的钱财来购买“婚礼”中所需的物品。一般他们都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商讨“仪式”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并开始列单准备购物。女孩的戴头仪式既隆重又热闹,按照惯例本社村民全家老少都会来参加,他社村民一家只少有两人参加,最多不超过三人。我去参加女孩戴头仪式的这个村有130户,来参加的人数约500余人。需要购买的物品量大,办事的村民家均会去西宁较大的批发市场一次性购买所需的物品、食品,这样会节省不少开支。通过与主人的访谈得知,他们从西宁购买了如下主要食品。
  
  从上表可看出购买糖果、饮料用去13020元,再加之肉、面、油及其他开支,为女孩举行“成年礼”大致花费了30000元。主人家在选择食品时始终将质量、味道放在第一位,价格高点也要选好的,不只图便宜,省钱。主人说要让客人们吃、喝高兴才是最主要的。
  从对食品质量、口感的要求中,不仅看出藏民族热情好客的一面,也看出他们在各种公众社会活动中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和面子。
  (三)邀请客人
  在女孩的戴头仪式中,请的客人分为两类:一类为“阿项怎”,即以舅舅为主的娘家人;一类为“唯召”,即婆家的亲朋好友。
  要请的娘家客人,事先要向女孩的舅舅询问,由他来确定人员名单。虽说现今信息通讯业很发达,村民家中都有电话,人人都有手机,但是请“阿项”们,用电话通知,认为不敬。无论远近,女孩的父亲都要拿着洁白的哈达、砖茶、酒亲自去请,真诚地邀请“阿项”来参加女孩的成年仪式,从这点上可看出婚嫁过程中仍保留着舅权制的痕迹。“唯召”们只要通知到即可,没有其他讲究。
  (四)村中负责组织仪式
  在举行女孩戴天头仪式的前四五天,女孩家将准备好的肉、各种食品、烟酒,总之仪式所需的一切物品都交给村里德高望重的两名男性司婚总管手中,他们将各种任务安排下去,有司酒的、司筵的、接宾的、厨司人员等。分工极其明确,村民们也都会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女孩家无权过问仪式中的各事项,和普通客人一样吃喝娱乐,别无其他责任。在筹备工作中妇女们负责提前蒸馒头、做包子、炸油饼。自仪式开始至结束,煮肉、炒菜、为客人倒茶、端碗以及做其饭食,都由男性村民担任,仪式中的司仪也由男性担任。
  (五)为女孩梳头
  在仪式举行的前一天下午,要为戴头的女孩梳好发辫,以迎接第二天仪式的举行。为女孩梳头的妇女的选择十分讲究,要选择村中贤惠、父母双全、儿女双全的女子,特别忌讳寡妇和离异的女子。也有女孩的奶奶为之梳头的。用的梳子要是崭新的。
  女孩头上童式的双辫子,经精心梳理,给她编起了成人式的发辫。满头的乌发从额顶分开,分为三组,中间一组从额顶至颈部头发松散,至后辫成一条辫子向背部飘垂下去;左右两组掩耳披肩,紧贴头皮排列匀称地编成几十条乃至上百条小辫。若女孩头上的辫子辫成108条,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因为这个数字和诵经时用的一串念珠的珠数等同。当然大多情况下要根据女孩头发的多少来定。
  
  二、仪式过程
  
  (一)叫唤“玛施”(妇女)们
