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亚临床感染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增敏作用及其与表观遗传的关系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宫内亚临床感染、出生后缺氧缺血(HI)单独及联合作用对未成熟脑发育的影响,未成熟脑损伤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及HDAC1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促红细胞生产素(EPO)对未成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孕鼠分为脂多糖(LPS)组和9 g/L盐水(NS)组,于孕15 d分别腹腔注射LPS 0.3 mg/kg或等剂量NS,继续饲养至分娩,称取出生体质量。待新生大鼠5日龄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LPS组、HI组、LPS+HI组,干预组分LPS+HI+NS组和LPS+HI+EPO组,分别于HI后6 h、24 h及7 d灌注取脑。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HDACs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2(MAP–2)染色情况及HI后7 d脑组织碱性髓鞘蛋白(MBP)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AP–2 mRNA及HDAC1 mRNA表达。

结果

LPS+HI组TNF–α、HDACs及HDAC1 mRNA表达水平最高,MBP表达水平最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20,P<0.05),另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HI+EPO组MBP水平[积分光密度(IOD)值:131.59±2.24]明显高于LPS+HI+NS组(IOD值:103.36±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4,P<0.05)。LPS+HI组MAP–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HI后24 h显示散在坏死灶,余3组均未出现坏死灶。LPS+HI组MAP–2 mRNA损伤后6 h表达降低,后逐渐升高,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宫内亚临床感染对出生后HI具有增敏作用;二者联合作用所导致的未成熟脑神经损伤可致表观遗传学改变。EPO对未成熟脑损伤的脑白质具有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不同平面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研究脊休克期后尿动力学及逼尿肌P2X1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4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骶上脊髓(胸腰段)损伤组、骶髓损伤组。骶上脊髓(胸腰段)损伤组于脊髓T10~L2节段横断脊髓,骶髓损伤组于脊髓S2~4节段横断脊髓。术后6周,对3组大鼠行尿动力学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2X1受体在对照组大鼠、骶上脊髓(胸腰段)损伤组大鼠、骶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单核细胞(HCMNCs)移植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采用Rice法建立HIBD动物模型,缺氧缺血后24 h,HIBD+移植组大鼠腹腔内注入1×107 HCMNCs;HIBD+9 g/L盐水组腹腔内注入等量的9 g/L盐水;另设空白对照组。出生10 d及67 d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出生
期刊
目的总结儿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病例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期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确诊的所有ABPA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预后等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确诊ABPA患儿8例,均为学龄期儿童,年龄为7岁2个月~13岁8个月。8例患儿中最显著的临床表现为咳嗽(8例)、咯痰(8
期刊
早产儿出生后常需要选择合适的肠道外营养输入途径。而早产儿静脉营养液的组成和配置也有特殊要求,以满足早产儿独特的生理特点和发育规律。早产儿出生后最初几天不显性失水较多,需要维持内环境稳定,而1周后则需要逐渐实现稳定的增长速率。静脉营养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感染、代谢性并发症等。注意监测指标,及时调整剂量,以及尽早过渡到全肠内营养,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儿童期难治型的血液病之一,重型再障可危及生命。我国为再障高发地区,儿童处于好发年龄段,除少数先天性再障之外,我国儿童再障绝大多数为后天获得性再障。英国血液学会2009年推荐的《英国再障诊断与治疗指南》,代表了当今国际上有关获得性再障诊治原则与临床方法学方面的主流观点,明确提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和免疫抑制治疗(IST)为获得性再障的主要治疗方法。现收集
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LCV)指主要累及皮肤的细小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并以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核破碎为病理特征的血管炎。为一组疾病的总称,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感染、药物或某些自身免疫病等,既往国内对于该病的阐述较少,且随着血管炎定义的演变,有必要对于其定义、临床表现和治疗等作一阐述。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SIL)联合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89例PPHN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HFOV组、常频机械通气(CMV)组、HFOV联合SIL组(HFOV+SIL组)及CMV联合SIL组(CMV+SIL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d分别进行动脉血气、肺动脉压以及不良反应的监测。治疗前后
目的总结非经典型婴儿型糖原累积症Ⅱ型(GSDⅡ型)的临床表现,以便早期诊断。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经外周血白细胞中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的活性测定诊断GSDⅡ型患儿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3例均有智力、运动发育迟缓,肢体肌肉无力;均无肝大;2例有呼吸肌无力表现。3例CK、ALT、AST均增高;肌电图提示1例为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