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寓言教学的审思与建构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ovedw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寓言以它独特的体式逻辑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一席。然而,日常的经典寓言教学却存在着忽视文体特征、忽视言语运用、忽视方法习得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厘清经典寓言的文体特征,坚守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位,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举象为基,得法为本,这样展开的教学才是合乎课标要求的,才是有效的。
  【关键词】经典寓言;文体特征;学科本位;品质培养;得法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3-0020-03
  【作者简介】薛桂平,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江苏淮安,223002)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淮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淮安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淮安市“533英才工程”学术技术拔尖人才。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广泛。经典寓言以它独特的体式逻辑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占有重要一席。文本体裁不同,其内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的展开逻辑也不同。经典寓言的教学就应顺应寓言的文本逻辑展开,不仅要感知其寓意,更应习得它的表达方法,进而借助这一文体的教学,促进儿童的言语生长,提升其语文素养。
  一、日常经典寓言教学的误区
  1.教学目标偏移,忽视文体特征。
  文体不同,教学的目标定位也应不同,应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实际情况,可从两个维度对其进行文体分类:一是文学文体,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儿童诗、古诗)、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二是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1]
  从寓言教学的现状看,忽视文体的现象普遍存在。把寓言当作一般记叙文去教,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关注情节发展,提出质疑等等。如一位教师执教《井底之蛙》时,学生质疑:蛙一直生活在井底,海龟生活在大海,它俩怎么可能相遇呢?对此,这位老师先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再把问题推给作者和编者:同学们一起来改改教材,再给编辑叔叔写封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首要前提是遵循文本的文体特征。寓言最基本的文体属性就是比喻化,借事喻理。这位老师把寓言当作纪实作品进行教学,忽视了寓言象征和夸张手法的应用,教学目标定位就偏离了航向。
  2.重视寓意解读,忽视言语运用。
  语文阅读课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发现“言语的秘密”,发现言语的独特形式,并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从“形式—内容—形式”中走一个来回,明白作者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
  现实情况是,日常的寓言教学往往偏重于关注内容和寓意,教者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揭示寓意,把理解寓意作为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这样的寓言教学忽视了对寓言文本形式的关注,弱化了语文学科的重要功能——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直奔主题、紧扣中心,但细细品味,卻不是在教学生学语文,而是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重视举象,忽视方法习得。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从言到意,再从意到言的过程。在经典寓言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比较重视从言到意的举象过程,忽视从意到言的习法过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指出,“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三重表现:形象、印象、意象。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形象、印象,才能从语言中理解深意。”[2]“象”是基础,“象”也只是个凭借。我们不能将此当作教学的全部。将教学停留在内容的分析理解上,而要进一步感知表达过程,习得表达方法。
  二、要坚守寓言教学的学科本位
  相对于其他文体,寓言不重言而更重意。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观,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文本,而是基于文本,思考如何利用寓言这种文本载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语文价值:寓言的特色、结构的精巧、意象的编排、文化的浸润等等。
  1.立足文本,着眼课程内容。
  “文本只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注解,一种依托,一项载体。”[3]所以,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应重点关注课文中“课程内容”的挖掘,用课文这一“载体”教学生学会语文。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螳螂捕蝉》时,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分四个板块重组教学内容,环节简洁,目标指向非常明确。
  第一板块,听写四组词语。(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第二板块,复述故事。(教师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然后请学生用上所默写的词语复述故事。)
  第三板块,读课文质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地阅读课文后,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