  在戴天头仪式举行的前一天晚12点正及临晨3点、6点,村里会派出嗓音洪亮的3至4名小伙子去每家叫唤“玛施”(妇女)们,恳请她们前来参加女孩的“婚礼”,在这个仪式中妇女们的地位始终比男性要高,男性村民们一定不能得罪“玛施”们,这样仪式就会很顺利进行下去。
  (二)清晨
  1、煨桑
  在这吉祥的日子里,女孩的爷爷会准备一个比平日量多、添加的食品更丰富的“桑”,祈求神灵保佑孙女的“成年礼”仪式顺利举行并圆满成功;祈求神灵保佑他的孙女今后平安、健康、幸福。
  2、穿衣
  为女孩穿衣的“玛施”会在6点以前来到,为女孩精心装扮,穿好华丽的盛装,佩带各种首饰。选择为女孩穿衣的“玛施”同选择为女孩梳头的“玛施”要求是一样的。大多情况下有同一“玛施”来担当这两项任务。约一小时后伴娘也会着盛装来陪伴“新娘”。伴娘的选择要求是:必须与“新娘”同属一个生肖,父母健在。
  此时的小女孩宛如一个真正待嫁的“新娘”,很矜持地在伴娘及十几位“玛施”的陪伴下,等待戴头仪式的开始。
  (三)八点至十二点钟
  大概在八点钟前后,全村的“玛施”们着节日的盛装来参加女孩的“戴头”仪式。此时的“玛施”们尊贵无比,要受到尊贵的礼遇,坐在正厅中。
  藏族的各种活动仪式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女孩的“戴头”仪式中宗教人员的到场是必不可少的。院子里飘来阵阵柏树叶的香味,“阿卡皇”(苯教僧人)洪亮有力的诵经祝福声不绝如缕。此时“新娘”的头低垂在伴娘的背上,在众多“玛施”的簇拥下、在哭嫁歌的哀婉声中,缓步来到了正厅,举行没有新郎的拜堂仪式,即为女孩举行成年礼也就是女孩的“戴天头”仪式。
  女孩站在用青稞撒画有吉祥图案“雍仲”的白毡毯上,行跪拜礼,是象征性的拜天地。这种仪式和常婚一样,先拜神佛,后拜祖先,再拜父母,最后拜假想中的对象——“天”。“玛施”们为新人唱《拜天地歌》:
  一拜天地开眼来,
  二拜祖宗赐福来,
  三拜父母恩情重,
  四拜情人早些来。
  此后女孩跪在白毡毯上,“嘉龙”摆放在“阿卡皇”前面的小桌上,接受“阿卡皇”的宗教洗礼,包括颂诵《扎西凑化》、《安萨囊角》、《戴天头祝词》之类的祝福经与“央保”( 意为“唤央”或“招央”)。 “央”是藏族地区普通存在的万物有灵的信仰,意为“福运”、“运道”或者说是“灵气”。在“央”崇拜的地区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一个人想卖掉他的马,就从马背上揪下一根鬃毛粘在马厩上,这是马被出售以后保留“央”的一种办法。在人们看来,如果一匹马被卖掉或丢失了,那么就会被看成是福运丢失了。因此,必须进行招福仪式。在女孩的“戴天头”仪式中“央保”是因为姑娘的出嫁有可能招致娘家中“央”的流失,招福仪式的目的就是把姑娘的“央”留在家中。
  “阿卡皇”的诵经声与“玛施”们的哭嫁歌此起彼伏。哭嫁歌的内容大致如下:
  “我亲爱的阿爸呀,
  你为我到风雪弥漫的西藏跑三趟,
  买回美丽的氆氇给我做嫁妆。
  我亲爱的阿爸呀,
  你为我到万里迢迢的京城跑三趟,
  买回美丽的锦缎给我做嫁妆。
  购买锦缎的阿爸多艰辛,
  出嫁的女儿我知情,
  报不了阿爸的深思我伤心。
  我亲爱的阿妈呀,
  你是我温暖和光明的日月,
  你是给我乘凉的云朵,
  我吃奶就像在山泉里喝水,
  我想吃就吃,奶汁好像比泉水还多。
  阿妈的恩比天宽,
  阿妈的情比海深,
  阿妈养我的恩情比山重。
  阿妈的恩情怎么报答?
  如今女儿要出嫁啊,
  只好把恩情装在心里。”
  1、佩戴“嘉龙”
  宗教洗礼完毕,要为女孩佩戴“嘉龙”头饰,象征其已成年。佩戴“嘉龙”的过程中,女孩会紧抓自己的小辫子,不让长者为其戴“嘉龙”头饰,这时女孩的每位亲人及村里的男性村民都会给女孩20至5元不等的钱,祈望女孩戴上“嘉龙”。此时陪护女孩的“玛施”们决不会就这么轻易地让女孩戴上头饰,今日她们具有极高的地位,坐在正厅中,男性村民不可惹恼她们,使她们生气,否则女孩就不能顺利地戴上“嘉龙”头饰,影响仪式的进程。
  接着“玛施”们会向女孩的爷爷提出种种要求为女孩索要衣物、首饰、钱财等,能说会道的司婚人会将爷爷准备的衣物等分批分次放到“玛施”们眼前,并说到:爷爷年龄大了,能力有限,为了他的宝贝孙女的戴头仪式,花光了所有的储蓄,为女孩准备了一套“擦日”(羔皮制成的藏袍)、一套“抽拉”(用氆氇缝制的,能避雨隔风),并说唱到:“富有同情心的、心底像那白度母一样善良的‘玛施’们,请您们高抬贵手让女孩戴头饰吧!”“玛施”们不会轻易同意,并说到:“这些衣物还是不能使女孩高兴,我们还要为女孩买金耳环、金戒指、金手镯”。这样爷爷又只好首次将3000元交给婚司,婚司拿着钱会十分夸张地说唱到:“这钱足够买下一座金山、一座银山……”再次恳请为女孩戴头饰,女孩和“玛施”们还是不会答应,这样来来回回经过十几次口舌之战后,女孩的手中已有近20000元钱时,“玛施”们与女孩商定,认为满足了女孩的要求,不在为难爷爷了,答应戴象征女孩成年的“嘉龙”头饰。
  这时会请与“新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娘,但人们称戴天头的女孩为新娘)生肖相同的伴娘,拿一把用羊毛线绑有松树叶的崭新的梳子,在女孩的头上象征性地梳几下,“玛施”们为女孩戴上了“嘉龙”(这时暂时把“嘉龙”戴在胸前,只有在晚宴上接受了“阿项怎”及众人的贺礼后,才会戴在背后)。此时的场面十分热闹,“玛施”们将酥油点抹在女孩的爷爷、父亲、母亲及各位姨妈脸上,以示庆祝,众人推推搡搡你抹我避,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将仪式推向了一个高潮。
  “阿卡皇”洪亮的诵经声再次响起,“新娘”的爷爷手拿用黄绸缎包裹的经书,高举过头。伴娘及“玛施”们簇拥着“新娘”绕经书顺时针转三圈,然后送入新房中。
  2、答谢“阿卡皇”及“玛施”们
  为答谢“阿卡皇”的到来,婚司要唱颂一番感谢之词,将为其准备的一条洁白的哈达、二个白毡毯、七包砖茶、两瓶酒及三百元钱献上,“阿卡皇”只会象征性地拿二三十元,,婚司再三劝说希望能收下,以表主人的感激之情。但“阿卡皇”会坚决拒收其余礼物。
  “玛施”们的答谢要费一番周折,主人准备有与“阿卡皇”同样的礼物,但“玛施”们不会轻易收下,她们会认为礼物太少,而是千方百计地为难主人家,提出很多要求。她们会提出要一头牛、一只羊等等,也会提出要“冬日里绿色的麦穗,酷暑中河里的冰”等等,这时婚司一边感谢、一边赞美“玛施”们,一边与主人商量再拿出五六百元来答谢,看到“玛施”们不满意,又追加一点,来回数次,一直追加到二千元时,“玛施”们会基本满意,此时也有长者在旁劝说:尊贵的“玛施”们,你们已经得到很多了,下面还要准备晚宴,就不要再为难主人家了。
  经过几位年长“玛施”的商定,她们说到:“主人家给我们的答谢钱已使我们很满意,在这吉祥的日子里,我们收取五十元为‘玛施’们买些糖果,其余如数退还。”这时主人家及婚司会极力相劝再多留点,最终她们也只收了一百元钱。这一环节大家图的是热闹、重在娱乐,在“玛施们”与“婚司”你来我往的辩词中尽显各自的口才,最后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一点答谢钱而已。
  这项仪式结束后,男性村民们要盛情款待“玛施”们吃中午饭,准备有手抓、油饼、包子、熬饭(用肉、粉条、萝卜等烩成)等,至此上午的活动全部结束。男性村民们又开始忙碌准备盛大的晚宴。
  (四)晚宴
  1、迎客、对歌
  天色渐渐变暗,大约在六点左右,“阿项怎”(娘家人)着节日盛装,一行十几人前去赴宴。因为住在同一村大家步行前去。路途中“阿项怎”要受到热情的迎接,村里的年轻人分三次在不同的路段上亲迎“阿项怎”,向每位敬酒、敬献哈达,最后一次在主人家的大门口,“新娘”也要亲自为以舅舅为主的娘家人敬酒、敬献哈达,欢迎他们的到来。在女孩的成年礼中舅舅是“阿项怎”中最尊贵的客人,他是女孩“骨头的主人”,受到很高的礼遇。
  “阿项怎”被迎到客房中后,用龙碗敬献奶茶,第一道饭食端来了手抓肉、包子、油饼、馓子等;第二道端来了用酥油、人生果制成的甜米饭;第三道为炒菜,用小瓷碟装盘,每人一份,第二盘菜到,第一盘撤走,依此共上六盘莱。食毕,稍作休息。之后“阿项怎”要来到庭院中参加“新娘”的赠礼仪式。