  第四板块,课本剧表演。(学生先练读对话,然后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接着,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紧凑、板块鲜明。薛老师能依据寓言特点,挖掘寓言中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把听写、朗读、感悟、想象、复述、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逐层推进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实现了对寓言教学的突破,体现了“立足文本却超越文本,教学文本却着眼课程”的大语文教学观。
  2.关注语表形式,领悟表达特色。
  因为寓言说理性强,所以教学中一些教师会更多地关注寓意的理解而忽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通过对寓言故事内容的理解,促成学生对寓言寓意的领悟,是小学寓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领悟寓意只能是寓言的中介性教学目标,领会寓言的表现手法和它的语表形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才是寓言教学的本体性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是人的高层次精神追求,只有具备良好的、健全的审美意识,才能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张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儿童的审美意识对于音乐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能帮助儿童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儿童也能从音乐活动的各种审美属性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敞亮和人格的升华。  【关键词】审美意识;音乐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设计理念】  《走进聪明屋》是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二上第三单元“我也能研究”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明创造过程的同时,走近科学研究,学会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童年生活有着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求和特征,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因此,课堂教学在关注儿童未来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未
初识吴素红老师,是在2010年的初春时节。  记得当时盐城市小学语文“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阜宁县实验小学举行,吴老师是滨海县选拔的参加课堂教学展示的老师。活动历时两天,评委要连续听十二节课,说实话,还是有些疲劳的,而吴老师恰恰就是下午的最后一节课。  她一出场,就让大家眼前一亮,只见高个儿的吴老师,脸上挂着恬静的微笑,待孩子们安静地坐好后,迅速环顾四周,然后轻声地问道:“孩子
数学的历史就是数学思想的发展史,抽象、推理、建模等数学基本思想原本就是和“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基于数学基本思想来规划教学流程,引领学生经历探索性的学习过程,用“再发现”的方式习得数学基本思想,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向。向这个方向努力有很多的途径和方式,以“思”引“思”,以“学”促“学”是理想的选择。  一、以“思”引“思”  以“思”引“思”,就是以“数学基本思想”为主导来谋划教学
【关键词】音乐元素;意境美;结构美;韵律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1-0058-02  音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让音乐元素有效介入,充分发挥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与渗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二泉映月》是苏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生动地叙述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以及他敢同命运抗争
在回味俞霞老师执教的《埃及的金字塔》这一课时,我也在不断地追问自己:如果把《埃及的金字塔》这篇文本看作是一片金灿灿的麦地的话,我们引导学生在麦地中行走,那“最大的麦穗”藏在哪儿呢?又该怎样来采撷这“最大的麦穗”呢?  19世纪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是的,“内容人人得见”,一个孩子只要过了识字关,通常阅读一篇现代白话文文本,在内
【摘 要】学校特色化建设正向纵深推进,正从表层化的物态文化建设走向更深层的课程视野的全面建设。本文立足于学校实际,从学校历史传承、特色革新和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阐述了学校建构红星课程的历史起源和哲学定位,认为课程哲学是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并从课程哲学入手,阐述了本校红星课程的个性目标、基本架构、实施路径以及物型建设。  【关键词】地域资源;红色文化;核心素养;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
课堂是什么?若以知识为本,课堂则是一个知识传输的场所,教师是传输知识的工具,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倘若这样理解课堂,那么教学则只见知识,不见“人”,而人的发展应是教学的起始目标,也是终极目标,“人”应该站在课中央。钱琳老师执教的《金老爷买钟》一课正体现了“人在课中央”的理念。  一、课堂是一段生命旅程  《金老爷买钟》是一个绘本故事。钱老师根据绘本的故事情节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活动,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图
1.本刊记者:沈厅长,您好!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江苏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所辖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的省份,标志着江苏教育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请您谈一谈江苏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这五年在哪些重大工作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  沈健:“十二五”是江苏基础教育大建设、大发展、大创新和大提升的五年。全省基础教育各项质量指标、发展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数量指标已达到或超过
【关键词】教师流动;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5-0012-08  “一年的支教时光很快就结束了,多么短暂,却又多么充实!无论是为了准备公开课和老师们一起讨论,还是为喜欢音乐的老师做辅导;无论是排练乡镇的节目,还是市级的比赛,我都如一只小蜜蜂一般穿梭,然而又如一只小蜜蜂一样收获着。在西来小学的支教经历是弥足珍贵的,它为我积累起一