  此时来赴宴的村民近四百人分批分次进入客厅中用晚餐,为客人们准备有手抓肉、包子、甜米饭等,用餐完毕,按照分配的位置就座,享用着饮料、瓜果等。“阿项怎”坐到了庭院正中,靠近正厅的上席位。
  此时,首先由一位道吉祥者手捧洁白的哈达走到宾客满室的中心,说道:今日,白梵天王主众神下凡来聚会;龙王携领众龙神来贺喜;地上赞神亦来恭贺新喜。今日天上耀吉星,地上出现良辰瑞相,半空和风四起。……新娘似仙女,今日在座的佳宾,右排犹如日照大地,左排好似月照夜空,下首散座的宾客,就像繁星点缀空际。叔伯兄弟相聚,犹如沟内的雪山;母姨姊妹相聚,犹如沟外的碧湖;儿孙们相聚,犹如草坪上的鲜花怒放。总起来说,上排犹如雄狮昂首,中排好似珍珠串,下排宛如孔雀觅食,门边的人群,犹如欢乐的黄鸭戏碧湖。
  道吉祥者道完吉祥词后,开始娱乐活动,唱“勒”(酒曲)。先由代表主人家的男性歌手唱三首悠扬的欢迎曲,“阿项怎”的歌手答唱祝福曲和答谢曲。随后,双方男女对唱,全体宾客边听、边喝、边吃、边乐,陶醉在欢乐气氛中。主人家要为每位歌手敬献哈达,系藏式的腰带,宾客对喜爱的歌手也献哈达,特别是对喜爱的女歌手在献哈达的同时还会给其五至二十元不等的钱,有的会将钱插入女歌手的帽檐中。“阿项怎”的歌手如果唱不过对方歌手那是很没面子的事,因此双方提前都会精心准备几十首“勒”(酒曲),以战胜对方。
  2、赠礼
  大概十点钟,开始了赠礼仪式。在庭院中央铺上白毡毯,并在其上用青稞画吉祥符“雍肿”,戴天头的“新娘”站在上面接受众人的祝福与礼物。首先由“阿项怎”(娘家人们)赠礼,舅舅代表所有的“阿项怎”,手拿洁白的哈达向行过成年礼的女孩致祝福词与赠礼,同时也会说一些自己能力有限,给得太少,希望外甥女及其父母一定不要生气,一定要高兴之类的话语。随后依此赠送所有“阿项”的礼钱、礼物,并致祝福词。礼钱交于女孩的父亲手中,礼物摆放在白毡毯上。舅舅赠送现金三千元及两身做藏服的上乘绸缎,其他的“阿项怎”赠送现金从二千至一千不等,再赠送有绸缎、现代衣物等。“阿项怎”赠礼完毕,就有“新娘”的叔伯们赠礼,赠礼程序同前。赠送有现金二千五百元至一千五百元不等,再有两身上乘氆氇及现代衣物。在赠礼中如果舅舅的礼物少于叔伯的话,在众宾客面前那同样是一件十分没面子的事。就连“新娘”的母亲也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
  最后是宾客们赠礼,礼钱的多少根据关系远近而定,近者二百元,次之一百元,再者五十至三十不等。赠礼仪式用了大至一小时二十分钟。
  3、凌晨后
  在凌晨十二点时宾客们再次分批分次进入客厅中用餐。首先是“阿项怎”用餐,其余宾客随后。待宾客们用餐完毕入座后,又开始了娱乐活动,一首首动听的酒曲对歌声,妇女们优美动听的“则柔”(边歌边舞)声,人们再次陶醉于其间,不知东方之既白。
  第二天中午起宾客们还会在主人家载歌载舞地娱乐至晚间。第三天主人家将本村本社的男女老少请至家中,表达感谢之情,并说到“这次女孩的戴天头仪式办得很成功,我们家人很满意,十分地感谢大家,今天大家尽情地欢乐,把喜宴剩下的都吃完”。这个过程藏族叫“都朋”,即把仪式中剩下的食物都吃尽,收拾干净。至此女孩的成年礼仪式全部结束。
  
  三、成年礼的文化内涵
  
  (一)藏族人对数字“十三”的喜好及奇数行礼
  藏族传统文化对数字“十三”的记录和当今藏族民众对这个数字的认识极其神秘而神圣,从某种意义上说,藏民族意识中的“十三”带有浓厚的民俗信仰色彩。意大利著名藏学家G·杜齐教授在《西藏考古》的“图6”记述道:这个“具有神圣含义的青铜物,……上面有十三个环”。“‘十三’ 的中间图案及十三个圆圈,都具有神圣的特征。因为,在苯教及其他教派中‘十三’被视为一个神圣的数字。”这种意义的发生应该说是在原始的苯教时期。
  藏族学者土观·罗桑吉尼玛在《土观宗派源流》一书的“苯教各派的起源”中是这样解释的:在赤德赞普时,卫部翁雪纹有辛氏家族一童子,十三岁时被鬼牵引,遍迹藏地十三年,于二十六岁时始返世人中间。这时,他对人们说:什么什么地方,有什么什么鬼神,能作如何如何的祸福。他对人们说,只要对鬼神进行供祀、禳祓、祭送,便可得到鬼神的保佑。于是产生了苯教。
  藏族流传的《格萨尔王传》,中有格萨尔十三岁登基,坐上岭国国王宝座的情节。史籍中吐蕃王朝的重要赞普松赞干布、巩日巩赞、芒松芒赞及墀松赞都是十三岁登基为王的记录绝非偶然。很显然在这里的“十三”,象征着“王位”和“权势”的降临;是个“吉祥”的年龄,更是一个“神圣”的年岁。在格萨尔神授艺人那里,十三则成为一种获得某种能力的标志。他们大多在十三岁时能够说唱《格萨尔王传》,这个“十三”,显然是“吉祥”、“神圣”的,在这个年龄阶段,通过“神授”使自己的“智门”得到开启是成年礼中“人”获得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夸张式的表现,也是他们对获得某种权力和义务的一种神圣化的肯定。“十三”岁作为西藏早期成年礼的年龄标志,《格萨尔王传》还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信息。史诗在许多地方向人们显示了“十三”岁是成年的年龄。格萨尔十三岁登位称王,统领江山,是成年的象征。《霍岭大战之部》中,格萨尔的同父异母弟弟戎察玛尔勒及岭国总管王绒察叉根的幼子昂欧玉达,两个都是十三岁出征,象征他已成人。在此部史诗中,十三岁的阿里少年尤介托桂,因不满魔臣统治,出走投奔格萨尔,象征他已成年。格萨尔在十三位护身神护卫下,射杀了魔王;岭军在十三个拉孜(俄博)旁消灭了霍尔强盗,取得胜利;岭国君臣接受了十三岁时受过空行母教诲过的侍女的献礼。这些无数个“十三”背后的含义与吉祥胜利的成年礼的意义是一脉相成的。可以说“十三”已经构成了藏族人生礼俗中的一个重要分界点。因而也就不难看出青海农区藏族将女孩的成年礼的初始年龄定为“十三”岁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了。再者将成年礼的年龄定为十三、十五、十七岁,限以奇数年龄而行礼,这与本民族自身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联系,藏族先民认为,奇数是万物的基始。
  (二)心理调适作用
  青海农区藏族女孩的成年礼,是对传统的继承、延续和发展。村里八十岁的玉卓奶奶告诉说:“解放前,村里有很多姑娘长到十五岁时,就认为到了出嫁的年龄了,被嫁到婆家去了。”过去艰难的生活使她们及早地成熟。从生理上讲,女孩成年礼的年龄基本上已达到性成熟,可以接纳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或一种宗教团体的成员。从心理上讲,该年龄段的人,已经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自我反省与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如果说“诞生礼”是生命来到人世间的开端,那么“成年礼”则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藏族女孩成年礼,是藏族人在生存的自然环境区域中建构的独特文化模式,它促进了女孩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及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更迭与新生。藏族有句谚语:“石磨扇要在水口转,磨尽了就真成了功;姑娘们得到婆家去,衰老在婆家是命运”。因而女孩成年礼的举行是她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新娘前的一次心理适应过程。
  (三)礼物的流动
  在田野调查时与报导人的访谈中,他无意中提到这种仪式的举办隐含的一个功能就是便于村民间互赠礼物。如果村中有一户村民为其女儿举行成年礼仪式的喜宴,就会受到众村民的恭喜随礼,这位村民就要找相同的机会为赠礼者回礼。在回礼中不是等价交换礼物,回礼一定要比收到的礼物要稍增多一点,村民们都遵守这一规则。村民们根据自家的经济条件,相继在女孩十三、十五、十七岁时举行成年礼。仪式的举行不仅沿袭了一个久远的传统文化,也为村民们提供了赠礼、受礼、回礼这样一个互惠的、正常的礼物流动过程。村民们通过交换礼物,以增加感情、巩固关系,换言之,也就是加强彼此的情感联系。如果这种互惠的礼物交换方式被打破,彼此之间的人情往来也就终止了。
  在交换理论中,礼物可以被视为人际关系的标识或者“纽带符号”,常人总是以互惠的方式与他人往来。这种互惠以长期的赠礼、受礼和回礼的义务为特征。正如儒家经典《礼记》中所说的“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青海农区藏人在各自的关系网络中亦遵循着“礼尚往来”这个规则。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循这个规则,而且逃避责任的话,他在别人面前就没有地位了。
  (四)补偿功能
  青海农区藏族无性别歧视观念,在家中的待遇上女孩与男孩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在家中女孩做的家务活绝对多于她的兄弟。从懂事起,就要充当母亲的助手,替母亲操劳家务或生产劳动。所有这些对于正处在发育期的少女来说,过于沉重。可在传统习俗中,这都是女儿必须干的活,同时又是出嫁前的必修课程,正是“做女须当学做媳”!
  女孩到了婚嫁的年龄,就带着一定数量的嫁妆嫁到婆家去,又开始了新的劳作。作为父母疼爱女儿,认为给女儿的嫁妆是有限的,而儿子得到的是整个家。因此父母愿在女孩的成年仪式中多为女孩花费精力和钱财,以达到对女孩多年在家中辛勤付出的一种补偿。
  
  四、成年礼之变迁
  
  藏族女孩在十三岁、十五岁、十七岁时,举行成年礼(“戴天头”仪式),但随着社会的变迁,戴天头的含义在近二十中年发生了变化。以往女孩“戴天头”仪式完毕之后,女孩就有自由婚配和社会交往的权利。可见,农区藏族女孩的成年礼具有这样一层含义,就是向社会公开显示,女孩已经成人,交友、婚嫁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即使生儿育女也合乎社会规范,且所生育孩子拥有合法的继承权,不受社会歧视。现在的“戴天头”视家庭情况而定,家庭条件好的隆重举办,家境贫寒的简办。笔者参加的成年礼仪式中的女孩今年十三岁,初中一年级,举办完“戴天头”仪式后女孩继续去上学。村民认为举行完“成年礼”的女孩如果未婚先孕在娘家生下孩子是一件极其不光彩的事。因而现今的成年礼重在向人们告知,按照传统的习俗已为女孩举行了成年礼,等到了婚嫁的年龄,媒人就可前来提亲。“戴天头”仪式尽管仍在继续,但其传统意义已渐失落。
  
  参考文献:
  [1]索端智.卓仓藏族的几项婚俗及其文化蕴含[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⑴.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68.
  [3]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68.104.
  [4]林继富.人生转折的临界点——母题数字“十三”与藏族成年礼[J].青海民族研究,2004,⑴.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从两个方面简要阐述和分析了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军人与荣誉间的关系在衍生出新内涵的同时将会产生的一些偏差。  关键词:军人;荣誉;偏差  中图分类号:E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84-01  莎士比亚曾说过:“我的荣誉就是我的生命,两者共存一体,若取走我的荣誉,我的生命将不复存在。”对于军人来讲,荣誉更是至高无上,是 “第二生命”。在军人独特
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要做好诚信教育,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德为立身之本,培养学生良好
对于大多数国企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改革需要用过人的魄力、胆识和智慧去冲破阻挠、打破困局,不改革,就无法应对时代挑战和企业发展需要。近期,笔者为一家国有企业实施了绩效管理项目,深感其中的不易。  这是一家国有独资企业,在此以“A企业”代称。其以铁矿、铜硫、钼钨等为主导,集矿产资源勘探、采矿、选矿、加工及矿产品销售为一体,现有员工两千余人,下属两家子公司。由于该企业缺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疑似乳腺癌患者进行诊断分析,其中实验组41例53个乳房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照组41例49个乳房采用常规的X线
基于承担教学并兼任班主任的年青老师,肩负着院、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以及教学与履行班主任岗位职责的双重任务付出了艰辛努力,伴随着各种困惑和压力.长期以往,
摘要:分析了学生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指出手机APP在学生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以实际学生为主体,结合院校特色,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模式,利用Java与HTML5技术搭建、设计、开发了APP平台,并得到初步应用。  关键词:移动终端;信息化;管理;APP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85-01  在高校管理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
以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以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乙醇用量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松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60%的乙醇提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